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狐猴是动物界哺乳纲灵长目近猴科动物,近猴科是比较确定和材料较多的早期灵长类,但它们不是现生灵长类的祖先。始新世是低等狐猴类繁多的时期,在欧洲、北美始新统的堆积中,发现过种类繁多的狐猴类型的化石,已知有保存完好的头骨、下颌骨、牙齿和一些肢骨。早期的狐猴类基本上都归于
兔猴科(adapidae)。
外形特征
兔猴类能抓握的后肢与现代狐猴的相似,眼眶被一完整的环骨包围,最特有的构造是耳区,听泡掩盖了鼓室,因此,鼓环包围在圆形的中耳腔之内,与现代的马达加斯加狐猴较相似。但它们的牙齿比现代的狐猴原始得多,除了保留四个上、下前臼齿外,下门齿与犬齿没有形成象现代狐猴一样的梳齿。北美早始新统晚期到中始新统的北狐猴(假熊猴)属(notharctus)在臼齿齿尖的类型上发展为相当特化的类型。广东南雄晚古新统发现的
短吻石猴(petrolemur brevirostre)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狐猴类。材料为附有犬齿、前臼齿和臼齿的左上颌骨。在安徽潜山盆地晚古新统的两块□兽类上颌骨也可能是早期的灵长类。虽然对它们的分类位置还有不同看法,但它们的发现显示了亚洲与北美之间早期灵长类的联系。同时说明狐猴形的灵长类已在古新统出现并开始分化。印度、巴基斯坦中、晚中新统的
西瓦兔猴(sivaladapis)和印度晚中新统的
印度瘦猴(indraloris)以及最近报道的云南禄丰晚中新统的
中国兔猴(sinoadapis)是兔猴科的最晚记录。此外,河南晚始新世的
卢氏猴(lushius)原订为眼镜猴类的悬猴科,现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狐猴类而归入不确定的兔猴科。
灵长目是哺乳纲的1目。灵长类为杂食性,具五指型四肢和灵活的手指,手指前端具指甲而无爪或蹄。眼增大,双眼前视,脑较发达。牙齿也不特化,臼齿方形,上、下臼齿均呈四尖型,齿式为2、1、3、3或2、1、2、3。灵长类不是高度特化的哺乳动物,保留着较多一般性的真兽类的特征。灵长类与食虫类有很多近似之处,尤其是早期的和较低等的种类。灵长目最引人注意之处是人类自己在生物学分类系统中也被置于灵长目中。因此,灵长目的化石对研究人类起源将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由于
灵长目动物的树栖习性,使其化石较少,更增加了少量灵长类化石的身价。至于人类化石由于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起源及人种的起源等敏感问题,就更为引人注目。灵长目的分类有不同的方案。
灵长目形态特征的多数种类鼻子短,其
嗅觉次于
视觉、
触觉和
听觉,金丝猴属和
豚尾叶猴属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
长鼻猴属的鼻子大又长。多数种类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跖行性。长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后肢长得多。猿类和人无尾,在有尾的种类中,其尾长差异很大,卷尾猴科大部分种类的尾巴具抓握功能。一些旧大陆猴(如狒狒)的脸部、臀部或胸部皮肤具鲜艳色彩,在繁殖期尤其显著。臀部有粗硬皮肤组成的硬块,称为臀胼胝。 多数种类在胸部或腋下有1对乳头,雄性的阴茎呈悬垂形,多数具阴茎骨,雌体具
双角子宫或单子宫。大多为杂食性,选择食物和取食方法各异。
北狐猴科
北狐猴科是兔猴类中出现最早、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个科,可分成两个
亚科,一个亚科主要分布于
北美洲,少数见于
欧洲,时代为
始新世早期和中期;另外一个亚科分布于
欧亚大陆和
非洲,以欧洲最多,但有一个属分布于北美,时代为
古新世早期至晚期,这个类群原本被置于
兔猴科,并且没有单独列为亚科,但则作为北狐猴科的一个亚科。北狐猴科是北美洲仅有的狐猴型灵长类,其中始新世中期的北狐猴属notharctus是最著名的成员。北狐猴最初发现于美国的怀俄明州,已经发现了很多相当完整的标本。北狐猴是树栖的食叶动物,与狐猴非常相似,不过体形更加粗壮,而脑量则较小。北狐猴的后肢很长,尾巴也长,手脚有抓握能力,眼睛有立体视觉,适合在树上运动,并可能和一些现代原猴类一样有比较好的跳跃能力。在欧洲的代表最有名的则为高帝纳猴pronycticebus neglectus=godinotia neglecta。高帝纳猴在
德国的梅塞尔页岩发现过一具几乎完整的骨骼,其特征介于北狐猴科和兔猴科之间。据推测,这是一类四足行走的可以跳跃的树栖动物,但是不象北狐猴那样行动敏捷,善于跳跃,也不像兔猴那样行动迟缓。
新发现物种
全球知名非营利性环保组织“保护国际”(CI)上周宣布,他们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发现了一只潜在新种
叉斑鼠狐猴。这只狐猴头部总是上下晃动,叫声响亮、高亢,给科学家寻找它的踪迹提供了线索。
头部上下晃动
这只狐猴发现于马达加斯加东北部一处名为达瑞纳(Daraina)的保护区。早在1995年,现任“保护国际”主席拉塞尔·米特麦尔(Russell Mittermeier)首次就发现了这只松鼠大小的生物,2010年10月,一个米特麦尔参加的研究小组重返这片森林寻找它时,又发现了一只雄性狐猴。
与其它四种已知
叉斑鼠狐猴物种相比,新发现的鼠狐猴看起来“色型稍有不同”。已知四种叉斑鼠狐猴猴都具有黑色Y形条纹线:两条黑线从眼睛上方开始,一直延伸到头顶的位置相交,形成了一个Y字型。基因检测结果将会证明这只新发现的狐猴是否真是第五种叉斑鼠狐猴。
米特麦尔在一份声明中称:“这是来自马达加斯加岛的又一重大发现。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上最能体现生物多样性、也是最独特的地方之一。我们将在这里继续寻找叉斑鼠狐猴及其他新的动植物物种。马达加斯加岛的环境遭受了相当严重的破坏,已经丧失了90%以上的
原始植被。”
给狐猴做检查
虽然探险小组轻而易举就发现了这只雄性狐猴,但捉到它并非易事:它在树梢间来回穿梭,科学家只能根据它的叫声一路追赶,穿越了茂密的森林。最终,一名成员向这只成年雄性狐猴射出了一针镇定剂,令其整晚昏昏欲睡,安静下来,并在第二天给它做了检查。科学家从它的体内抽取了血液样本,安装了个微型芯片,然后将其放归森林。DNA检测结果将会确定这只狐猴是否是新的叉斑鼠狐猴种。
神秘的树栖动物
这个潜在的新种狐猴是典型的树栖动物。它手脚很大,易于抓住树枝,舌头较长易于摄食花蜜,有几颗牙齿专用于啃树皮。科学家对这只狐猴的情况知之甚少,“保护国际”专家怀疑它很可能是一种因栖息地丧失而濒临灭绝的物种。
百里挑一
如果这被证实是新种叉斑鼠狐猴,那它就是100个狐猴物种之一,所有的狐猴物种仅生存于马达加斯加岛。过去十年间,科学家至少发现了40多个新狐猴物种,其中大部分的栖息地遭到了严重破坏。“保护国际”在一份声明中称:“当务之急是寻找剩余的狐猴物种并对它们进行分类,而更重要的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这也是人们食物和收入的来源。”
生存面临威胁
与马达加斯加岛上其他
灵长类动物不同,包括新发现的叉斑鼠狐猴在内的所有狐猴的进化相对独立。科学家认为,这些狐猴的祖先以前生活在非洲东南部,一次偶然的机会,飘洋过海来到马达加斯加岛。据“保护国际”专家介绍,由于马达加斯加岛有着截然不同的栖息地,为了在这里生存下去,每个物种都在不断进化以适应新环境。
米特麦尔说:“对马达加斯加剩余自然森林的保护,应被列为世界自然资源保护的首要任务之一。这些森林是世界上许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还为当地人提供了清洁饮用水、食物、纤维及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孝文)
荧幕形象
经典卡通影片《马达加斯加》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它既聪明高贵又感情细腻,无比自恋而又害怕寂寞,那就是13世狐猴国王朱利安,在影片中大秀舞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日前摄影师在马达加斯加的森林中就拍到了狐猴大秀舞姿的真实一幕。
?据国外媒体报道,狐猴家族使用这种方法在位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森林的领土中四处活动,不过它们这样做可不只是为了娱乐。依靠这代代相传,以后腿直立,双臂保持平衡的行动方式,狐猴们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四处寻找食物和躲避捕食者的袭击。
这些照片显示了狐猴们以这种奇特的“舞蹈”姿态穿过地面,在各个树上寻找食物的幸福一天。其中一张照片上的狐猴就像一位芭蕾舞演员,而另一个就如同《星期六热舞夜》中大秀劲舞的约翰-特拉沃尔塔,还有一位雌狐猴甚至抱着小宝宝一起沉浸在“舞蹈”的快乐中。
拍摄这组精彩照片的,是英国野生动物摄影师兄弟威尔-布兰德-卢卡斯和马特-布兰德-卢卡斯,由于政治局势不稳定等原因,兄弟二人在等了很长时间后才得以进入该地区进行拍摄。威尔说:“由于政治局势的原因,我们之前曾被禁止前往该地区,但当到达那里后,我们欣赏到了这些跳舞的狐猴。它们非常有趣,也很顽皮,行动总是令人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