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The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是
南京农业大学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最早可溯源至1922年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国立中央大学前身)农业专修科农艺系土壤门(专业)。
1952年,南京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金陵大学农学院土壤组和浙江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
1962年,招收土壤学,微生物学、植物营养与配料方向的研究生。
1993年,更名为自然资源与环境系。
1996年,更名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是中国最早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
2002年,微生物专业划入生命科学学院。
2012年,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整体搬迁至实验楼(今资环楼)。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4个系,开设4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2012年和2017年全国第三轮及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分别排名并列第一和A学科,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生态学科入选江苏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江苏省学位授权点评估中获评优秀;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排名处于ESI国际生态环境领域前1%之列。
教学建设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江苏省首批A类品牌专业,1个省品牌专业,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教学中心被评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拥有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有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另有2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高级植物营养学》
师资力量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73人,其中教授、研究员和正高级实验师5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46人;拥有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和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师德标兵、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评议组召集人、国家973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等;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学术领军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等。有多位教授任职国际学术组织、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入选Elsevier中国高频引用作者榜单(农业与生物学领域);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植物营养学教学团队、生态学教学团队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邹建文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沈其荣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徐国华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高彦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议专家:潘剑君
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沈其荣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沈其荣
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徐国华、徐阳春
全国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邹建文
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沈其荣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彦征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朱毅勇、陈爱群、
范晓荣、张瑞福、郭世伟、邹建文、高彦征、熊正琴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张瑞福
农业部突出贡献专家:沈其荣
江苏省特聘教授:邹建文
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沈其荣
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范晓荣、黄新元、汪鹏、高彦征
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李荣、郭世伟、韦中、葛滢
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邹建文、高彦征、
胡锋江苏省 333 工程人才:李荣、高彦征
(*备注:由于学院未明确具体名单,上述名单非全部名单)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国家工程中心(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发改委,共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拥有教育部科技创新发展团队1个,农业部和江苏省科研创新团队4个,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1个;此外农业部批准设置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有两个校级实验室。
国家工程中心:国家有机类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中下游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资源节约型肥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低碳农业与温室气体减排重点实验室
校级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土壤生态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实验室
(*备注:由于学院未明确具体名单,上述名单非全部名单)
科研成果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在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作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和阻控重金属积累的分子遗传基础理论和技术、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生物学行为、农业固碳减排与气候变化应对、沿海滩涂等非耕地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引领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新型微生物有机肥研发、污泥和污水生物处理工程技术、绿色食品生产等许多成熟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0多项;承担着一批国家和地方部门的重大科研项目,年到位科研经费近1.0亿元,年发表SCI论文近200篇(单篇平均影响因子约3.5),其中有较高的比例入选ESI高频引用论文。
交流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在国际交流方面,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的数十所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关系。
文化传统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党建班(下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团委(下设组织部、实践部、宣传部、企划部)、学生会(下设秘书处、监察部、学术部、科创部、体育部、社团部、校园文化部),常年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现任领导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