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门位于
紫禁城外朝中路、
太和门东侧
廊庑正中。始建于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左顺门。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三大殿因雷击起火,延及左、右顺门,翌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改称会极门。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三殿火灾”,殃及会极门,至
天启年间才重建。
清顺治初年重修并改称今名。
协和门为屋宇式大门,建筑面积约350m2。东向,
面阔5间,
进深2间,黄
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台明至正脊高11.43m。七檩中柱式大木结构,彻上明造,檐下单昂三踩斗栱,龙锦枋心
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明间及左右次间各安朱红色宫门2扇,嵌鎏金铜钉。在清代仅作重新修缮,因此建筑基本保留明代构造,
斗栱和彩画皆存明代特点。
协和门坐落在2.62m的高台基座上,前后出
礓磋慢道,各长17.75m。太和门广场一侧的慢道与
内金水河迫近,形势
逼仄,故将慢道南侧边缘向外倾斜,使其平面呈梯形,下口宽达29.9m。如此既便于通行,又与
内金水河走势相符,宽阔的慢道还有力地强化了门宇的威严气势。礓磋两侧围以
汉白玉石栏杆,映衬着建筑本身的黄瓦朱墙,整体色彩明快,与太和门广场风格协调一致。
协和门是联系紫禁城外朝中路与东路
文华殿等区域的枢纽,乃前朝出入
东华门的必经之路。明
正统元年(1436年)二月始于文华殿开设
经筵,讲毕经书,在此门赐酒饭。明
景泰初年,由于战争形势的需要还一度在此设午朝,御座南向而置,文武执事奏事官依次出班奏事。
协和门南北两侧各有11间庑房,黄琉璃瓦顶,连檐通脊,前出廊,后为风火檐。明代在此设
实录馆、
玉牒馆和
起居注馆。清初,北侧庑房设为
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公署,南侧设为内阁
诰敕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