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剪嘴鸥(学名:Rynchops albicollis):是鸟纲、剪嘴鸥科的中型水鸟,体长40-43厘米。嘴粗,长而侧扁,基部较宽。下嘴较上嘴显著为长。嘴的颜色为橙红色,尖端黄色,脚短,红色。头顶至枕黑色。嘴基、颊、后颈和整个下体白色,上体和翅黑褐色,翅长而窄尖。飞翔时下体白色,上体黑色,极为醒目。
形态特征
印度剪嘴鸥是大中型似
燕鸥类
水鸟,两性相似,雌体稍小。体长42厘米。具橙红色的大嘴,直长而尖,下嘴比上嘴长得多,嘴端侧扁呈薄刀形。顶冠色深,上体黑褐色、石板灰色或浅褐色。下体白色或近白色,后颈、次级飞羽横纹、尾上覆羽及尾均白。
亚成鸟褐色而具白色鳞状斑纹。两翼特别尖长。尾较短,凹形;脚非常短小,具微蹼,爪小而尖利。
幼鸟上体淡褐色,具有一些白色鳞状斑。
大小量度:体长400-430毫米;嘴峰58-75毫米,下午嘴78-100毫米,翅344-398毫米,尾104-112毫米,
跗蹠24-28毫米。
栖息环境
出现在大型河流、湖泊、沼泽、河口和海滨等湿润地区。最常见于淡水,特别是在繁殖季节。繁殖群落在岛屿或沙砾上,通常在河流中。
生活习性
性群居。也在黄昏和夜间活动,飞行敏捷和快速,但并不很强健,在水面飞行中双脚悬于水上,以刀状下嘴“耕犁”水面觅取食物。鸟儿在水面上飞得很低,随着鱼喙打开,下颌骨在水中掠过,以此方式觅食。当遇到一条鱼时,它向下移动下颌骨,然后抬起上颌骨并用头部的动作将其扣住。聚小群觅食,经常与燕鸥混群。叫声粗大如咆哮,求偶时鸣声轻柔。
主要以鱼类为食,但也以小虾及其他小型甲壳类动物、浮游生物和昆虫幼虫为食。
分布范围
原产地: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和越南。
可能灭绝:柬埔寨。
区域灭绝:中国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游荡: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阿曼和泰国。
繁殖方式
繁殖季节主要在3-5月。多达40对聚集到一起繁殖,通常与燕鸥和其他鸟类一起繁殖。巢是在地面上简单的刮一个浅坑,一般置于开放的沙滩上。每窝产3-5枚卵,卵浅黄色或白色,有棕色斑点和条纹。该物种更多地倾向于在一天中较冷的时候孵卵,并且经常在一天中较热的时候远离巢穴去觅食。据说孵化的成鸟常常用腹部半浸在潮湿的水口遮盖鸟卵以保持适当的温度。曾经观察到一只印度剪嘴鸥在巢中抬起自己的一条腿并浸到旁边的小河里降温。
小剪嘴鸥出生后要靠父母喂养6周。父母会不辞辛苦、尽心尽力。当河里鱼多的时候,它们每10分钟便会叼着捕到的鱼飞回来给小剪嘴鸥吃。它们对孩子关怀备至。直到把小剪嘴鸥喂饱了自己才吃。
物种现状
种群现状
该物种曾经广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陆的河流以及缅甸和湄公河的河流系统中。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的记录主要来自19世纪。
该物种主要分布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境内,估计约为6,000-10,000只。它们受到栖息地丧失、退化、碎片化、污染和人类干扰的威胁。大多数繁殖地都没有受到保护,但有些存在于自然保护区内,如印度的昌巴尔国家保护区(Chambal Sanctuary)。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