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宫廷补绣源远流长、深厚精湛、用料讲究,主要原料是绫、罗、绸、缎、绢等。工艺制作主要有画毛缝、剪纸板、贴棉、开纱、拨花、攒活、绣花蕊、纺织、匀针、刺绣等环节。北京宫廷补绣俗称丝绫、
堆绣。源于辽金,奠基于元,盛于明清,是我国古老的刺绣技艺,与唐代“堆绫”、“贴绢”技艺的结合与发展,它是用天然的
植物纤维(棉、麻、丝)为材料,用浮雕、编织、刺绣、缝缀、堆贴、抽丝等多种技艺结合的装饰艺术
从历史上看,历代都由宫廷设置专门机构组织绣品生产。辽时设有“燕京院使”,金时设有“纹绣署”,元代设有“纹绣总院”,明代设有“
御用监”,清代在内务府设有织染局。皇帝、皇后、太子、王妃及各级官员的服装全都用补绣制作。补绣还运用到佛堂装饰,室内装饰及日用品。其选料精致而贵重,用工细腻,制作不惜工本。绣品豪华富贵,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形成独特的北京宫廷补绣。北京雍和宫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绿度母补绣像》是乾隆皇帝的母亲率宫女制作供奉的,已有200多年历史。
北京宫廷补绣源远流长、深厚精湛、用料讲究,主要原料是绫、罗、绸、缎、绢等。工艺制作主要有画毛缝、剪纸板、贴棉、开纱、拨花、攒活、绣花蕊、纺织、匀针、刺绣等环节。
凤尾纱:是一种染经织纬的棉布,其上有呈条带形的晕染图案,它的颜色由浅入深,有一种
渐变的效果,凤尾纱是北京特有的一种纱,像凤凰的尾巴一样美丽,所以称凤尾纱;凤尾纱这种原材料的运用,使得丝绫堆绣工艺更加锦上添花。它与其它的丝织物比较起来色彩更加丰富,用这个凤尾纱作材料,在其他堆绫工艺中还没有见到.
粗布:用袋装染料直接高温染制成各种颜色,由巧手妇女剪贴而成.
在传统民间剪纸、刺绣、壁画、布贴工艺的基础上,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通过布缝和补花布饰手工艺,创造出画面具有浮雕感的布贴画.所谓布缝,就是大面积的拼贴,包括贴块、缝合、镶花和拼接;所谓补花,就是小面积的花饰纹样点缀,即在一块底布上贴、缝、镶上有布纹样的布片.
北京宫廷补绣近现代传人李开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崔洁、北京工艺美术大师贾大双等人,继承了北京宫廷补绣技艺,制作了很多珍品精品,有的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和国际友人,有的获全国或北京市金奖。近年来,由于资金和原材料短缺、人才外流或老化,北京宫廷补绣已濒临失传,必须及时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