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是圆线目钩口科钩口线虫属生物,成虫细长,长约1厘米,活时淡红色,死后灰白色,口囊内有2对钩齿,虫体呈“C”形;雌虫大于雄虫,尾端尖直。雄虫尾端有角皮膨大形成的交合伞,内有交合刺。十二指肠钩虫有两根交合刺,呈长聚状,末端分开,有尾刺,虫卵椭圆形,卵壳较薄无色透明,卵细胞与卵壳之间有明显空隙。若粪便放置过久或便秘,成为桑甚期卵或含蚁明,需要和美洲钩虫做区分。
形态特征
简称“
十二指肠钩虫”。一种线虫。虫体略呈“c”形,口囊内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寄生于小肠内,以口囊和钩齿咬附肠壁,引起钩虫病。人由皮肤或粘膜与丝状蚴接触,丝状蚴钻入体内而感染。
成虫
成虫圆柱状,长约1 cm,活时肉红色,死后灰白色。虫体前端较细,略向背侧仰曲。顶端有一口囊,在口囊腹侧缘,十二指肠钩虫有钩齿2对。体前端有头腺1对,开口于口囊两侧的头感器孔,头腺能分泌抗凝素及乙酰胆碱酯酶,叫‘阻止血液凝同。雌虫末端钝直。雄虫末端膨大,形成膜质交合伞。
幼虫
幼虫 通称钩蚴,分为杆状蚴和丝状蚴两个阶段。杆状蚴体壁透明,前端钝圆,后端尖细。口腔细长,有口孔,咽管前段较粗,中段细,后段则膨大呈球状。杆状蚴有两期,第一期杆状蚴大小约为0.23~0.4×0.017mm,第二期杆状蚴大小约为0.4×0.029mm。丝状蚴大小约为0.5~0.7×0.025mm,口腔封闭,在与咽管连接处的腔壁背面和腹面各有1个角质矛状结构,称为口矛或咽管矛。口矛既有助于虫体的穿刺作用,其形状也有助于丝状蚴虫种的鉴定(图16-11)。丝状蚴的咽管细长,约为虫体长的1/5,整条丝状蚴体表覆盖鞘膜,为第2期杆状蚴蜕皮时残留的旧角皮,对虫体有保护作用。丝状蚴具有感染能力,故又称为感染期蚴。当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时,
鞘膜即被脱掉。
虫卵
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壳溥。大小为(56~76)¨m×(36~40)I,LIIIo随粪便排 出时,卵内已含4~8个卵纽|胞,卵细胞‘孑卯壳之间有明娃空隙。
钩虫体内的单细胞腺体
1)头腺:1对,主要分泌抗凝素及
乙酰胆碱酯酶。抗凝素是一种耐热的非酶性多肽,具有抗凝血酶原作用,阻止宿主肠壁伤口的血液凝固,有利于钩虫的吸血。
2)咽腺:3个,其主要分泌物为乙酰胆碱酯酶、
蛋白酶及
胶原酶。
乙酰胆碱酯酶可破坏乙酰胆碱,而影响神经介质的传递作用,降低宿主肠壁的蠕动,有利于虫体的附着。
3)排泄腺:1对,分泌物主要为蛋白酶,能抑制宿主血液的凝固。
生活习性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借¨囊内的钩齿或板齿咬附在肠黏膜上,以血液、组织液、肠黏膜为食。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温暖(25~30 ℃)、潮湿、荫蔽、氧气允足的疏松土壤中,约经24 h 可孵出第一期杆状蚴,此幼虫以土壤的细菌、有机物为食,在48 h内发育为第二期杆状蚴,此后,虫体继续发育,经5~6灭,发育为丝状蚴,即感染期蚴。
丝状蚴主要牛存于土壤的表层内,十分活跃,具有向湿、向温的特性,当与人体皮肤接触时,活动能力明显增强,依靠机械性穿刺和酶的作厢,从皮肤薄嫩处,如毛囊、汗腺孔或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
丝状蚴侵入皮肤后,进人小静脉或淋巴管,随血流经右心到肺。在肺内,幼虫穿出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再借助细支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纤毛摆动,向上移行至叫,随宿主的吞咽动作而到达小肠,经两次蜕皮,发育为成虫。一丝状蚴侵人人体到成虫产卵,一般需5~7周。十二指肠钩虫日产卵董10 000~30 000个,成虫寿命一般为3~5年。
钩虫也可经口感染,若被吞人的丝状蚴进入消化道后未被杀死,川‘直接到达小肠发育为成虫。此外,丝状蚴偶可经胎盘侵入胎儿,或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
(1)在宿主体外的发育钩中在生活史上不经过中间宿主。虫卵随宿主粪排出体外,散布于温暖(25~30℃)而潮湿(相对湿度60,---80%)的泥土内,卵内细胞不断分裂,24小时内发育为幼虫,并很快自卵壳脱出形成杆状蚴;又经48小时第一次脱皮,再很强,经3~5 第2次蜕皮形成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蚴。丝状蚴对外界的抵抗力在适宜的环境下能生活4个月,如遇日光曝晒则较快死亡,一般能生活1~2个月。
(2)丝状蚴进入宿主体内发育感染性钩蚴于泥土内,或随雨水露水爬至植物茎叶上,当赤手裸足在地里劳动时,蚴虫则迅速钻入皮肤,经皮下毛细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流达右心至肺,再沿肺动脉进入肺毛细管,气管到达喉部,随着宿主的吞咽动作而入食管,经胃到达十二指肠,此后再经过两次蜕皮,成熟为成虫,并进行交配产卵。每条雌钩虫每日可产卵1~3万个。自丝状钩蚴进入皮肤到成虫在肠内产卵,约需要35~50天。钩虫于人体生存的时间大多数为一年,亦有认为可以活七年左右。
感染与致病
十二指肠钩虫成虫寄生在小肠上段,以口囊内的钩齿咬附肠粘膜,以血液、淋巴液,脱落
上皮细胞为食,使患者长期慢性失血而导致
贫血。虫体有不断更换咬咐部位的特点。由于
机械性损伤,引起
消化功能紊乱、患者出现腹部不适、腹痛、恶心、呕吐、腹胀、
腹泻等症状。
1.幼虫致病作用
(1)钩蚴性皮炎 丝状蚴侵入皮肤后,数十分钟内局部皮肤出l现针刺、烧灼和奇瘁感,继而见红色点状丘疹,1~2天;呈现红肿、水疱,抓破后可流出黄色液体,俗称“粪毒”。若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疱,最后结痂、脱皮而愈,历时约一周。钩蚴性皮炎多见于与土壤接触较多的足趾、足背、手背、指(趾)间的皮肤。
(2)呼吸道症状 钩虫幼虫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进入肺泡时,引起局部出血及炎症。病人出现咳嗽、痰中带血丝,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表现。重者可咯血、持续于咳和哮喘。
2.成虫致病作用
(1)慢性
失血性贫血 钩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成虫吸血,引起宿主长期慢性失血而出现
缺铁性贫血。病人皮肤蜡黄、黏膜苍白、头晕、乏力、劳动力减弱或丧失,严重者可有心慌、气促、面部及下肢浮肿等症状。
(2)钩虫引起贫血的原因 ①成虫以血液为食,而且吸入的血液很快从消化道排出,造成血液丢失。
②伤口渗血,钩虫吸血时,头腺分泌抗凝素,使咬附部位不易凝血而不断渗出;另一方面钩虫成虫又经常更换吸血部位,造成黏膜广泛损伤而增加渗出量;③由于肠壁广泛损伤,吸收功能障碍;加之慢性失血,导致骨髓造血原料缺乏,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消化道表现成虫以I-1囊内的钩齿或板齿咬附在肠黏膜上,造成肠黏膜散在出血点及小溃疡,有时可形成片状出血性淤斑,病变可深达黏膜下层,甚至肌层。病人常有上腹部不适及隐痛、恶心、呕吐、腹泻、便血等症状。少数病人出现喜食生米、泥土、煤渣、破布等异常表现,称为“异嗜症”,补充铁剂后,大多数病人此现象消失。
儿童患钩虫病易引起
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妇女感染叮引起停经、流产等。
诊断
粪便检出虫卵,或经钩蚴培养检出幼虫是确诊本病的依据。常见方法有:
流行
钩虫病在中国分布极为广泛,北方以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为主,南方则以
美洲板口线虫为主,两种钩虫混合感染极为普遍。
防治
治疗钩虫病患者和带虫者以控制和减少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