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西街[Nánhuáxī Jiē]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道辖内。海珠区最早的街道,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已有 200 多年历史,有“先有南华西街,再有海珠区”之说。地处原属番禺县茭塘司河南堡西北部,取“河南繁华发达”之意。沿途有丰富的建筑遗存,保存有岭南特色的瓷画群、潘家大院、中国同盟会广州分会旧址等名胜古迹,是清末民国时期河南地区多样化居住模式的真实载体。
地理区域
位于
广州市海珠区西北部的南华西街,总面积1.23平方公里。她的东面与海幢街交界,东南面与龙凤街接壤,西、北两面则濒临珠江,与
荔湾区隔江相望。辖内有南华西、滨江西、同福西、洪德、厚德5条主干马路,还有荣德路、光德路等次干马路,以及大小街巷1 72条。全街分为洲头咀、海天、德和新、后乐园、厚德、永兴、鳌洲、敬和里、福安、兆龙里、龙武里和聚龙12个社区。南华西街是广州市海珠区一条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行政街道。辖区面积1.1平方公里。截至2007年底统计,全街共有居民住户21390户,人口58390人。
历史沿革
海珠区因其位于珠江广州河段前航道的南面,所以历来称作“河南”。作为河南西北一角的南华西街,在清代是番禺茭塘司河南堡辖内的一个地段。民国十年(1921年)广州市市政厅成立后,河南成区被划入广州市内,南华西街道亦随之成为广州市区的一部分。过后,河南地区街道组织多次调整,直到1998年7月份,区里将南华西街与洪德街合并,成为现今的南华西街街道单位。
康熙年间,对外贸易开创第一个繁盛时期
据史料记载,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指定广州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开放河南黄埔村作为外国商船的停泊港口,并代替因“淤积久,咸卤继至,沧海为田”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扶胥港。这给了河南地区发展契机。随着口岸的开放,为对外贸易服务的设施与行业逐渐兴建起来。南华西街地段得天独厚的优势得以显现,临江码头、仓库,与一些经营土特产出口的洋庄、货栈相继出现了。南华西街是海珠区最早发展起来的城市商住区。
到了民国初年,旧市政厅开始在河南地区修建马路。南岸大街、龙溪西约、龙溪中约、福麟街、紫来街、冼涌、跃龙东街等街巷,陆续被旧市政厅筑成南华路、同福路与洪德路等马路。1933年,随着海珠桥建成通车,使整个河南地区的交通大大改善。一时之间,南华西街区马路骑楼内冒出各种小商铺、酒楼食肆,出现历史上所谓的第二个繁盛时期。
众多富商巨贾选择迁来入籍,更是让南华西名噪南粤。早在乾隆年间,十三行行商首领、当时世界著名的广州首富潘振承便选中这里修建住宅庭园。潘振承看中了南华西街一带临江怡人景色、民风淳厚,地价低廉,决定在此大兴土木、建立基业。
当时,潘振承斥巨资在南溪以西,买下一片总体面积达20公顷的河滩地开乡建祠。该地块东至风光旖旎的漱珠涌,北接悠悠珠江水。潘家还在溪上建起漱珠、环珠和跃龙三座石桥,将这里命名为龙溪乡。从此,潘氏家族入籍河南地,至今已传十世人。潘振承本人就成为潘氏龙溪乡的开乡始祖,也就是今日南华西街地域的最早开基人。
在1803年,另一家十三行富商怡和行伍秉镛兄弟在南溪东畔置地,兴建“万松园”住宅,与溪西潘家隔溪相望。至此,河南本地的富豪以及海外侨商争相效尤,在附近先后建起陈园、梅园、张园、叶氏近园等荟萃繁华,使得南溪两岸一时成了“富者多居之”的地方。
现场传真
一对老夫妇想寻找一处安度晚年的居所,在广州寻觅大半年后,买下南华西街一栋三层半的小楼,家宅取名“敏庐”,并在门口挂出“敏性平庸堪自信,庐寓南华可安居”的对联。此后,“庐寓南华可安居”就成为人们评价南华西街的口头禅
龙导尾80多年小集市兴旺至今
当我从同福西路的牌坊拐入南华西街,眼前一条狭长的麻石路,两边是古老的青砖大屋,三位老人正坐在趟栊门边聊家常,还有中年妇女在自家门前摆出一张方桌做串珠儿的小手工,这情景让人一下子忘记了大都市的喧嚣。
继续往前走,街巷在我面前已呈现两个出口。我一眼望去,这些街巷又有分支。难怪曾有人把南华西形容为迷宫:这个街区的道路交通系统是靠南北向的直街与东西向的横巷交叉形成。不过我担心会迷路是多余的,只要找一找街巷里老树下乘凉的街坊,他们不但热心给我指路,有的还会带着走一段,直到我搞清楚方向为止。
在街坊们的介绍下,我走到了南华西最长、最有名的龙导尾。这条街巷位于同福西路环珠桥边,它的前身是石桥下的河涌,后来人们在河涌上盖起石板,住在涌两岸的街坊纷纷打开自家的门面,摆摊做起小生意。演变至今,龙导尾已成为河南的著名集市。
经历80多年,今日的龙导尾集市仍然兴旺。在这里,街坊卖水果、卖日用百货、卖猪肉蔬菜、卖小吃凉茶……在这里内衣10元三件、牛腩粉大碗5元,鸡肉、猪肉的价格要比周围市场便宜一两块,因此被龙导尾集市吸引的不仅是方圆几里的街坊,连搬到天河、芳村的街坊也会时常回来采购。南华西的街坊还喜欢一起逛集市,住在同福西会龙里巷的梁姨说,她就经常和邻居一起买菜,享受讨价还价的乐趣。
主要建筑
南华西街开基于清代中叶的1776年,230多年来,她积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存的著名历史建筑有:
海幢寺、
双清楼、波楼与波台、潘家大院、洲头咀反租地抗英斗争遗址,还有南华西街瓷画群街巷等。而位于敬和里、德和新等社区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民居青砖屋群,以及同福西路、洪德路的骑楼街,映衬着这个地方向来所具有的适宜居住的浓厚
岭南气息,还有当时对外开放繁华的商业活动。
除了老街巷,南华西还有不少老屋子,老屋子里当然藏有值得称道的老物件。
被誉为可以与西关大屋群媲美的青砖屋宇,位于南华西敬和里社区内。巷内几十间南北相向的屋宇,保留着清代建筑的风格,常吸引不少摄影
发烧友到此。曾经为十三行四大富商之一的叶家私宅也位于此。不过,住在私宅里的街坊,并不同意有关部门在门口挂上一块文物的牌匾。我曾经和一帮“摄”友来到叶家私宅前,住在这间屋里的婆婆说怕经常有人要进来拍照、参观,所以没有让有关部门在门口挂牌匾。但我们还是很幸运,最后大家说服了住户,我们得以进入叶家参观。
至今,叶家私宅里还保留着一整排色彩鲜艳的满洲玻璃窗花,还有一个古朴的小庭院,这都让我们这些住惯单元格子间里的人羡慕不已。一名姓潘的住户介绍,多年来由于房子都是自家人住,所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像这些满洲窗花,家人都会经常抹洗,所以保留了近百年。”
在这里到底有多少古老的东西?从敬和里看完青砖大屋后继续往前,便可以看到
双清楼、清代将军故居、百年烟馆、
姑婆屋;如果向滨江西的方向走,又可以看到洲头咀反租地抗英斗争遗址、有西方古典风格的波楼……如果来南华西寻古迹只计划用一天的时间,那一定无法认清全部。但是,有机会来这样一条富有历史味道的老街逛逛,我才明白生活也可以这么安静。
古街评价
给这里打满分,永远都不想离开
发言人:关俦,84岁,在南华西街生活近70年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州曾流行过“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块地”的说法。不过,住在南华西龙庆北的关叔,对于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早已打了满分,他说“永远都不想离开这里。”
关叔住的这间大屋建于清代,他们一家人与南华西的缘分,源于当年父亲被屋主委托看房子。这一看,家族几代人都住这里了。关叔至今仍清楚记得,在日寇侵华期间,日军要拆掉大屋,已经拿着砍刀在锯大屋趟栊门,关叔的父亲勇敢地在屋里喊“有人住”,才吓走日军。现今,这扇趟栊门的木梁上还留着几道刀痕。
除了对这间大屋感情深厚外,关叔还很满意街区卫生环境的改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到晚上家人就要用网兜兜蚊子,还最怕暴雨天,因为家里总免不了进水半米高。现在,关叔晚上睡觉连蚊帐都不用挂,雨水浸屋更是成为“忆当年”的话题。关叔说,如今南华西街每走几步就是一个垃圾桶,还随时能见到清洁工人给绿化带喷洒农药,“卫生环境的变化,让街坊们觉得生活质量有提高。”
而对于退休后每日的生活轨迹,关叔是如此描述:每天早上6点半去酒楼喝早茶,逛滨江西。回到家里后,便拿着放大镜坐在门梁边看报纸,“等买菜的八野婆回来”。这条简单的生活轨迹,对于这户老巷里的寻常人家,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一间裁缝店记录世事变迁
发言人:钟富华,71岁,南华西骑楼内的第一批个体户
在南华西路骑楼内,住着不少“前铺面后住家”的街坊。老裁缝钟富华的“家店”,就在南华西路110号内。
1962年钟伯将自家门面打开,装饰成一间裁缝店。当时,钟伯用块木板架在写字桌上做成工作台,上面放一台缝纫机、一把剪刀、几块彩色画粉。工具虽然简单,但钟伯凭着一手好活计在街坊中赢得好口碑。加上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笔直的南华西路在广州少有,“当年这条路两边的骑楼内,街坊们都开成档口。”钟伯的档口在当时“日日系旺季”。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南华西路不再繁华,钟伯的生意逐渐冷清。在几年前,钟伯的小店已不再像以前一样做日常经营,小店撤下招牌,铺头的拉闸门也经常关着,再来光顾的都是认识钟伯几十年的熟客了。钟伯说,熟客们并不是不喜欢上街买衣服,而是喜欢在老骑楼内裁缝最传统、最地道的手工活。
高楼大厦不是南华西的发展模式
广州名片:南华西街会不会因为老,而在这个城市的规划中失去它应有的地位?
杨宏烈: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紫禁城”(值得保护的历史街区)。古老的城区蕴涵着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历史街区是城市的根脉所在。像南华西街具有传统建筑风貌的南华大屋;具有显著文物价值的十三行行商的建筑遗存;许多在城市景观上享誉世界的古桥梁遗址、近代中西合璧的骑楼街巷,这些都是广州名城宝贵的
历史文化遗产。而南华西街
自然环境要素也具有文化遗产价值。海岸、江岸、洲头咀(前后航道的分水嘴)、漱珠涌等,记载了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在规划中都应该加以保护。
广州名片:对于南华西街这条历史老街,现今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宏烈:保护!经济效益在这不是主要的,房地产业应该远离南华西街,大拆大建应该坚决禁止,高楼大厦不是这里的发展模式。应该保护历史街区的传统街巷格局,历史文化景观应该成为这里的主要风貌。鼓励发展旅游业,安排有限度的商业活动,创造宜居和宜游的环境,才是南华西街的正确规划方针。
广州名片:具体规划方向如何?
杨宏烈: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做出了南华西历史街区的规划方案。街区的旅游线路“两环一轴”,由漱珠涌步行道和滨江绿化步行道,将整个街区的旅游景点构成网络系统。同福路和南华西路组成骑楼观光步行圈。从宝岗大道、通过同福西路、洲咀路到望江路,构成另一条旅游线路。
南华西街的规划目标是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近期应该做好十三行潘家大院、潘家祠堂的保护工作,创建行商历史博物馆,维护好骑楼街的完整性,增加历史街区的活力。保护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和历史街区的空间特征,及其街巷居民生活模式。保护和再现具有岭南地方风情的衣、食、住、行等民俗文化,以此促进海珠区乃至广州市的GDP增长。
古街荣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南华西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在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握机遇,锐意改革,奋力开拓,超越自我,推动了街道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街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精神
一九九O年六月二十六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南华西街视察,街党委负责同志向江总书记汇报了街道两个文明建设情况;二OOO年二月二十四日,在江泽民总书记到广东考察期间,南华西街党工委负责同志参加了由江总书记亲自主持的广州地区党建工作座谈会并汇报了社区党建工作。李瑞环、乔石等2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先后亲临南华西街视察,对该街两个文明建设给予较高评价。
今日的南华西街,已初步建设成为经济进步、文化兴旺、社会安定、管理有序、邻里和睦、生活方便的
社会主义文明新街道,社区的居民群众享受着老有所养、壮有所用、青有所学、幼有所教、婴有所托、残有所助、孤有所扶、困有所帮的人间真情。
参考资料
结果公开.广州市民政局关于公布《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