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民大会堂
南京市玄武区历史建筑
南京人民大会堂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64号(原国府路),原名国民大会堂、国立戏剧音乐院,建成于1936年5月5日,坐北朝南,整体为中西合壁式建筑风格,建成时是中国最大的会堂之一,是原国民政府进行大选及召开国民大会的重要场所。解放后大会堂回到人民的怀抱,更名为“人民大会堂”,成为江苏省、南京市政治文化活动中心。
建筑介绍
人民大会堂原名国民大会堂、国立戏剧音乐院,始建于1935年11月26日(民国二十四年),竣工于1936年5月5日(民国二十五年),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现有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基本届于近代剧场形式,建筑立面采用了西方近代建筑常用的勒脚、墙身,榴部三段划分方法,但在外观、窗花、雨棚和门扇均作简化的中国图案处理,在当时东南亚具有一定的影响;内部结构合理,设有冷暖空调、自动表决器和译音装置,音响效果甚佳,现有沙发软座3072张,有一面积800平方米的舞台,呈前凸半月弧形并配有月牙型乐池,会堂内配套了大中、小各类会议室、休息室。
历史沿革
1924年,孙中山在他的《建国大纲》中提出,设立国民大会来改造代议制的政治架构。他并且设计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来完成自己的构想。但宪政长期未得实现,国民党内外“结束训政,实行宪政”和及早召开国民大会的呼声日高。尤其是孙中山之子孙科就任国民党政府立法院院长之职后,更是极力推动制宪,倡议召开国民大会。于是在南京修建一座国民大会堂,以备国民大会之需被提上议事日程。
1933年,国民政府为筹备定于1935年5月召开的国民大会,就已经提出了在南京建筑国民大会会场的动议,后因国民大会改在中央大学大礼堂(今东南大学大礼堂)举行,这一动议暂时拖延下来。
1935年9月,孔祥熙等委员提出在首都建筑国民大会堂,可以国立戏剧音乐院及国立美术陈列馆(今江苏省美术馆旧馆)充用,得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同意。所拟的建筑计划及一切设备均要适合国民大会堂之用,将来既可作为剧院,又可为会场,一举两得,不致浪费。
1935年11月20日,国民大会堂筹备委员会当众开标,最终得标者为上海陆根记营造厂承包商,合同业主是国立戏剧音乐院、国立美术陈列馆筹备委员会。经筹委会评定,设计方案以公利工程司奚福泉建筑师的为首选,关颂声、赵深的设计方案分列二三名。工程由陶记工程事务所建筑工程师李宗侃督造。
1935年11月26日国民大会堂正式开工建设,1936年5月5日竣工,仅用时6个月;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自为大会堂题词。
抗战期间,南京沦陷,大会堂遂为伪宪政实施委员会占用,大会堂两侧被伪中央军事委员会情报室(后改称为报导室)占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还都南京,当时国民大会堂的房屋及内部设施已破烂不堪。
1948年3月,蒋介石为巩固自己的集权统治,决定召开“行宪国大”。在此之前,国民大会堂曾进行了修复。为能使大会顺利召开,早在1947年3月31日就颁布了《国民大会组织法》等有关行宪的各种法规。为产生和选举国民代表,国民党内部各派争名夺利,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在国民大会开幕之日,竟有人抬了口棺材坐在会堂大门前。在吵闹中,国民大会开了一个月零四天,于1948年5月1日结束,蒋介石以2430票了却了18年前就想当总统的梦想,如愿当上了有职有权的总统,李宗仁当选为副总统。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大会堂改名为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初期,人民解放军文工团进驻,文工团撤走后,人民大会堂由南京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1990年又在其西侧建筑了一座与之配套服务的汉府饭店。
如今,人民大会堂是江苏省和南京市召开重要会议、举行庆典活动和文艺演出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国内外宾客从事贸易、旅游、大中型演出、召开各类会议和开展各种社交活动的理想场所。
演出项目
参考资料来源:
交通地图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64号
参考资料
南京人民大会堂.南京人民大会堂.
南京人民大会堂.中演·场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3 15:31
目录
概述
建筑介绍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