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下属的实验室
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于2007年,主任由黄建平教授担任,实验室借助兰州大学地处半干旱区,具有地域特色和多学科的优势,开展以半干旱气候和环境观测实验、大气遥感和资料同化、气候变化机理以及半干旱气候变化的相应与适应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旨在搭建一个有利于系统深入地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平台,使之成为我国半干旱气候研究的创新园地,为我国科学家参与和主持大型国际气候研究计划提供研究基地,推进我国半干旱气候研究进入国际前沿行列。
发展历程
近几年,实验室在教育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借助“985工程”、“211工程”项目支持,建立了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加快了人才队伍建设步伐。目前完成了观测站基本建设计划,并且加入了CEOP,AERONET等国际大气观测网。这一观测站的建立,持续获取的高质量半干旱区地表与大气过程的观测资料,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利用这些资料,我们的干旱气候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研究了半干旱区地表的能量平衡及陆地-大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研究了半干旱区陆面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参数化方案的改进,研究了半干旱区气溶胶物理化学特征及其对北方干旱的影响等等,已经取得了一些具有一定国际、国内影响的成果。
2003年以来,主持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178项,总经费5554万元。发表论文3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的8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0余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奖励22项。特别是在2007年,实验室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重点项目1项,科研到帐经费再次超过千万元,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兰州大学第一;黄建平教授有关沙尘暴与干旱气候的最新研究成果被Nature杂志在其网站气候变化栏目和地球科学栏目中分别介绍;2007年8月在兰州成功举办了“半干旱陆-气相互作用”国际研讨会,会议代表80余名,来自美国等国家的国外代表占半数以上,会议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好评。
2008年3月- 6月,以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的主站和可移动子站为观测平台,组织实施了中美沙尘暴联合观测试验,获得一批珍贵资料,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2008年7月,举办了“第五届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9月,举办了“第十一届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探测与过程研究研讨会”。
目前正在执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973计划项目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共53项,总经费达3094万元。
加快开展干旱气候领域的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战略意义。兰州大学地处半干旱区,具有地域特色和多学科的优势,目前建成的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实验室,已经显示出其整体水平较高、发展潜力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良好势头,将有力地促进半干旱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04 14:48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