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
意大利北部,是一个自由市与封建领交错的破碎地带。北面的
神圣罗马皇帝和南面的
罗马教皇,经常为了半岛的归属而兵戎相见。以城市民兵为主要武装力量的地区贵族,则经常根据需要来改换门庭。
混乱的北意大利
但随着罗马教廷在14世纪的分裂,以及神罗皇帝势力的消退,北意大利地区也出现了一个权力真空期。抓住机遇的城市或地区,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彼此间的争霸战争也逐渐多了起来。
同时,有了闲钱的他们也不满足于动员民兵完成不定期的战争。雇佣兵制度便在当地悄然兴起。经过一系列水平有限的预演,1387年的卡斯塔尼亚罗之战终于打响。此战不仅在规模和水平上超过以往的大部分北意大利内战,也在战术编组、兵源结构和交战风格方面有着决定性作用。
两军对阵
作为参战一方的
维罗纳军队,在很大程度上是两个时代的过渡产物。作为指挥官的乔凡尼·奥德拉菲,本人就是地方贵族代表,但也是一名早期的职业雇佣军承包商。
他带往卡斯塔尼亚罗战场的部队里,依然有4000人左右的民兵部队。这些人是之前的北意大利军队主力,主要由城市居民和附近乡村里的自耕农组成。他们中的精锐是可以为自己购置弩机的有产者,并能够雇佣至少1名重步兵做自己的肉盾跟班。这些民兵可谓是中世纪意大利军事文化的经典传承者。
但在雇佣兵大量涌入北意大利的时代,奥德拉菲的主力人马都是四处谋生的无地骑士、破产贵族、领主次子等早已有军事经验的外围菁英阶层。他们主要以骑士或重骑兵的身份加入雇佣大军,并使意大利地区的骑兵比例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原本以马战为短板的意大利,一下子成为了骑兵纵横驰骋的战场。而在条件不允许时,他们也乐于下马步战。以非常类似重步兵的方式,组成方阵和线列。这对于自小接受各类武艺训练的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奥德拉菲的麾下就集中了12000名这样的亡命之徒。很多人在本国和母邦或许只能作为步兵参战,却在
意大利接受了最充裕的资金供养。足以将自己武装成类似骑士的模样。
造成如此多外国人进入意大利的原因,不仅仅是当地土著的经济发展和战斗需求。已经在
法国进行了一代人的
百年战争,才是推动这轮风波的根本性因素。尤其是在1356年的普瓦捷战役(
普瓦捷会战)前后,使用国家雇佣兵制度的
英国人,在法国南部保有大量军队。
停战协议签订后,很多大小不一的军队被就地解散。但大部分人已不愿意重回家乡务农,便继续滞留法国南方。其中就包括了
帕多瓦军队一边的临时主帅--约翰·哈克伍德。
由于最多只是小地主家庭的次子,哈克伍德的早年经历没有太多价值被当时人记录。早早离开家乡的他,一度混迹
伦敦城,成为了皮革作坊主的学徒。但在他出生之前,全英格兰的地方都有国王下令组织的武艺训练。其中就以练习长弓射击最为普及。
英军在1346年跨海进攻法国后,哈克伍德便应征加入战争。到1356年的普瓦捷战役获胜后,他已经成为了一批老兵的头面人物。随即,约翰就加入了成立于法国南部的雇佣兵公司——伟大军团。
这个伟大兵团,因为主要成员身穿白色衣服或标识,又被时人戏称为“白色军团”。
约翰·霍克伍德这样有军事经验的富农子弟,在里面混得如鱼得水。先是靠着士兵拥护,被选举为
白色军团的头面人物。接着,又主动劫掠了另立教廷的
阿维尼翁教皇。
最终,在教皇的无奈“规劝”下,哈克伍德带着军团进入意大利北部讨生活。靠着大量有战争经验的老兵支持,白色军团很容易在各个城市间寻得雇主。他们的战斗力远胜普通民兵,作风也更加残忍可怖。最后几乎成为了
佛罗伦萨共和国的保护人。但不满足于此的哈克伍德,还会以
佛罗伦萨为总部,接受其他城市的雇佣。
1387年初,哈克伍德就受雇于
帕多瓦人,带着自己的一支小规模精锐北上。根据当时已经形成的行业规范,雇佣军团在平日里是不会花钱养太多的闲人的。除了军团的指挥官本人和一名同时兼任HR与市场总监的意大利士绅,大部分有编制的成员本身也是小型承包商。他们可以单独凑成一支小规模军队,也可以分头招募士兵加入。
这也是哈克伍德敢于只带1100人就北上的原因。他的分包商与
帕多瓦本地贵族,早就开始了规模庞大的招兵活动,最终为他又提供了8000多人的额外军队。
这年的3月11日,两支军队在卡斯塔尼亚罗附近的战场遭遇,便在阿迪佩河(阿迪杰河)畔列阵。一条不大的运河将两军阵地分开,同时也限制了雇佣兵们最爱的骑马作战。于是,哈克伍德与奥德拉菲都下令重甲部队下马,分别组成了各自的第一和第二天战线。无论属于哪方,这些人都由来自法国、德意志地区、英格兰和意大利本地的骑士或扈从为主。
但奥德拉菲的布阵更加保守一些,第一线部队凭借数量优势而排成密集的大型横队。其余人则以各自的分包商为核心,组成规模较小的分队。一旦前方的战线出了漏洞,他们便可以及时补上。哈克伍德则根据百年战争的经验,将有限的重甲兵部署成6个分队,前后各布置3个。这样的好处自然是保持灵活调度之余,也不会使单个分队的规模太小。
双方麾下还有数量不等的远射部队,不少人以散兵形式部署在两条重步兵战线之间。但靠近沿海的帕多瓦人,拥有一支炮兵部队。哈克伍德便将他们与弩手部署在一起,安置到重步兵右手边的侧翼位置。通过斜角射击,他们可以有效攻击对手的弱侧。
至于哈克伍德与他带来的直属部队,则包括了600骑士和500骑马的长弓射手。他们全部被放置在第三线位置,成为总预备队。奥德拉菲也将几百骑兵分成预备队与自己的私人近卫,安排在第三与第四线位置上。至于征召的民兵部队,则因为觉得不可靠而留在后方。他们的任务是防御营地,并管好骑兵们的马匹。
此外,双方还都有自己的军旗战车。这种鼓舞士气和荣誉的方式,已经成为了当时意大利北部的作战流程。军旗战车若是被对手攻陷夺取,则意味着全军的阵线不是被洞穿就是被包抄。这会严重打击本方将士们的信心。因而,居于弱势的一方,总会想办法优先攻击对手的军旗位置。
针锋相对
战斗在帕多瓦炮兵的轰鸣声中开启。尽管14世纪的火炮没有靠谱的射速与精准度,还是对密集布阵的敌人有很大威慑力。奥德拉菲便下令第一线下马骑士们渡河强攻。这些人披挂沉重的装备,较为整齐的踏过湿漉漉的地面,很快同对面的第一线扭打起来。帕多瓦的下马骑士们,利用对手需要渡过小运河的机会,主动发起反冲锋。在数量相当的情况下,很快阻挡了维罗纳人的兵锋。
奥德拉菲便下令第二线人马集团出动,准备用数量优势将帕多瓦军一举压垮。在下令之前,他特意观察了对面的敌军后方。由于发现哈克伍德的旗帜还在原地,就放心大胆地出动了后备兵力。
但哈克伍德其实早已离开了战斗开始时的第三线位置。他故意将旗帜都留在原地,造成自己坚守预备队位置的假象。同时,利用河畔的林地掩护,率领1100人的直属部队向右翼迂回。由于所有人都配有乘马,这样的机动便很快完成。接着,所有人暂时停止前进,等到奥德拉菲开始动用后备兵力。他事先还与其他指挥官约定,等到维罗纳人全军出动,就要以一支火箭向自己传递进攻信息。
此时,帕多瓦人的第二线下马骑兵也被迫上前增援。超过万人的步兵,在运河边大打出手。场面不仅混乱,也严重吸引了奥德拉菲的注意力。部署在侧翼的弩手和火炮,则不时扫过维罗纳人的侧翼,抵消着他们的数量优势。
哈克伍德看到火箭划过天空,立刻下令迂回的伏兵进攻。600名骑士和重骑兵便策马冲入林地,猛攻维罗纳下马甲兵的左后方。突如其来的一击,让维罗纳人猝不及防。原本因合二为一而更为密集的阵线,开始出现集体溃逃现象。
大获全胜
奥德拉菲的预备队迅速上前,却遭到了数轮长弓射击。这些经验丰富的
百年战争老兵,骑在马上就能拉开长弓,给予没有心理准备的对手以犀利的回击。在维罗纳骑兵的冲锋力度降低后,哈克伍德的600骑士又调头冲向他们。没经历过什么大场面的
意大利骑兵,被这轮反扑给瞬间击溃。大部分人调头就跑,并顺势冲乱了奥德拉菲和他的亲卫队。跟在意大利人屁股后的白色军团骑士,很快便抓住了惊魂未定的奥德拉菲,也夺取了维罗纳人的军旗战车。
接着,第三轮冲锋杀向了由维罗纳民兵把守的设防营地。由于已经有大量的骑兵和下马骑士逃跑,更加缺乏战争经验的民兵也士气全无。在看到军旗战车被夺取后,他们非常主动的开始后撤。将营地及大部分马匹都留给了哈克伍德的白色军团。这促使更多在前线战斗的维罗纳兵士开始逃跑,但很多人已经身陷重围,在不情愿中沦为俘虏。
战后,哈克伍德发现自己和帕多瓦人一起,联手俘虏了超过4000名维罗纳雇佣军。他们在数量居于劣势的情况下,杀死了700多敌军、打伤800多人。这些数量相加,基本上就是维罗纳人全军主力的一半。而白色军团和他们的临时盟友,则只有很小的损失。
雇佣兵时代揭幕
通过卡斯塔尼亚罗之战,晚年的哈克伍德也达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回到弗洛伦撒的他和白色兵团,显得地位更加稳固。他在此战中的许多亮点,也直接启发了之后一个多世纪里的意大利军人。
此后的意大利军队,开始越来越多地重视侧翼袭击而多过正面强攻。各雇佣军团之间也逐渐形成行业规范,绝不轻易对投降者或俘虏痛下杀手。更多的火炮、重甲和步兵远射武器,被不断改良出来。中世纪意大利的雇佣兵时代,就此才是正式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