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戈尔山及纳巴塔地区的五个考古遗址,是
库施第二王国纳巴塔文化和
麦罗埃文化的历史见证。在遗址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带或不带金字塔的
陵墓、神庙、住宅区和王宫等建筑。从古代起,博尔戈尔山就和宗教传统与当地的民俗紧密相连,其中最大的神殿群仍然是当地人祭祀
神明的重要地方。
基本资料
遗产名称: 博尔戈尔山及纳巴塔地区
Gebel Barkal and the Sites of the Napatan Region
入选时间:2003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i)(iv)(vi)
地理位置:N18 32 13.2 E31 49 40.9
遗产面积 : 182.5 ha
遗产编号:1073
遗产描述
博尔戈尔山位于位于苏丹北部省凯里迈市,距离喀土穆以北400公里,是一百多米高的沙漠中的孤山,旁边还有一个形状奇特、异常陡峭的山峰。早在公元前15世纪,大约在公元前1450年,古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将版图扩展至该区,并视之为南方的边界。他出兵至纳巴塔附近,该地于大约300年后,成为了库施帝国的首都。古
埃及第二十五王朝的努比亚国王皮耶后来于当地大力扩建新王国的阿蒙神庙,并竖立在位二十年的胜利石碑。
200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ii)(iv)(vi),博尔戈尔山及纳巴塔地区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遴选依据标准(i):博尔戈尔山的金字塔、宫殿、寺庙、墓室和陪葬教堂以及纳帕坦地区的遗址及其相关的浮雕、文字和墙壁上的绘画场景,代表了创造性天才的杰作,展示了一个人类群体2000多年来的艺术、社会、政治和宗教价值观。
库鲁墓穴的柱状拱顶构成了一种新的建筑技术,这种技术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就影响了地中海建筑。
遴选依据标准(ii):就其建筑而言,纳帕塔地区遗址证明了一种曾经几乎普遍存在的宗教和相关语言的复兴:古埃及文字和对国家之神阿蒙(Amon)的崇拜。
遴选依据标准(iii):博尔戈尔山和其它遗址见证了从公元前9世纪到6世纪在尼罗河流域盛行的纳帕托-梅罗蒂(库希特)文明。 这种文明与北方法老和其他非洲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遴选依据标准(vi):从古代起,博尔戈尔山就和宗教传统与当地的民俗紧密相连。也正是这个原因,博尔戈尔山脚建有众多的大型神殿庙宇(比如阿蒙神殿),仍然是当地人祭祀神明的重要地方。
委员会评价
博尔戈尔山和纳巴塔地区的5个考古遗址,分布在尼罗河河谷方圆60多公里的区域内,是库施第二王国纳巴塔文化(公元前900年到公元前270年)和麦罗埃文化(公元前270年到公元350年)的历史见证。在这5个遗址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带有或不带有金字塔的陵墓、庙宇、居住区和宫殿等建筑物。博尔戈尔山自古就与宗教传统和当地民俗紧密相连。在当地人看来,博尔戈尔山最大的庙宇群仍然是极为神圣的地方。
遗产介绍
博尔戈尔山和纳巴塔地区5个考古遗址,分布在尼罗河河谷方圆60多公里的区域内,是库施第二王国纳巴塔文化和麦罗埃文化的历史见证。纳帕塔(英语:Napata)是古努比亚的一个城邦,位于尼罗河的西岸、如今的北方州卡瑞玛(英语:Karima, Sudan),于公元前15世纪由图特摩斯三世在攻下努比亚后建立。
库施第二王国纳巴塔文化的杰作
博尔戈尔山,这座一百多米高的沙漠中的孤山,旁边还有一个形状奇特、异常陡峭的山峰。早在公元前15世纪,一度征服
努比亚的埃及人就将此山称之为“纯山”,是其南部边界的地标。在努比亚人的心目中,这更是一座圣山,库施王国的北部都城和祭祀中心纳巴特就建在山下。在孤峰的顶上还保存着库施
法老塔哈卡(公元前690-前664年在位)一座建筑的遗迹。考古学家已经发现,在山前曾经建有大量神庙、王宫和其他建筑。由于库施人认为博尔戈尔山是司太阳、造物与王权的
阿蒙神的住所,这里有两座供奉阿蒙的大神殿,但我们见到的只是一片断垣残柱。在山下一座残存的神庙门前,我见到两根巨大的石柱,顶部雕着神像。在庙内的浮雕上,有塔哈卡国王向阿蒙神和他的妻子敬献贡品的图画。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浮雕,庙前已砌了一道围墙,并有专人掌管钥匙。
在博尔戈尔山附近,但见沙丘中一片金字塔沐浴在强烈的阳光之下。这些金字塔都是库施王国的法老们在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建造的。这一带有20多座,与埃及的
金字塔相比,它们显得低矮的多但最高的也有数十米,而且相互间距离也很近,这些金字塔都用砂岩建造,里边都用沙子和碎石填充,2000多年的岁月风霜,已使他们表面风化,部分倾塌。
附近的库鲁(EL KURRU)皇陵埋葬着埃及第二十五王朝(由
努比亚人建立)的法老、王后与此后库施王国的国君。其中多数已被发掘,有的墓室中的全部物品、包括壁画在内都已被运往英国、美国的博物馆。在一个砖砌的拱门前,管理者打开锁着的铁门,我随着他走下几十级石阶,进入坦威塔马尼王(公元前664-前657年在位)的墓室。坦威塔马尼在公元664年至公元657年担任库施国王,这一时期的库施王国达到了极盛期,成为古代世界的一大强国。墓室不大,门厅与主室间有一个拱门相通,四壁与天花板绘满图画与图案,2600多年后依然色彩鲜艳,可与埃及
卢克索帝王谷墓室中的壁画媲美。墓室的壁画从门厅左侧开始,由国王在保护神
哈皮的引领下进入开始,表达了国王再次在诸神的庇护下,获得生命和权力的过程。在拱门的两侧,分别绘着孪生姐妹
伊希斯和尼弗西斯女神的形象。整个墓室的拱顶都绘满交辉的繁星,初次发现时天穹一片蔚蓝,而今依然可见残存的蓝色。由于曾遭受洪水破坏,保存的条件也不好,这些壁画的色彩和形象已远不如原来那样艳丽。
麦罗埃王国再创辉煌
公元前6世纪中叶,纳巴塔王国将首都从纳巴塔南迁至麦罗埃(今
喀土穆北),从此,又被称为麦罗埃王国。公元1世纪左右,麦罗埃王国繁荣昌盛起来。麦罗埃地处东非的交通要冲和贸易枢纽,同埃及、埃塞俄比亚、印度、西亚等地都有贸易来往。在麦罗埃出土的中国铜鼎,说明当时麦罗埃王国同中国也有文化交流。4世纪,麦罗埃的统治者们发生内讧,削弱了国家的防卫力量,曾一度被强大起来的
阿克苏姆国家所征服。
在麦罗埃城外的两条沙脊上,麦罗埃历代国王和王后们建造了40多座金字塔,作为自己的陵墓,每座金字塔前都建有祠堂。但到公元4世纪,随着诺巴人的入侵,麦罗埃从此衰亡,连它的踪迹也无从查考。直到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才被西方的考古学家重新发现。与博尔戈尔山的金字塔一样,这里的金字塔也靠得很紧,估计是因为沙脊顶部面积有限。沙脊顶部本身地势起伏,各座塔的高度也不相同,形成高低错落的格局。这些塔的高度大致在一二十米之间,最高的可能超过30米,最低的只留下几米高的残基。这些金字塔都没有顶,即使看似有顶的塔,实际顶上也是平的。大部分塔前还保留着祠堂,但完整的很少,有的只剩下一圈墙基。尽管由于风化严重,已经难见全貌,但还是可以辨认出所刻大多是墓主的形象。在一些祠堂的残基上还能看到用努比亚文字刻的铭文或题记。
现状
苏丹政府从上一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对这些金字塔进行研究和保护,但炽烈的阳光、昼夜的大幅度温差、强风、流沙和飞沙几乎无时不在威胁着这些二千年高龄的古物,人为的破坏也没有断绝,它们的前途实在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