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638年
2月27日[二月初八]-713年),俗姓
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
岭南新州(今
广东新兴县)。
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
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
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
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关于六祖的法号,历来志为“惠能”或“惠能”的均有。据说六祖本人不识字,但据六祖门人法海曾记载“……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体真身的安放地
南华禅寺亦以“惠能”为准,可知“惠能”当是讹误。
惠能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建立门庭,影响极大。在他死后,他的弟子传承禅法,形成南北二宗。北宗即是荷泽神会门下,称
荷泽宗。南宗则以
南岳怀让门下的
洪州宗,与青原行思、
石头希迁一系的石头宗为代表。
惠能禅法在北宗荷泽一派的推动下,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为禅门正宗,但荷泽一派因后继无人,在唐末衰亡。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反而是南宗门下。南宗门下,后来形成
河北临济宗、
江西曹洞宗、
湖南沩仰宗、广东
云门宗、
江苏法眼宗五宗,即“
一花开五叶”。
50岁时,到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在湖北
黄梅县东北)谒
禅宗五祖弘忍求法,后出家受具足戒。曾从事打柴汲水等杂役六年。弘忍深为器重,称其为“悬解圆照第一”、“神秀上座”,令 为“教授师”。相传弘忍为付衣法,命弟子们各作一偈以呈,神秀作
偈云:“身是
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未付衣法。弘忍死后,他在江陵当阳山(今湖北
当阳县东南)
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四海僧俗闻风而至,声誉甚高。武则天闻其盛名,于久视元年(700)遗使迎至
洛阳,后召到长安内道场,时年90余岁。深得武则天敬重,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于尉氏置
报恩寺,以旌其德。中宗即位,更加礼重。中书令张说也向他问法,执弟子礼。神龙二年(706)在天宫寺逝世,中宗赐谥“大通禅师”。弟子
普寂、义福(行思)继续阐扬其宗风,盛极一时,时人称之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两京之间几皆宗神秀。后世称其法系为北宗禅。神秀的根本思想,可以从他作的示众偈看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见《景德传灯录》卷四)他继承道信以来的东山法门,以”心体清净,体与佛同“立说。因此,他把”坐禅习定“、”住心看净“作为一种观行方便。后惠能弟子神会出来论定南北宗优劣,以神秀之禅由方便入为渐门,以
惠能禅直指人心为顿门,于是有南顿北渐之分。北宗禅仅传数代即衰。普寂弟子道璇曾将北宗禅传往日本。
惠能归岭南后,于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
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槃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
仪凤二年(677年),
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惠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
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
韶关南华寺),弘扬禅宗,主张“顿悟”,影响
华南诸宗派,人称“南宗”,在此传法长达37年之久。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
华北势力颇盛,号称“北宗”。神龙元年(
705年),
武则天和
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
国恩寺。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漕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渐顿,人有利钝。故名‘渐顿’。”——《坛经》(敦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