蚺科(Boidae)是
原蛇总科下的一科,属于蛇类中较为原始的一支。其中包含沙蟒亚科(Erycinae)与
蚺亚科(Boidae),共有17属约75个种。这个科中的蛇是世界上最大的蛇,他们全部无毒,使用缠绕窒息的方式来杀死他们的猎物。
形态特征
蚺科蛇类的躯体一般很长,呈圆柱形。一些居住在树上的蚺科蛇的躯体也有扁的,其脊椎很明显。它们的尾部相对而言比较短,尾部从肛门开始。雄性的尾部里有一对半
阴茎,雌性则有产生气味的腺。蚺科的内脏,尤其是胃,能够非常强烈的伸缩。头部各种各不相同。有些种类的头部和颈部之间没有明显的分解,有些则非常明显。上下颚没有通过关键固定相连,他们之间仅仅通过能够伸缩的筋包裹的骨头相连。因此他们的颚能够脱离。一些种拥有能够感受热的器官。眼没有眼皮,瞳孔一般是长的。蚺科的蛇能够通过舌感受味道,其咽里有两个小坑,那里的神经直接与脑相连。这个器官被称为
犁鼻器。蚺科蛇没有听觉,但是能通过下颚感受震动。
蚺科的蛇还有两片肺,大多数其他蛇类的左肺叶已经严重退化,而右肺叶则伸长,这些蛇的肺后部被用来贮藏空气,在勒死猎物的时候使用这部分的
空气呼吸。蚺科蛇这个部分还没有进化完全,因此只能贮藏少量的空气。
在肛门边还有退化的后肢可见,除此之外蚺科蛇还有退化的髋。
大小和重量
蚺科包括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蛇,他们可以长达7米到10米,如森蚺,但是蚺科中也有比较小的蛇。一些
沙蟒亚科的蛇成年后仅有数克的重量,而大的蚺科蛇类成年可达150千克重。
物种分类
蚺科属于爬行动物纲中物种最多的目:
有鳞目,属于鳞目中的
蛇亚目原蛇总科。它有三个亚科,蟒亚科(蟒亚科是否属于蚺科的亚科,还是独立一科在学术上有争议)、
沙蟒亚科和蚺亚科。关于他们类的数目有不同观点,大多数文献说19个属75种。
巨蚺(COMMON BOA CONSTRICTOR)
该种被分为10多个分布在大陆和海岛的亚种。体色变化从阿根廷巨蚺的深色类型到体色很浅的棕色或灰色类群,尽管体色变化较大,但一般都有鞍型的色斑及红色的尾。它们的体型大小变化很大,侏儒岛类群如活格岛巨蚺(B.constirctor imperator)最大只能到1米,而陆地上的类群可达4米。巨蚺具有强大的缠绕能力,能把较大的哺乳动物缠死,某些人认为它能将人缠死,但其实并没有达到把人缠死的地步。尽管它咬人很厉害,如中美黑蟒咬人是很厉害的,但一般情况下它对人无害。
巨蚺一般是陆地上活动的种类,但是也善于爬树和游泳。
分布与生活环境:
中美洲、南美、
小安的列斯群岛;干旱树林、雨林和民居。
相似种:蚺类(Bothrops sp p)
迪氏地蟒(DUMERIL'S GROUND BOA)
迪氏地蟒具有双色色斑,看起来有点像南美蟒蛇,它们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它以温血动物为食,但是它没有
热探测器(
颊窝)。
繁殖:卵胎生,每次2~21个幼体。
相似种:马达加斯加地蟒(Boa Madagascariensis)
马达加斯加树蟒(MADAGASCAN TREE BOA)
这个体型细长的蟒蛇体色变化较大,从浅绿色、棕色到红色都有,它的体色与分布地理环境有关。不管是树栖类群还是地栖类群都能将温血动物缠绕致死,并且有热探测器(
颊窝)。
分布与生活环境:
马达加斯加;干旱、半沙漠林区、雨林和农田。
注:该种以前学名是Sanzinia Madagasarensis
新几内亚地蟒(NEW GUINEA GROUND BOA)
该种尾短体粗,呈双色斑的灰色。常常在
可可豆种植地中发现它的踪迹。它们的防御方式是把头埋在身体卷成的圈内,但是当它受到干扰时也会张口咬对方。
分布与生活环境:新几内亚及附近岛屿;雨林和种植园。
相似种:棘蛇(Acanthophis praelongus)
太平洋蟒蛇(PACIFIC BOA)
这一类群的变异很大,有些居群是陆地类群,有些则是树栖类群。
太平洋地蟒(Candoia carinata paulsoni)的尾短而躯体粗壮,体色呈红色或灰棕色、杂以白色斑点。太平洋地蟒是陆栖类群,并且在它的分布区域内,新几内亚地蟒就消失了。
太平洋树蟒(C.carinata carinata)的体型细长,尾也较长。在太平洋树蟒的分布区域内可以见到新几内亚地蟒。太平洋树蟒的体色呈棕色或灰色,
泄殖腔的上方具有灰白色斑点。
分布及生活环境:
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东部、
所罗门群岛;雨林及可可豆种植园。
繁殖:卵胎生,每次产4~50个幼体。
相似种:新几内亚地蟒(Candoia aspera)。
胶蟒
光滑的鳞片就像橡胶一样,它的体背呈棕色或橄榄绿,腹面黄色。雄性
泄殖腔外侧具刺。胶蟒行动隐蔽,在树木、树皮和岩石下打洞。当受到惊吓时,它就卷曲成团,头被卷在里面受到保护,而把末端钝圈外形与头相似的尾部伸出来迷惑对方。该种具有良好的攀缘、打洞和游泳的能力。它的食谱包括其他的蛇类和
蝾螈类。
分布与生活环境:北美西部;草原、牧场和森林。喜欢较冷的环境,分布海拔可达3000米。
绿玉树蟒
该种是敏捷的攀缘者,体型细长而侧扁,尾很长具有缠绕能力。体背中央亮绿色、杂以白色饰纹,唇鳞和体侧下缘黄色,腹面白色。细长的吻部上的鳞片具有感受热的热感受器(
颊窝)。上颌齿特别长,同一窝的幼体有些呈绿色、有些呈红色或者呈黄色,有些个体体色可能呈混合色。从幼体到成体的3到12个月时体色发生变化。虽然成体以缠绕的方式捕食哺乳类和鸟类,但是幼体可能主要以
蜥蜴类为食。
相似种:双线
矛头蝮(Bothrops bilineatus)、绿树蚺(Morelia viridis)。
分布范围
蚺科蛇类在地球上许多地方有分布。蟒亚科主要分布在
旧大陆的非洲和亚洲,在澳洲也有。蚺亚科主要分布在新大陆以及
马达加斯加和所罗门岛。
生活环境
蚺科通过进化适应了许多不同的生活环境。大多数蚺科蛇类生在比较湿润的气候中,它们一般生活在温带和半热带,
绿树蟒等也生活在
热带雨林中。在比较冷的地方他们会冬眠。有些种也生活在干旱温暖地区,甚至生活在沙漠里。在沙漠中生活的蚺科一般体型较小,在日间它们把自己埋在沙子中来躲避高温,到夜晚才出来活动觅食。
繁殖
蚺科是
卵胎生,一些种的雌性照顾产的卵,它们在卵巢上盘成圈,这样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孵卵。这样卵巢内的温度会升高,加入温度过高,他们会放松自己的圈,使得空气进入。也有些种仅仅看护巢,而不孵卵。
捕食
蚺科蛇类把猎物勒死。他们使用躯体结实的肌肉把猎物盘缠住,使得猎物的胸腔无法扩张,由此无法呼吸。猎物被完整的吞下。蚺科蛇类一般不是通过把猎物的骨头折断而导致猎物死亡的。
蚺科的猎物包括哺乳动物和鸟类。他们能够吞入比他们的直径大的猎物。蛇没有膀胱,尿和粪便都是通过肛门排泄出去的。它们的胃液中含有高浓度的盐酸,它们能够在数日内把大的动物也消化掉。骨头也会被消化掉,只有牙和爪子会被排除。
贸易
对蚺科蛇类的活体及皮的贸易是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因此整个蚺科受到保护。虽然如此每年在机场仍然会被没收数十万张皮以及许多活物体。
保护
所有蚺科蛇类全部被收录在
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其中八个物种和两个亚种被收录在附录一中,其他八十个种被收录在附录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