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叶木(Crescentia alata H. B. K.)是紫葳科、葫芦树属的
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叶簇生小枝;小叶十字形,长倒披针形或倒匙形,近无柄;叶柄具宽翅;花朵生于小枝或老茎;花萼淡紫色,具紫褐色脉纹,近钟状,具褶皱,檐部五角形;雄蕊着生于花冠筒下部,花药个字形着生,外露;花盘淡黄色;果近球形,光滑、坚硬、不裂,淡绿色;花期春至秋;果期秋冬。叉叶木总叶柄两侧具宽翅,宛如一叶三分叉,故名。
紫葳科葫芦树属的
灌木或小乔木植物,高3~6米,胸径15~25厘米。叶簇生于小枝上;小叶3枚,长倒披针形至倒匙形,几无柄,
侧生小叶2枚,长1.5~6厘米,宽1.5~2厘米,顶生小叶长5~8厘米,宽1.5~2厘米;
叶柄长4~10厘米,具阔翅。叶呈十字架形,三片小叶两两呈直角。花1~2朵生于小枝或老茎上;
花梗长约1厘米。
花萼2裂达基部,淡紫色。
花冠褐色,具有紫褐色脉纹,近钟状,具褶皱,喉部常膨胀成淡囊状,长5~7厘米,檐部成五角形。雄蕊4,插生于花冠筒下部,
花药个字形着生,外露。
花盘环状,淡黄色。
花柱长6厘米,柱头薄片状,2裂;
子房淡黄色。果近球形,光滑、坚硬、不裂,淡绿色;花期春至秋;果期秋冬。
叉叶木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在菲律宾、爪哇、印度尼西亚、大洋洲有栽培。在中国
广州(
兰圃、
华南植物园)、湛江(
霞山)、海口、三亚、琼海、厦门、西双版纳也有栽培。
叉叶木喜光照、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生长适温20~30℃,较耐低温。喜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但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
砂质土壤中生长良好。
叉叶木是典型的
老茎生花植物(花朵和果实都是直接长在树干上而非长在树枝上)。一般的植株都开在一、二年生的的枝上开花结果,但叉叶木的花果却长在老茎和树干上。这是因为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叉叶木属中下层树种,树干上开花,有利于昆虫传粉,也可以躲过狂风暴雨的袭击,并且强壮的树干也能承受巨大果实的重压,这是植物适应生长环境的一种有趣现象。
叉叶木的叶簇生于小枝上,呈十字架形,每片叶子有三片小叶,长在有薄翼的叶柄上,三片小叶两两呈直角。所以其叶子辨识度高。而树叶形状又与基督教徒挂在胸前的十字架的形状不谋而合。因此在基督教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同时也是该树名字的来源。
当植株长出明显白色粗壮且带根毛的根,且根长3~5厘米时,将生根苗放置到室外(温度25~30℃左右)炼苗2~3天,炼苗后取出小苗,移植到含有蛭石培养基质的筛盆中,注意保温、保湿,第20天时施肥。
待小苗长至4~6片叶时,对其进行换盆,换上8厘米塑料盆,移植到泥炭土与蛭石(1:1)的基质中。移栽后,注意保湿,成活率可达85%以上。30天后,小苗已有8片以上的叶片,此时就可进行大田的移植。移栽时要带土球,否则易死亡。移植时要下足基肥,并在其生长期2~3月施肥一次。叉叶木抗性强,较少有病虫害。
叉叶木是一种奇特的具有趣味性的新优绿化苗木,花、叶、果均有较强的观赏价值,老茎生花结果,极为奇特,适合公园、小区、庭院及风景区等栽培欣赏。可单植、也可列植或片植。叉叶木果壳可入药;
叉叶木,19世纪由法国传教士带来
湛江栽种。霞山有5棵叉叶木,其中4棵在
海滨公园。它最吸引人的就是叶、花、果都直接生长于老茎之上,不像其他常见的植物有枝叶的层级传递。
叉叶木的花多在夜间绽放,第二天上午便凋谢,主要依靠蝙蝠为其授粉,所以极不容易授粉成功,结个果可以堪称罕见。虽然如此,但叉叶木老茎生花结果,仍是奇特、具有趣味性的苗木,它株型美丽,树干优雅,非常适合种植在公园供给游客赏叶、赏花、赏果。于是海滨公园尝试用扦插的方法繁殖叉叶木,试图扩大种植数量,提高结果的可能性,可惜没有成功。
霞山的叉叶木,树龄已经超过120年,乘着叉叶木长“炮弹”的风,海滨公园又尝试用高空压条的方法来繁殖叉叶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