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唐县
古县名
“行唐”之名,历史非常悠久,可溯源于4000多年前的唐尧时代。《正定府志》、《行唐县志》载:“初,帝尧封于唐。后,诸侯来归,诣平阳即帝位,南行历其地,行唐之名由此始也”。由此可见,行唐之名的由来,源于唐尧南行。正因为如此,起初的称谓还多了一个“南”字,称“南行唐”。“南行唐”是个倒装句,正过来读为“唐南行”意为唐尧南行经过此地。
县名由来
周赧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91年)建南行唐邑,邑治在现在的故郡村。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割真定(今正定)地置“南行唐县”(河北行唐县南桥乡故郡村),属巨鹿郡,县治在今故郡村,此时南行唐已是县域概念,包括以故郡为中心的广阔地域。西汉初属恒山郡,文帝时属常山郡。东汉、魏、西晋、十六国因之。
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去“南”字为“行唐县”。后虽几经调整更名,但最稳固、最长久的称谓仍然是行唐县,延续至今。
建置沿革
五帝时期
五帝时期,尧自唐(今定州北唐城村)赴平阳即帝位,南行历其地,因名南行唐。
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南行唐属冀州。虞舜时从冀州分出幽州、并州,属并州。夏省幽、并州,仍属冀州。春秋时,属鲜虞国。战国初属中山国,赵灭中山(前295年)后,属赵国。赵惠文王八年(前291年)建南行唐城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割真定地置南行唐县,治所在今故郡村,属钜鹿郡。二世元年(前209年),武臣灭赵,自立赵王,南行唐又归属赵国。西汉初,属赵国恒山郡。文帝时属常山郡。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改常山郡为常山国,改属常山国。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常山仍为郡,改属之。东汉因之。三国时属常山郡。晋及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均属常山郡。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去“南”字为行唐县,归定州常山郡所辖。
太和时期
太和十四年(490年)行唐改置唐郡,二十一年(497年)郡废。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改属恒州常山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实行州县两级,行唐直隶恒州。大业三年(607年)实行郡县两级,废恒州,属恒山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恒山郡为恒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恒州为常山郡。肃宗上元二年(742年)又改郡为州,行唐属河北道恒州所辖。武后长寿二年(693年),改行唐为章武县。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名行唐县。大历三年(768年)置汦州。九年(774年)州废,属恒州。元和十五年(820年)改恒州为镇州,属之。
五代时期,后梁开平初(907年)改行唐为章武县,后唐元年(923年)复名行唐县。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又改称永昌县,后汉乾元年(948年)复名行唐县。宋属真定府,熙宁六年(1073年)灵寿并入行唐,八年(1075年)析出。元改称恒阳县,属保定路辖。明复称行唐县,属真定府定州。清因之。
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年)行唐为直隶省范阳道属县。3年(1914年)6月,范阳道改为保定道,行唐改属之。17年(1928年)废道,属河北省统辖。26年(1937年)3月,河北省政府将所辖县份划为17个行政督察区,行唐县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27年(1938年)2月,行唐县抗日联合政府成立,直属晋察冀边区临时政府委员会领导,属冀西第二专区,后划归冀西区三专区。
29年(1940年)改属晋察冀边区第五专区,次年,属北岳区五专区。33年(1944年)6月,北岳区五专区改称北岳区四专区,属之。34年(1945年),改属冀晋区第四专区。35年(1946年)5月,行唐县民主政府改属冀晋区第三专区,翌年5月,改属四专区。11月,改属北岳区第四专区。38年(1949年)1月,划归察哈尔省建屏专区,8月,恢复河北省建制,行唐又归定县专区领导。
现代时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行唐县民主政府改称行唐县人民政府,属河北省定县专区。1954年6月,撤销定县专区,改属石家庄专区。
1958年10月,并入新乐县。1962年1月,两县分治。1970年,石家庄专区改称石家庄地区,行唐隶之。1978年7月,改设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行唐隶之。1993年6月,石家庄地区和石家庄市合并,行唐县划为石家庄市市属县至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16 18:41
目录
概述
县名由来
建置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