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于2008年1月,由原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三个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华南理工大学的二级管理单位,是我国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并设立
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之一。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学院下设机械制造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学系、汽车工程系、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系、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金属材料制备成形及装备研究所、工程训练中心等教学与科研行政机构。设有高分子智能制造、精密装备与智能机器人、智能电动汽车、工业人工智能、智能测控与高端装备、激光与增材制造、功能结构与器件高性能制造、工业软件、智慧安全与应急创新等九个创新研究中心。拥有教学、科研和办公用房近4万平方米,各类科学仪器设备近2万台。拥有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2个省部级科研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293人,其中教授88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1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项目获得者2人,特聘专家1人,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
教学建设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名牌专业)、车辆工程(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安全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本科专业,以及机械类创新班(本硕、本博连读)、机械工程(卓越双语班)2个特色班。截至2023年6月,学院共有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安全工程三个专业顺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200余人。
学科建设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安全科学与工程4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3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3个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学院“机械工程”被评为A-,并列全国第十。
学术研究
近五年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奖励21项(其中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二等奖7项),中国优秀专利奖6项;授权各类专利2193件,发表三大索引论文5394篇,出版专著教材15部。
所获荣誉
2021年6月,中共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委员会入选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广东省教育厅“两优一先”拟表彰对象。
2022年4月29日,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018级车辆工程专业2班团支部被授予“广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称号。
学院领导
组织机构
包括机械制造工程系、金属材料制备成形及装备研究所、汽车工程系、机械学系、机械电子工程系、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系、工程培训中心。
师资队伍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把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引进高素质 宽视野的拔尖科技人才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素质好,团结协作,富有创新意识和活力的教学科研管理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352人,其中专任教师235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6.76%,拥有教授66人(博士生导师50人),副教授83人,高级工程师24人,教师队伍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8人,占专任教师的58.72 %。学院共选派了30多名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或出国进修,聘请了近50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我院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引进高级人才30余人。
学院教师中有10余人担任学术刊物的编委,近40人担任专业学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理事(委员) 常务理事等。在中青年学术骨干中,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
青年教师奖)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9人(2006年新入选2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
政府特殊津贴”14人,国家级“
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具研究生学历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4.74%。
学院教授名单
院士及双聘院士
系所介绍
机械制造工程系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程系成立于2013年4月,是我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的主体承担单位,并牵头负责机械工程本科专业。我系历史悠久,所在学科1934年始创于原国立中山大学,1952年经院系调整形成华南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学科早在60-80年代就在周泽华、陈统坚等教授的带领下,在金属切削理论、数控技术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81年被评为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一级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一直是广东省重点建设的学科,也是华南理工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2006年所在的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2012年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入选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长期以来,学科围绕精密制造装备、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精密成形及模具技术、面向装备的控制技术等开展研究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先进制造创新人才。学科部分领域在国内处于优势地位,在国内外,尤其在华南地区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了重要影响力。
机械制造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27人,实验教学人员5名。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9人,高级实验师1人。教师队伍中,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已经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的高素质学科队伍。目前,机械制造工程系牵头负责的学术研究团队包括:
1.表面功能结构先进制造学术团队
2. 功能结构数字化设计及制造学术团队
3. 塑性成形及模具计算机技术学术团队
4. 现代加工理论及制造系统计算机应用学术团队
5. 机电一体化与现代检测技术学术团队
机械学系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学系成立于2013年4月。现有专任教师16名,实验教学人员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名,教授8名(二级教授1名,三级教授1名,四级教授6名),硕士生导师14名,副高职称(含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9名。现任教师获得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和荣誉称号数十人次。其中,“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1名,“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名,“广东省教学名师”1名,“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名,等等。
机械学系教师在教学方面主要承担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和机械基础实验教学工作;科研方面主要承担机械学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工作,主要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有: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术,机械传动学(如,线齿轮),
机械动力学,振动学,现代设计方法,
机器人学,机械与生物交叉学科领域(如,人体康复机械),等等;同时,还从事机电一体化、智能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等开发工作。
机械学系为主体联合校内其它单位共同承担两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
机械学系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2个科研团队。
机械学系教师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多项,各类省、部级科研和教学项目100多项。曾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个人参与)和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个人参与),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10多项。主编出版了各类学术专著和教材30多本。共发表
三大检索论文400多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00多篇。获得授权国际和国内专利160多件。
历史沿革:
1952华南理工大学前身华南工学院机械系,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教研室;
1958年9月,分为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化工学院机械系的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教研室和
化工机械系的轻工机械教研室;
1962年8月,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化工学院重新合并成华南工学院,机械一系机械零件和机械原理教研室;
1966年5月,华南工学院分为广东工学院与广东化工学院,机械系机械零件和机械原理教研室;
1978年2月,广东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重新合并为华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机械零件与机械原理教研室;
1981年华南工学院,机械一系机械零件和机械原理教研室;
1988年1月,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一系机械设计教研室和机械原理教研室;
1995年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一系和机械二系合并成立机电工程系,机械设计与原理教研室;
2002年机电工程系、制图教研室和金工教研室合并成立机械工程学院,由机械设计与原理教研和原公差教研室合并成立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
2008年1月,由原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三个学院合并组建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由原机械工程学院的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和原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的轻工机械研究所合并成立机械设计与装备研究所;
2013年1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换届,4月调整下属二级单位,成立机械学系。
科研团队:
1.信息机械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负责人:陈扬枝教授
科研团队骨干:李静蓉教授,苏峰华研究员(先上岗),谢龙汉副教授,赵良知副教授(退休)
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机械,线齿轮,机械摩擦学与先进表面工程技术,智能CAD与虚拟现实技术,
新能源机械,人体康复机械,微机电系统,等;
2.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设计及理论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骨干:
邹焱飚副教授,潘敏强副教授(机制系),张东讲师,张春华讲师(机电系)
主要研究方向:工业机器人,助残机器人,现代控制等。
机械电子工程系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成立于2013年4月。现有专任教师32名,实验教学人员2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授、博士生导师10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1名。
机械电子工程系承担着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第三批广东省名牌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工作,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机械电子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精密装备与现代控制技术、增材制造(3D打印)、焊接技术与装备、数字化控制与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现代检测技术与网络化控制等领域。
机械电子工程系拥有广东省精密装备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智能无损检测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6个科研团队。
机械电子工程系教师曾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重大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等国家级项目30多项,各类省、部级科研和教学项目100多项。曾获得2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省部级一等奖6项,其它省部级奖励20多项。主编出版了各类学术专著和教材40多本,参编国家标准2部、主编地方技术标准2部。近5年来发表三大检索论文500多篇,其中SCI/EI期刊论文250多篇,获得授权专利300多件。
历史沿革:
1995年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一系和机械二系合并成立机电工程系,机械电子教研室和焊接教研室;
2002年机电工程系、制图教研室和金工教研室合并成立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教研室和焊接教研室;
2008年1月,由原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三个学院合并组建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由原机械工程学院的机械电子研究所和焊接技术研究所合并成立新的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
2013年1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换届,4月调整下属二级单位,成立机械电子工程系。
汽车工程系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汽车工程系成立于2013年4月,包含“车辆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5名,实验教学人员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4名,教授16名,硕士生导师29名,副高职称(含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6名。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多项。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东风汽车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多多项奖励。出版的教材、专著12本,获得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一项,专利授权90多项,发表三大索引论文260多篇。平均每年承担科研项目90多项,科研经费近千万元。
历史沿革:
1970年--筹建机械1系(汽车教研室);1972年招收第一届汽车专业本科生;
1981年--机械工程1系,原机械工程学院;
1996年--车辆工程系,原交通学院;
2004年—车辆工程系,原汽车工程学院(由交通学院原车辆工程系、工程机械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组建)
2008年--汽车工程研究所,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由原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组建)
2013年--汽车工程系,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系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系(简称工控系)的前身是原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所属的轻工装备与控制工程研究所、化工机械研究所、安全工程研究所、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坐落于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29号楼。工控系现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轻机)、安全工程3个本科专业;有化工过程机械、机械工程、材料加工工程3个博士招生专业,能在机械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等领域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有化工过程机械、机械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油气储运工程5个学术型硕士招生专业,并能在机械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学位领域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建有省级和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各1个;设有上级部门批准成立的“中澳天然气伙伴基金培训中心”。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主要培养从事过程装备、油气储运装备其控制系统研发、设计、安装、运行、控制技术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多学科交叉,涉及领域宽广,工程实践能力强、学生综合素质好等诸多特点。本专业历史悠久,专业特色突出,学生就业领域宽广,深得用人单位欢迎。学生就业地区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等珠江三角洲地区。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轻机):培养轻工机械与
塑料模具的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化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着重培养学生根据产品的生产工艺需要,开发与之适应的轻工机械(如塑料、橡胶、食品、造纸和包装等装备)与塑料模具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等综合能力,并在轻工机械与塑料模具设计制造、计算机模拟、控制和工艺优化、新材料新产品开发和制备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通过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学习,接受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具有轻工机械与塑料模具及计算机控制、模拟及相关软件的设计开发的基本能力,并具备科学决策和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本专业适应国家与地区经济建设发展,专业针对性突出,毕业生供不应求。
安全工程:华南地区最早开办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安全工程是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先导,以安全科学为基础,集机械、化工、力学、管理、法学、计算机等综合交叉的跨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本专业培养适应于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大中型企业急需的安全技术及管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参加本科生课外科研实践训练计划、地区安全管理部门开展的安全生产宣传活动、企业单位实习等实践环节,接触工程实际,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控系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构筑高水平、跨学科的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参与建设2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装备制造技术及其信息化科技创新平台、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平台)和1个省级平台,拥有各类仪器设备1800台,资产总值近四千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精密仪器20台,仪器设备先进,实验技术力量雄厚,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历史沿革:
工控系前身为化工机械系,创建于1958年,包括化工机械、塑料机械、橡胶机械、造纸机械四个专业。
上世纪60年代,根据国家技术发展的需求增设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专业。
1972年,设立了设备腐蚀与防护专业。
1996年,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到社会急需综合素质高的装备类人才,在全国率先将原来的几个专业融入计算机控制技术并调整为一个综合性专业——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拓宽了专业口径。
1999年起,根据全国统一的专业目录,改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2000年,创办了
安全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是华南地区高校中第一个设立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
2002年成立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 。
2008年1月,由原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三个学院合并组建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由原机械工程学院的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和原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的轻工机械研究所合并成立机械设计与装备研究所;原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化工过程机械与安全工程研究所合并成立化工机械与安全工程研究所。
2013年1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换届,4月调整下属二级单位,原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的轻工机械研究所与化工机械与安全工程研究所合并重新组建工控系。
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1月。现有专任教师19名,实验教学人员5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4名,教授8名,硕士生导师15名,副高职称(含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8名。
高分子所承担着多相多组分复合材料制备加工、聚合物精密加工成型、多孔质功能材料制备成型的科学研究。高分子所下面共有4个科研平台: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东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塑料改性与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
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把握国家工业节能降耗的发展趋势,以解决我国聚合物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急需的共性技术问题为目标,重点开展聚合物高效、节能成型加工技术及装备的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系列聚合物高效节能加工装备并实现产业化,其中包括:塑料动态塑化挤出机、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三螺杆动态混炼挤出机、塑料脉动压力诱导注塑机、物理场强化在线配混注射成型设备、聚合物动态流变工作站、叶片式塑料塑化挤出机、叶片预塑式塑料注射机等。新技术产品由多家塑料机械制造企业生产、销售,在国内近30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本任务是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与学术环境,吸引和聚集国内外优秀学者,在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工程的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的应用基础研究,为聚合物成型加工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装备。力求将实验室建设成面向国内外开放的、代表我国聚合物成型加工研究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聚合物工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广东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由华南理工大学融合国内优势创新力量牵头组建成立的,是首个由广东高校牵头成立的面向广东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4月通过广东省首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中心以广东制造业对高端制造装备的需求为牵引、以机械工程学科为核心,汇集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优势力量,突出中心在高分子产品制造装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装备、专业机器人三大高端装备的研发优势,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开发出产业急需的典型高端制造装备产品,打造服务于广东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国内一流的高端制造装备创新研发和人才培养高地,加快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扭转广东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面貌,实现广东从“制造大省”到“制造强省”的跨越发展。
塑料改性与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是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由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及国内其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的研究开发实体,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塑料改性与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围绕我国电子电气、交通运输、航空航天、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的需求,建设高效聚合物共混改性、化学改性、加工工艺研究、加工装备、测试评价分析等研究试验设施,打造先进的塑料改性与加工研究及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行业内一流的科研开发队伍,突破一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提高我国塑料改性与加工技术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同时,基于“保护关键技术、共享共性技术”的机制,促进实验室研发成果向行业辐射,推动
塑料改性与加工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
历史沿革:
1958-1994年,为华南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塑料机械教研室
1994年,从塑料机械教研室分出,成立机电磁一体化研究室
1995年,成立聚合物成型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1998年,国家计划委员批复组建了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000年,教育部评估验收后正式成立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8年,成为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
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与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塑料改性与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
2014年,通过广东省首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为广东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金属材料制备成形及装备研究所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制备成形及装备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1月。现有专任教师27名,实验教学人员5名。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广东省“千百十”国家级对象1人,广东省“千百十”省级对象6人。博士生导师16名,教授17名,硕士生导师20名, 副高职称(含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9名。金属材料制备成形及装备研究所承担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方向)的教学工作,金属材料制备与成形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及与金属材料制备与成形相关的装备研发工作。建设有4个科研平台:
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金属材料高效近净成形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广东省金属新材料制备与成形重点实验室和广州市有色金属铸造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金属材料制备成形及装备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2009年2月经科技部批准立项,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筹建的公益类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主任为李元元教授,技术委员会主任为黄伯云院士。中心现有成员42人,90%以上成员拥有博士学位。另有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员200余人。中心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
中心的总体目标和定位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发展急需,以金属材料
近净成形技术为核心,致力于解决金属材料高效利用及其零件短
流程制造中的瓶颈问题,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近净成形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推进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基地。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1)铸造近净成形技术;(2)粉末冶金近净成形技术;(3)高效精密塑性成形技术。中心坚持“材料-工艺-装备-零件一体化”的研究特色,注重“基础研究-中试-产业化”相结合。共获得部省级以上奖励10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中心已建成了基础研究基地(3000 m2)、中试开发基地(2000 m)和产业化基地(30000 m),为促进研究成果迅速转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基础研究基地和中试基地的固定资产超过6000万元,建成了铸造成形、
粉末冶金成形和高效精密塑性成形的制备与成形平台;成分、组织和性能分析的检测平台;铸造成形、粉末冶金成形和塑性成形的计算机仿真平台。
中心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围绕主要研究领域,与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和岩手大学、芬兰国立技术研究中心、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等多所大学和研究所建立了学术合作和人才交流的关系。此外,还参与建立“有色重金属短流程节能冶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广东省再生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等,积极推进金属加工行业的产业升级与优化。
实验中心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实验室由原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和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三个学院实验室合并,成立于2008年2月,本着以教学实验为中心,科研实验为重点的原则,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新学院实验室现分为学院实验中心和科研实验基地两大块。现由学院副院长
彭响方教授担任学院实验室中心主任,主持学院实验室工作。学院拥有一个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一个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金属新材料成形及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一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广东省唯一的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国际一流水平的宝马汽车技术培训中心以及UGS汽车
虚拟技术大学生实验创新平台。拥有机械基础教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与工业训练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装备制造技术及其信息化、公共安全、汽车技术等三个广东省创新科技平台。学院还拥有国内唯一的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中心--广州汽车技术中心。机械工程学科已成为华南地区的制造、机械、材料加工等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工业培训中心
学院实验室总面积约二万平方米, 拥有一批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实验教学和指导的专职实验技术人员77人,其中聘任为“兴华人才工程”实验系列二级和三级岗位的有4人,四级岗位的有5人,副高职称以上的共有7人,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人员合理的实验人员技术队伍。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有九千多台(套),总价值一亿多元,其中价值十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一百四十余台(套),二十万元以上贵重仪器八十台(套),配有“单动铜材挤压液压机”、“
立式加工中心”、“三座标测量仪”、“
X射线衍射仪”、“德国AVL—ZÖLLMER公司的底盘测功系统”、“汽车数据采集系统”、“
汽车传动系统实验台”、“发动机
故障诊断实验台”、“ABS试验台”、 “高温凝胶渗透色谱仪”、“
红外光谱仪”、“
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 多螺杆反应挤出机” 等大型设备和一大批其他实验仪器。
学院实验室拥有雄厚的科研实验能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除为学生开设专业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以外,还承担了国家“973”、“8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创新团队及重大和重点项目、重大国防军工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及一大批企业委托项目。是我院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主要基地,也是学科发展必备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