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香墨弯弯画》是北宋词人
秦观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绘形,通过画眉、涂脂、着装、点唇,描摹出一位眉目娟秀、薄施脂粉、身穿“揉蓝衫子杏黄裙”的女子,独自倚栏默默无语地在等待着自己的意中之人;下片寓情于景,写女子一直等到黄昏月出之时,仍然未见踪影,深感愁苦寂寞,因而发出了“乱山何处觅行云”的哀叹。全词语言清丽,语意婉约,体现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词作原文
南歌子·香墨弯弯画①
香墨弯弯画②,燕脂淡淡匀③。揉蓝衫子杏黄裙④,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⑤。
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行云⑥?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①
南歌子:词牌名,又名《南柯子》《春宵曲》等,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②香墨:画眉用的青黛色颜料。
③燕脂:即胭脂。
④揉蓝:蓝色。蓝,可提取蓝色颜料的植物,揉搓可得青色。北宋
黄庭坚《点绛唇》:“泪珠轻溜,浥损揉蓝袖。”
⑤点檀唇:点口红。檀,一种浅绛色的颜料。
⑥行云:这里指在外寻欢作乐的丈夫。
宋玉《
高唐赋》说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遂以“行云”、“云雨”指男女欢会。
白话译文
用香墨勾画弯弯的眉毛,胭脂淡淡地匀在脸上。身着蓝衫和杏黄裙,独倚栏杆上默默地涂着口红。
情郎一去如流水,她却半掩着房门盼人归。情郎就像飘忽不定的云,如何寻得到他的踪迹呢?一直等到黄昏,又是一弯新月挂在天边。
创作背景
闺怨是中国古代永恒的文学题材,因为当时妇女地位低下,交通不便,男子为名缰利锁所牵绊,导致很多女子不得不经常承受独守空房的痛苦。加上作者本人仕途偃蹇,忧闷难抒,或也有此意寄托于词中。此词当作于
元祐年间(1086~1094)。
词作鉴赏
整体赏析
秦观这首词在内容上虽然没有多少新意,但是艺术成就很高。词的上片色彩鲜明,和下片的冷落荒凉恰成鲜明的对比,很好地衬托了离人的孤寂,可谓一篇描写闺怨的佳作。
词的上片刻画这个美女,多用颜色字面渲染映射,如一幅工笔画,可以说是一幅工笔重彩的梳妆图。“香墨”两句,写女子用心打扮的情态。这两句虽未直说她在画眉、搽脂,但从“画”且“弯弯”,“匀”且“淡淡”中,可以体会得出她是在怎样精心地打扮自己。两句中前一句写衣着,衫子是青色的,裙子是杏
黄色的。后一句写她眉画好了,粉搽好了,最后的工序是把口红圆圆地涂在唇间。但“点绛唇”前的“独倚玉阑无语”,却埋下情事的伏笔。既然是“独”,却又精心打扮,这应该是在刻意为某人而为。分明画外还有一个人在,女子对恋人的回归还抱有一线希望。
词的过片,虽也不多写情事,但也不是单纯写景,对上片已露端倪的情事,有明显的发展,写景之外,别寄幽情,抒发人去楼空、青春虚度的情思,是全词抒情的中心。风扬“花飞”是残春景象,给人以美人迟暮的暗示。“花飞”二字尤其触目痛心,融凄惨的感受于寻常之景中,大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之意,简洁而含蓄。“门”是半掩着的,像在为谁开着,这正是女子心还不死的写照。结拍“乱山”两句:“行云”喻恋人的踪影,古诗词里多用以比喻薄情郎,如雍陶《明月照高楼》:“君若无定云,妾若不动山。云行出山易,山逐云去难。”正是“乱山何处觅行云”的注脚。由于女子心烦意乱,故视群山便成“乱山”,这是移情于物的结果。女子最怕夜间孤苦,可偏偏又是一个黄昏来了,“又是”二字蕴涵着这种等待和失望远不是一次了,愁怨之情溢于言表。
纵观全词,上片绮丽香艳,下片凄清淡远,而又以情上下贯之。全词语言清丽,语意婉约,体现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名家点评
现代诗人、散文家
俞平伯:上片写一独立的美人,多用颜色字而渲染映射,如一幅工笔画。过片用“人去”两字紧接上文,非常清楚。下片亦不多说情事,只是写景,“人去”以下,一气呵成,绝无停顿,真见得风流云散,其意自明,亦无须多说了。(《唐宋词选释》)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祐党人,绍圣(宋哲宗年号,1094~1098)后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为“
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相近。有《
淮海集》40卷、《
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