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枸杞(学名:Lycium chinense Mill. var. potaninii (Pojark.) A. M. Lu)是茄科、枸杞属植物。灌木,高50-80厘米。枝灰白色或灰黄色,刺长短不等,长达4厘米。叶通常为披针形、矩圆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花冠裂片的边缘缘毛稀疏、基部耳不显著;雄蕊稍长于花冠。浆果卵形或矩圆形,深红色或橘红色。种子扁肾形,黄色,多数,较其他种大。花期7-8月,果期8-10月。
形态特征
灌木,高50-80厘米。枝灰白色或灰黄色,刺长短不等,长达4厘米。叶互生或在短枝上2-3枚丛生,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下延。花1-2朵生于
叶腋,在短枝上则与叶簇生;
花梗顶部稍增粗;花萼钟形,3中裂或2中裂,先端有2-4齿,裂片三角形,先端急尖,有小尖头;花冠紫红色,漏斗形,冠筒与花萼等长或稍长,白花萼以上突然扩大,呈宽的漏斗形,裂片卵形,花期向外反折,先端钝,有疏缘毛;花丝近基部或冠筒内面同一高处各生有一圈密绒毛,或花丝基部因毛密而成毛结。
浆果卵形或矩圆形,深红色或橘红色;长15-25毫米,直径5-8毫米。顶端略平圆,基部尖。果皮薄而软,多皱缩而具光泽。种子扁肾形,黄色,每果含种子18-22粒,多数,较其他种大。花期7-8月,果期8-10月。
近种区别
产地生境
分布在中国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宁夏、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和新疆。生于海拔2230-2560米的盐碱荒地、沙地或路旁。北方枸杞比较适应青藏高原干旱和低温的条件。适应性强,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
生长习性
北方枸杞根的萌蘖性和发植能力强。实生苗第2-3年开花结果,5-6年后进入大量结果期。采收期在10月份盛果期,果实变红、果蒂较松时采收。
繁殖方法
硬枝扞插
硬枝扦插在4月上中旬进行。扦插前搭设好火炕或电热温床。在3月下句以前,结合冬季修剪获得种条,将种条剪成15-17厘米的插条,用150毫克/千克乙酸浸泡插条基部5厘米处24小时,用清水冲洗后插入温床,株行距5厘米×10厘米,扦插深度15-17厘米,插条基部温度保持28-30℃。扦插后25天开始生根,插后35-40天生根阶段结束。插条平均生根率为85%,最高可达95%。6月上、中旬移入苗管理,当年成苗,发育健壮的可开花结果。
嫩枝扦插
嫩枝扦插在6月下旬进行。扦插前搭好塑料棚(或用已有的塑料大栅或温室)在塑料棚外部或内部用遮阳网遮阳,使透光率为自然光的30%左右。在棚内用细河沙做宽150-200厘米、高25-30厘米的扦插床。采集半木质化新梢,剪成10-12厘米长的插条,去掉基部5-6厘米处的叶片,其上部叶片均保留,用生根粉或萘乙酸1000-200毫克/千克液,速蘸插条下端5-6厘米处后扦插。扦插株行距5厘米×10厘米,插条与床面垂直,扦插深度5-6厘米。扦插后每天8-16时用小眼壶喷水,保持插条叶片湿润,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温度30-35℃。扦插后20-30天插条开始生根,40天后移栽到大田。嫩枝扦插生根率平均为80%左右,最高可达95%;移栽成活率可达90%,当年可成苗。
栽培技术
采集炮制:8-10月果实成熟时采摘,采摘时间以清晨或傍晚为好,除去果柄,置于席上放阴凉处摊开晾至果皮起皱,再移至日光下晒至外皮干燥而果实柔软。晾晒时不要用手翻动,以免变黑,影响质量。遇阴雨可用微火烘干。
主要价值
药用
北方枸杞的果实中药称枸杞子,有滋肝补肾、益精明目的作用。藏医用果实,可治由“心热”引起的头疼、健忘、失眠、情绪反常及妇科病。根皮中药称地骨皮,也作药用。
入药部位:成熟干燥果实。
性味功效:味微甘,性温。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润肺止咳。治疗贫血、咳嗽及由心热引起的头痛、健忘、失眠、情绪反常和妇科病;并治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精。
生态
北方枸杞是盐碱地治理、干旱区造林、防风治沙、防止坡面滑塌、水土保持的良好树种,具有广泛的经济前景和开发潜力。
经济
北方枸杞的果柄及叶还是猪、羊的良好饲料。亦有栽培作绿化观赏植物,中国河北等地有作为果用品种栽种。
食用
据分析果实含甜菜碱、酸浆红色素、隐黄尿圜以及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抗坏血酸,并含烟酸、钙、磷、铁等。另报道枸杞子还可制膳,如枸杞子酒、枸杞子粥、枸杞蒸鸡、枸杞肉丝等。
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