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竹斋木版水印艺术源于明朝,列入我国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擅长以古代、当代中国书画印制为主的传统手工技艺,工艺独特,印制的作品既生动传神又不失艺术风韵,为世人称道。
简介
十竹斋木版水印艺术源于明朝,列入我国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擅长以古代、当代中国书画印制为主的传统手工技艺,工艺独特,印制的作品既生动传神又不失艺术风韵,为世人称道。
历程
杭州自
北宋以来便是全国印刷业的中心,为十竹斋木版水印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代安徽休宁人
胡正言,相传其书斋门口种有十棵竹子,故取名“ 十竹斋”。 经三十年潜心研究,终于发明“拱花”“饾版”技术,十竹斋木版水印工艺首开中国套色木版水印的先河,《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十竹斋印谱》是中国木版印刷文化史的辉煌,把中国传统绘画、雕刻和印刷完美的结合起来,其独树一帜的饾版和拱花手法为传统的视觉文化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然而在上个世纪初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幸运的是,在激烈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下,中国文化中的两员大将
鲁迅和
郑振铎先生却有感西方印刷术传入的冲击,起先发起了抢救和保护中国传统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的运动。鲁迅先生于1934年找到唯一的明刊本《十竹斋笺谱》,委托荣宝斋翻刻印制。翻刻本集结了当时众多能工巧匠、历时七年才告完工,翻刻十分成功,木版水印的技艺才有幸得以留存。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另一个让十竹斋木版水印发扬光大的契机却是她以独特的传统魅力吸引了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关注。民间传承的木版水印又是如何被纳入美院的学院教学与研究的视野中,印刷文化的火种又是如何在此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的呢?笔者就其中的历史与原委,走访了木版水印在美院发展的亲历者、著名书画版刻艺术家、十竹斋木版水印指导老师陈品超先生 。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
张漾兮派张玉忠、
夏子颐等学生赴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学习,学成回杭后在美院版画系成立了国内专业院校中最早的木版水印工作室。1958年,中国进入了大跃进的时代,全国都在大办工厂,一时的老浙美,诸多名目的“厂”也在短时间内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然而过了一段时间,这些厂一个个都销声匿迹了,唯有“水印工厂”——这个由院长
潘天寿大师题写厂名的工厂却没有轻易被历史淘汰出局,而这正归功于它对木版水印技术的继承和发扬。
当时水印工厂是由版画系领导的,负责具体工作的是
夏子颐、邓野两位先生。之后,
徐银森、韩法、张耕源和杨期德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并先后被分配至水印工厂。刚开始,他们以一些老先生如
潘天寿、
吴茀之,
诸乐三的画稿来勾描、分版、刻板、水印。之后为了提高学生国画的素养,版画系安排他们到中国画系听课、学习,
潘天寿等老先生讲座让他们受益匪浅。为了学习、掌握传统的木版水印技艺,学校领导和版画系专门和上海朵云轩联系,请来了从北京荣宝斋调到上海朵云轩搞刻板工作的于书勤到美院来指导、教习如何刻版,前后数月。
1960年,时任版画系主任的
张漾兮先生表示要把荣宝斋的传统木版水印借鉴过来,派张耕源、陈品超、徐银森等一行至上海朵云轩学习。张耕源、杨期德学勾描、刻板,徐银森和韩法学水印。据陈先生回忆,“我们几人,勾描间主要有
吴镜汀,郁氏两姐妹(郁慕娟、郁慕贞),刻板间有韦师傅和于书勤等,水印间人最多,我一直跟着技师徐关儒和上海的老师傅杭师傅等人。三个月中,勤勤恳恳,努力学习,关系搞得很好,基本技艺也学得不少。”
他们回到杭州后,版画系就木版水印的技艺展开教学和研究。由于有美术学院教育的背景,又具有西画造型训练的扎实基础,木版水印较十竹斋和荣宝斋在杭州的土壤滋养下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张耕源、陈品超、
徐银森、王刚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重新翻刻了《十竹斋印谱》,其间还勾刻印制了
潘天寿的《荷花》,任伯年的《飞雀竹石》、《探梅图》,
李可染《水牛》,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以及潘天寿、
诸乐三、
吴茀之及任伯年等大师的册页,其复制的水墨写意画作品的技术,几乎达到了“以仿乱真”的效果,而且已经达到了当时国内的领先水平。与此同时也翻刻和复制了一批书画名作,其中以复制写意水墨画为主,并在写意水墨画的复制中多有技术创新,使得写意水墨画复制技术达到了国内最高水平,成为国内木版水印三大基地之一,驰名中外。文革开始后,水印工厂的工作也就此搁浅,经过了十年的动乱,才开始恢复小规模的生产,水印工厂在学院领导和版画系的支持下更名“西湖艺苑”,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朱德委员长、英国教皇、西哈努克亲王、尼泊尔国王、彭德怀、
郭沫若、
赵丹等国内外名人都曾观赏过他们印制的作品。
徐银森、张耕源、陈品超、俞泓等人还前后策划、编印了《革命英雄印谱》、《潘天寿常用印集》、《吴昌硕常用印集》、《黄宾虹常用印集》、《刘海粟常用印集》、《天台宗祖师碑法名印谱》、《鲁迅笔名》等近二十种印谱。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木版水印工艺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浙江省委书记陈伟达专门批了30个编制给“西湖艺苑”,省委宣传部长
陈冰还把女儿送来学习这一传统技艺。
80年代中后期“西湖艺苑”因各种原因被撤销,木版水印划归版画系管理。西湖艺苑的相关工作人员先后被调入学院教学、教务岗位,木版水印被纳入了美院版画系教育体系后,改名为“紫竹斋”木版水印工作室,大规模的木版水印生产就此结束。美术学院版画系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对这一传统技艺的继承、整理、研究、传授的工作,在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业绩,还接受了日本、韩国、法国、德国留学生学习,深受中外专业人士的关注和褒奖。时任国家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到中国美院版画系“紫竹斋”参观木版水印工作室,陈品超老师向领导讲解了十竹斋木版水印的传承历史,汇报了现状。但是尽管如此,木版水印却远离了往日的辉煌,远离了大众。
二十一世纪,陈品超老师收
魏立中为木版水印关门弟子,魏立中自1990年在美院学习绘画时接触到木版水印。能坐在美术学院教室里聆听
全山石、
冯远、赵燕、徐银森等名家的教诲毕竟是幸运的,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天资加上勤奋,使他的绘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深为十竹斋木版水印创始人
胡正言的精神所震撼,他眼见这一传统印刷技术日渐消落,怀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决心担当起传承和弘扬这一国粹的责任,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向公众推介民族文化的精粹,使之不断发展,
魏立中虚心地向时任版画系主任
张远帆教授求教,并经多方奔走寻找,终于找到原水印工厂著名肖像印之父、画家、篆刻家张耕源、徐银森做指导老师,以及何孙谟、陈正尧、王刚、俞泓等老师,并聘请他们担任杭州十竹斋木版水印技术指导。
魏立中还多方收集资料,潜心撰写木版水印艺术著作,又请张耕源、
徐银森、陈品超、何孙尧讲述当年历史,记录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