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凝胶电泳分析(singlecellgeleletrophoresis,SCGE)是Ostling等(1984)首创的,以后经Singh等(1988)进一步完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检测单细胞DNA损伤的实验方法,因其细胞电泳形状颇似彗星,又称彗星试验(cometassay)。
原理
该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有核细胞的DNA分子量很大,在DNA超螺旋结构附着在核基质中,用琼脂糖凝胶将细胞包埋在载玻片上,在细胞裂解液作用下,细胞膜、核膜及其他生物膜破坏,使细胞内的RNA、蛋白质及其他成分进入凝胶,继而扩散到裂解液中,惟独核DNA仍保持缠绕的环区附着在剩余的核骨架上,并留在原位。如果细胞未受损伤,电泳中核DNA因其分子量大而停留在核基质中,经荧光染色后呈现圆形的荧光团,无拖尾现象。若细胞受损,在碱性电泳液(pH>13)中,先是DNA双链解螺旋且碱变性为单链,单链断裂的碎片分子量小即可进入凝胶中,在电泳时断链或碎片离开DNA向阳极迁移,形成拖尾。细胞核DNA损伤愈重,产生的断链或碱易变性片段就愈多,其断链或短片也就愈小,在电场作用下迁移的DNA量多,迁移的距离长,表现为尾长增加和尾部荧光强度增强。因此,通过测定DNA迁移部分的光密度或迁移长度就可定量测定单个细胞DNA损伤程度。
优点
该方法灵敏、简便、快速、低耗、重复性好,已被广泛应用于体内或者体外各种有核细胞经受试物诱导的DNA损伤和修复的研究。
实验举例
Kizilian(1999)改进了一些试验条件,能明显将细胞调亡和
细胞坏死的形象与“彗星”区分。MarkS.Rundell等(2003)报道彗星试验测行的损伤主要是由致突变剂引起的。RichardD.Bowden等(2003)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分析试验结果的彗星尾图谱,可以更加准确的分析彗星的长度及密度。SCGE是评价遗传毒性损害非常敏感的实验,可以检测到每1.657×10-37kg中0.1个DNA的断裂。与经典的染色体畸变、微核、SCE相比,SCGE可以用于活细胞DNA的检测,也能用于死亡细胞DNA的分析,使SCGE不仅可以研究低剂量下的生物效应,也可用于研究高剂量下的生物效应;同时SCGE又可提供DNA修复能力的信息,这使得SCGE非常适用于评价受试物的遗传毒性剂及材料:
1)PBS
2)0.8%正常熔点凝胶(PBS配制)
3)0.6%低熔点凝胶(PBS配制)
4)毛玻璃片
5)盖玻片
6)碱性裂解液(2.5mol/L NaCl;100mmol/L Na2EDTA;10mmol/L Tris;1%肌氨酸钠),临用前加10%DMSO,1%Triton X-100
7)
电泳缓冲液(1mmol/L Na2EDTA;300mmol/L NaOH;Tris-HCl,pH7.5)
8)EB(2ug/ml)
步骤
1.制备第一层胶:100ml 0.8%正常熔点胶,加盖盖玻片,4℃固化10min;
2.制备第二层胶:轻轻地去除盖玻片,在第一层胶上滴加75ul含1×10000个细胞的0.6%低熔点胶(cell与凝胶比例为1:5),加盖盖玻片,4℃固化10min;
3.裂解:去掉盖玻片,将凝胶浸入冰冷的碱性裂解液内(临用前加10% DMSO(二甲基亚砜)),1%Triton X-100),4℃裂解1h;
4.取出玻片,用
PBS缓冲液漂洗3次后置于水平电泳槽内,加入pH13的
电泳缓冲液(没过玻片2-3min),放置20min(黑闭)。
5.电泳:电压20V,300mA,30min
6.取出玻片,用PBS或Tris-HCl,pH7.5漂洗3次,每次3min;
7.染色:胶上滴加3ulEB,加盖盖玻片,24h检测。或者4℃,潮湿,闭光的条件下保有胶片,观察时再染色,镜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