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石窟寺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县茹河和蒲河交汇处的覆钟山下,北石窟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由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始建。北石窟寺自北魏开凿以来,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增修,形成密集的窟龛。
文物历史
北石窟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由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始建。
北石窟寺自北魏开凿以来,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增修,形成密集的窟龛。
文物特征
北石窟寺在长120米、高20米赭红色石崖上,分上中下三层,开凿窟龛295处,大小雕像2125尊。编号165窟是窟群中最大、营造最早、保存最好的一窟,高13.2米、深17.9米、宽21.7米,宽广340多平方米。内有7尊8米高的立佛像,佛像腰阔体壮,面丰耳大,服饰简朴,典雅庄重。洞口左侧的阿修罗王像,三头六臂,金刚怒目,雄健有力,威风凛凛。窟内的几尊交脚菩萨眉若柳叶,目似朗星,面如满月,温静柔和。骑白象的普贤菩萨,櫻唇含笑,眉目传情,婀娜多姿。伴之七佛而雕造的弥勒菩萨、骑像菩萨、手持日月的阿修罗是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成功作品,还有240号窟的北周造像,显示了淳朴厚重的风度。
北石窟寺以唐代的石窟最多。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由泾州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令杨元裕主持修建的32号窟,体现了盛唐的艺术风格。
文物遗存
北石窟寺内还保留着隋、唐、宋、金、西夏、元等朝代150多则题记,反映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是研究历史、书法等方面珍贵的文献。
历史文化
七佛来历,即佛祖释迦牟尼之前就有成佛的圣者。其前六代的佛名依次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逊佛、拘那含佛、迦叶佛,连同释迦牟尼佛共七佛。七佛图和七佛造像题材,全国早期开凿的其他石窟也有实例,然而完整意义上的七佛窟和七佛造像,唯北石窟寺最早、最宏伟、最有代表性,为以後七佛窟的兴建开创了先例。在北朝的石窟造像中,七佛为常见的题材,特别是甘肃陇东的南、北石窟寺和陇南的天水麦积山中,七佛的造像非常普遍。整个十六国、北朝时期,人们都喜欢塑造七佛。佛教认为,一世一劫只有一佛出世教化众生。所以,七佛就代表著七世。有人认为,七佛的流行包含著当时社会上对祖先的追溯。而在佛教中认为,「七佛天中天,照明於世间」。佛经中的七佛,不但能「宣说法教」,「照明於世间」,礼拜七佛还能解除众生的一切生死痛苦。
文物保护
1959年,北石窟寺被重新发现。1961年以后,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多次对石窟进行勘察、测绘和清理,1986年编辑出版《庆阳北石窟寺》一书。北石窟寺自重新被发现以来,政府多次拨款进行加固和维修,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造像的进一步风化。在加强管理和保护的同时,展开了对北石窟寺的深入研究。
1963年,成立了庆阳北石窟寺文物保管所。
1988年1月13日,北石窟寺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1月5日,在甘肃省庆阳市北石窟寺267窟,敦煌研究院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检测岩体含水率。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对石窟周边环境和山体状况进行定期检测,以制定合适方案对北石窟寺加以修复保护。
旅游信息
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茹河和蒲河交汇处的覆钟山下,相传是周穆王登临的地方。
交通信息
自驾前往北石窟寺:从庆阳站出发,路程大约19千米,约需25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2 08:42
目录
概述
文物历史
文物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