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在
安平。相当于今
河北定州、
深州、
饶阳、
安国等地。历史上究竟有几个博陵,中学课本注解博陵在今河北定州,而
蠡县、
博野、安平、深州、定州等地的街区、店面等,多有冠以“博陵”之名。根据深州前磨头南3km残存的博陵碑文分析,古
博陵郡遗址在这一带。
位置变迁
据《晋书·地理志》,
晋武帝泰始元年置高阳国,封
司马珪为高阳元王,领博陆、高阳、新北城,蠡吾,领
四县七千户;汉时之
蠡吾,改隶高阳国,而高阳国的治所在博陆。这里所说的博陆,是当时的博陵和
陆成县合并后的称谓。当时城在蠡吾南十五里,即北魏时的
博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滱水》“(博陵)晋太始元年复为国,今谓是城为博野城。”杨守敬注据《
舆地广记》,说“晋改博陵为博陆。”并且说:“《晋志》高阳国治博陆,……后魏改县为博野,属
高阳郡。《地形志》,
饶阳有博陵城,博野有博陆城,是县城屡有迁徙,即今
蠡县治。” 由此看来,博野之称博陵也是不无根据的。而且据此饶阳也可以称博陵。
蠡吾与博野,北魏时俱隶高阳郡。《魏书·地形志》:“高阳郡:晋置高阳国,后改。领县九户三万五百八十六,口十四万一百七。高阳前汉属涿,后汉属河间国,晋复。有郝神、高阳城。博野有博陆城、侯城、
武城、中
乡城。蠡吾前汉属涿,后汉属中山,晋属。有清凉城、
颛顼城、蠡吾城、石羊垒。”
北齐省蠡吾并入博野。《
隋书·地理志》:“(
河间郡)博野旧曰博陆,
后魏改为博野,后齐废蠡吾县入焉。”
至隋,废北齐在安平所设博陵郡,《隋书·地理志》:“安平后齐置博陵郡,开
皇初废。十六年置
深州,大业初州废。”当时深州治所设在安平,唐时移治所于深泽,一度改为
饶阳郡,后又复深州。至宋代又移治静安,在今深县南二十五里。到了明代废静安归入深州,迁治所于吴家庄,即深县之所在地。据此看来,深州之称博陵亦不谓无据。
隋炀帝又于大业九年十月下诏,改博陵为高阳郡。诏书说“博陵昔为
定州,地居冲要,先
皇历试所基,王化斯远,故以道冠《
豳风》,义高姚邑。朕巡抚氓庶,爰届兹邦,瞻望郊廛,缅怀敬止,思所以宣播德泽,覃被下人,崇纪显号,式光令绪。可改博陵为高阳郡,缓境内死罪已下,给复一年。”后复隶定州。《
地理志》又说:“博陵郡旧置定州。
后周置
总管府,……大业初置博陵郡,又废安喜入焉。”自此至唐,博陵之称专属定州矣。
定州的历史变迁,唐杜佑的《
通典》记载的非常详细,《通典·州郡·博陵郡》说:“定州,帝
尧始封
唐国之地。战国初为
中山国,后为魏所并,后又属赵。秦为上谷、
钜鹿二郡之地。汉高帝置
中山郡,
景帝改为中山国。后汉因之,晋亦不改。
后燕慕容垂移都于此,北岳常山在焉。后魏为中山郡,兼置
安州,道武帝改为定州。后周置总管府,领鲜虞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博陵郡,后改为高阳郡。
大唐为定州,或为博陵郡。领县十一:安喜、北平、鼓城、恒阳、
新乐、义丰、
望都、
无极、唐昌、
深泽、
陉邑。”
而据《旧唐书·地理志》:“安平汉县,属涿郡。武德初,置深州,以县属。十七年,州废,属定州。先天二年,来属。……博野,汉蠡吾县,属涿郡。后汉分置博陵县,后魏改为博野。武德五年,置蠡州,领博野、清苑,割定州之义丰三县。八年,州废,三县各还本属。九年,复立蠡州,领博野、清苑二县。贞观元年,废蠡州,博野、清苑属瀛州。永泰中,属深州”这里记述了深州、安平、博野、蠡县、定州等地当时归属变迁的基本情况。
有趣的是,古之蠡吾为后来之博野,博野则后来的蠡吾,而且几次迁徙更换。据《
大清一统志》,今之博野,乃汉之蠡吾,今之蠡县,乃汉之博陵,后魏及唐宋以来之博野。自北齐废蠡吾入博野,历隋唐时,蠡吾故地为博野之西境,宋置
永宁军,金改蠡州,并以博野为倚郭,元至元初省博野,三十一年复置
博野县于今蠡县界,属
保定路,其时蠡州与博野始分,然博野之名犹在故地也。明
洪武元年,迁于西南十八里,为今治。由是博野蠡县名称互易,皆非故地。
综上所述,大略可知此博陵所指,东汉之时在今蠡县或博野,晋至北齐在今安平,隋时或谓今深县,隋唐以后则谓今之定州矣。
此外,据《隋书·地理志》:“(
临洮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更名县曰临洮。……又置博陵郡及博陵、宁人二县。”《新唐书·地理志》也说:“
洮州临洮郡亦有博陵县:十二年省博陵县,天宝中省
美相县,皆入
临潭。”此博陵当为今甘肃
岷县、临潭之地。
蠡吾县
蠡吾原为
河间国的属县。
汉顺帝永建五年,
河间王刘开上书,愿分
蠡吾县以封儿子
刘翼,顺帝从之。蠡吾便由县升为
侯国。后来置以为郡,当时不过是仅为奉护园陵而设,且时有兴替,然而作为一个皇帝登上九五之尊前的藩邸所在,绝非一般郡县可比。到桓帝永康元年,河间和博陵二郡,竟可以同汉高祖
刘邦为
太上皇所建的新丰,以及高祖发迹的家乡
沛县相比拟,其繁盛之概可以想见。《后汉书·桓帝纪》就说:“(永康元年)是岁,复博陵、河间二郡,比丰、沛。”据说,至汉末献帝
建安年间,罢博陵郡,归于与之邻境的安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滱水》:“《地理风俗记》曰:
博陵县,《
史记》蠡吾故县矣。
汉质帝本初元年,继孝质为帝,追尊父翼陵曰博陵,因以为县,又置郡焉。《桓帝纪》:在
延熹元年,分中山置
博陵郡。汉末,罢还安平。”
杨守敬注说:“《献帝起居注》所载,
冀州统郡,其一博陵,迨入魏遂无可考,则郦氏所谓‘汉末罢还安平’者,信矣。”
至于为什么罢去博陵郡,恐怕同桓帝之弟刘硕有关。
汉桓帝追尊
蠡吾先侯刘翼为孝崇皇帝,庙曰列庙,陵曰博陵。于建和二年,改封弟弟都
乡侯刘硕为
平原王,留在博陵,奉刘翼之后。又尊刘翼的夫人马氏为孝崇博园贵人,以
涿郡的良乡、故安,河间的蠡吾三县为
汤沐邑。然而,刘硕嗜酒,多有过失,桓帝令马贵人管领河间王家事。到建安十一年,
国除。蠡吾的博陵郡之名也可能同时不复存在了。
博陵郡
博陵,作为地名,最早见于
司马迁的《
史记》,在《
田敬仲完世家》中有:“晋伐我,至博陵。”事在
齐威王六年,战国时的
齐国,都于
临淄,辖有山东的济北、
胶东之地,既是来伐我,博陵自是齐国之地。唐张守节《正义》仅称“在
济州西界也”。唐杜佑《通典·郡县·博平郡》:“博平:齐之
博陵邑也。有摄城。汉
博平县故城在今县东界也。”《
元和郡县志》、《嘉庆一统志》也俱称:春秋齐国有博陵邑。汉置博平县,属
东郡。
唐太宗贞观时并入聊城县,
武则天天授年间又恢复设置。今山东
茌平之博陵镇即此。
东汉本初元年置
博陵郡。据《后汉书·桓帝纪》:“(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
孝崇皇后于博陵。”又“(延熹元年)六月戊寅,大赦天下,改元延熹。
丙戌,分中山置博陵郡,以奉孝崇皇园陵。”东汉末年,梁太后和她的哥哥大将军
梁冀当权,汉质帝
刘缵被梁冀鸩毒驾崩,太后将袭为蠡吾侯的
刘志征召到夏门亭,准备将妹妹嫁给他。于是兄妹二人定策禁中,拥立刘志为皇帝,是为
汉桓帝。桓帝祖父是河间孝王刘开,父亲是蠡吾侯
刘翼,刘翼死后,儿子刘志袭封为蠡吾侯。刘志即位当了皇帝之后,追尊父亲刘翼为孝崇皇帝;母亲郾氏是刘翼的媵妾,故追尊为孝崇博园贵人。梁太后驾崩之后,才又追尊为孝崇皇后,其园陵曰博陵。当时置郡,郡治在蠡吾是毫无疑问的。
博陵国
晋武帝泰始元年,置
博陵国,治所在安平。领安平、饶阳、南深泽、安国四县,一万户。
北魏复改为博陵郡,隶属于定州。北魏道武帝
皇始二年,改
中山国为
安州,天兴三年又改为定州,此为“定州”名称之始。当时的定州管领中山、常山、钜鹿、博陵、北平五郡。而当时的博陵郡,辖饶阳、安平、深泽、安国四县。直至
北周,少有变更,安平之有博陵之称理之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