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社创立于2004年,位于北京798艺术区。自成立以来,代理艺术家如葛宇路、胡晓媛、赵要、杨心广、理查德·迪肯、梁远苇、梁硕、马秋莎、宋拓、尚一心、王鲁炎、王光乐、王礼军。
画廊介绍
北京公社把推动当代艺术发展与阐释为己任,以诸多艺术家的群展和个展探讨了当下中国文化现状,呈现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多元地貌。北京公社是展示正在成长的有突出才能的艺术家作品的空间,又致力于发现并推动新的有创造活力的艺术家。作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动机,北京公社通过独特的展览策划、组织学术讨论和专业的图书出版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在国际当代艺术的领域里展现其特殊的价值。 自北京公社创立以来,它即已受到国内外艺术专业人士和机构的广泛关注。
多位代表性的中国当代艺术早期实践者如
张晓刚、
宋冬、
尹秀珍、洪浩、
萧昱、刘建华、海波等人都曾在这里举办过艺术中生涯极为重要的个人展览,而近十年来与范叔如、
葛宇路、
胡晓媛、梁硕、
梁远苇、
马秋莎、
尚一心、宋拓、
王光乐、
王鲁炎、谢墨凛、
杨心广、
赵要、
周轶伦、王礼军等人的紧密合作则使北京公社成为关注及扶持本土力量的先行者。与此同时,北京公社亦将在全球语境下理解和推动当代艺术视为重要的工作议程,与国际策展人及国际艺术家的合作已陆续在画廊展开。2018年,北京公社为著名英国艺术家、特纳奖得主
理查德·迪肯举办了他在中国的首次个人展览。
历史沿革
北京公社创立于2004年,第一个展览开启于2005年的草场地,2006年搬至目前所在地
北京798艺术区。
重要展览
王鲁炎:弯曲的折叠空间
2020.07.25-2020.11.10
艺术家:王鲁炎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
北京公社于2020年9月24日开启王鲁炎的第二次个展“弯曲的折叠空间”,为观众呈现艺术家最新同名系列创作。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11月10日。王鲁炎认为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相互纠缠的引力,如同折叠空间中的a点和b点,因其两点之间的强大引力而导致空间弯曲,从而使彼此拉近直至重合。他通过将三维空间中的事物转译为可被折叠的二维平面空间中的存在,来显现出被“弯曲”了的人、事、物。在他看来,这些在折叠空间里被扭曲的形状,其实是被我们赖以存在的三维空间所遮蔽的现象。
此次展览呈现了“弯曲的折叠空间”系列中的十五件墙上作品。印在透明薄膜上的图像以人们的视觉高度,线性地游走于墙面一周。这些图像扫描自王鲁炎手绘的线图手稿,且以逆时针方向演绎其作品内容。故意缩小的作品尺寸,意在强调作品观念的阅读性、削弱观看上的愉悦感。塑料透明薄膜作为可弯曲材料,仅留下马克笔画出的事物轮廓,最大程度地剥去了图像显现时的遮蔽性。被折叠、扭曲的图像,以透明胶带固定。被改变后的事物原形状是可逆的。相同的内容被二维空间和折叠空间显现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形态。对于王鲁炎而言,整个展览空间已经是一个隐形的“折叠空间”。而在此空间内,所显现的一切如作品那样都是扭曲的:被二维平面空间显现的站立者,被折叠空间“弯曲”为屈膝者;被二维平面空间显现的定向所指,被折叠空间显现为无定向所指……
该作品系列以社会现实作为切入点,描绘了无射击目标的射击者、交流者等具体现象,其后的主题则逐渐地抽象化,直至回归最本质的几何图形和线段。展览的最后, 艺术家的肖像逆向地从一个纸卷开始,倒推至二维平面自画像的完整显现,这是艺术家对于明希豪森的三重困境中无限倒退的追问。由于传统知识体系中的 “确定性”出现了断裂,我们不再拥有确定的知识,艺术家的探求使得整个展览变成一个无法确立任何论证根基的无穷的递归。
葛宇路:葛宇路
2020.05.22-2020.07-04
艺术家:葛宇路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
北京公社于5月22日推出艺术家葛宇路的首次同名个展《葛宇路》,呈现艺术家的新作《备用电源》。本次展览延续了葛宇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和个体视角的工作方式,以展厅为出发点探讨了身体与展览空间的关系。他将一辆自行车改装为发电机,在展览期间通过不断地日常骑行将运动转化为电能,而从他远离市区的京郊住所到位于喧哗的北京798 艺术区内的画廊之间的距离,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更广阔的空间。介于日常与展览制作之间的骑行行为将艺术家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存储到了自行车所携带的蓄电池里并为其展览所使用的电子设备供电。悬挂于展厅内的小型电子显示屏里播放的是葛宇路近年来艺术创作中各种片段,碎片化的剪辑使得视频脱离了原有的作品语境,进一步模糊了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
梁硕:景区
2019.03.21-2019.05.04
艺术家:梁硕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
北京公社于2019年3月21日开启艺术家梁硕在北京公社的第二次个人展览《景区》。对于梁硕来说,“景区”是都市与山野的结合部,而作为概念的“景区”则表达着今人对山水的态度与理解,纠结了古今、时空、意识形态、审美等一系列问题。本次展览将以绘画为主要媒介,并通过将其呈现于为观看营造的具体空间形态中,体现梁硕近几年游走各地山水名胜的经验记忆和思考。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5月4日。
梁硕将本次展览的呈现看做近年来“游玩”的“小卧游”,对手卷、册页、立轴等传统绘画的形制也有所借鉴,却将传统中私密的观看场景置于公共的展厅中,通过经济、低成本材料搭建出有限制的路径,让观看体验进入新的语境,遵循的仍是其反风格、不可测的逻辑,也是他一直强调的“限制生自由”。展览空间的地域和文化现象被梁硕予以内外的链接,所有画作内容均可找到对应的现实出处—真实存在的景区,梁硕重视的是古代山水的时空表达法,又通过描绘自己的身体经验实现了“反图像”。“移步异景”间,“人”也成为展厅中景观的一部分。
与“无隐禅院”展览中根据文字描述恢复其空间意趣有所不同,梁硕在《景区》实现的是从空间向平面的学习和探索,对于辋川、黄山等传统绘画中的经典题材容易陷入的窠臼和程式,他持怀疑态度,更相信自己的身体经验。在游走和取材的过程中,他也会有意识地反抗以往受到的视网膜先行的训练,而他所关注的空间和现场,糅杂了其对于“物”与“景”在其背后语言机制的不断挖掘和掩埋。游走在梁硕所营造的现实的缝隙中,作品中的大段文字作为对画面的语言补充,也更加有助于作品整体上的空间视觉转化,他对于物质本质的理解正是通过其独有的工作机制所缔造出的现实、意识感受与视觉之间的经验混杂体。
理查德·迪肯:新雕塑
2018.03.17-2018.05.12
艺术家:理查德·迪肯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
北京公社荣幸地宣布我们将代理英国艺术家理查德·迪肯,并于2018年3月17日至5月12日开启他在中国的第一次个人展览。展览以“新雕塑”命名,艺术家试图从他持续进行的两个系列中创作新的作品。两组作品分别为“定制”系列和“新字母”系列。两者均在探索各自系列作品中蕴含的可能性与关联性,并由艺术家呈现艺术生产的丰富性。
一组作品名为“定制”。在2012年,理查德·迪肯开始把不锈钢管劈开,通过将凸面和凹面的部分沿着它们的长度连在一起,形成复杂的形状。“Custom”可以与美国文化中的“定制”相联系,指的是标准模型被修改、个性化和具体化。然而在英语中,“Custom”这个词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其中包括“习惯”、“边境管理”、“社会习俗”和“亚文化仪式”。艺术家为北京公社举办展览所创作的两件作品继续发展了这些想法,它们分别是《另一种定制》(2018)与《花哨定制》(2018)。“Fancy”意在表述作品被包裹的边缘、装饰性的表面以及对内部形式的细致打造。“Fancy”这个英文单词存在多层含义―当我们用这个词形容一块蛋糕或连衣裙时,意味着被提及的对象是为特殊的场合准备的特殊之物。 “Fancy”作为一个日常用语,可以指“欲望”或“想象”。《另一种定制》 这件作品既属于同系列作品中的另一件作品,又强调它自身具有的不同制造手法的差异性。
另一组作品名为“新字母”。早在2005年,理查德·迪肯完成了一组由多边形分片发展而成的形态各异的素描作品,内容多种多样。艺术家发现他完成了26幅图画,便将其统称为《字母》。随后,理查德·迪肯用折叠的钢槽划出图纸上的线,把它们变成平的浮雕。艺术家开始基于折叠金属的形状与结构以及颜色思考如何组合。在为北京融科科技园的4号楼大厅委托创作的作品《光雨—沉思》中,艺术家将一个形状置于另一个形状之上,以浮雕为媒介完成了一个新的组合。艺术家随后意识到,三部分组合起来将有一个足够大的底部来支撑起立于空间中的一件雕塑,而这雕塑其中也会蕴含双面体的性质。北京公社首次展示了一组这样的三面体组合。艺术家对于颜色的选择参考了印刷四分色模式(CMYK)。从正面看,《新字母ABC》(2018)、《新字母DEF》(2018)和《新字母JKL》(2018)分别对应套色中的洋红色、青色和黑色;在《新字母GHI》(2018)中,黄色被替换成一种冷静的白色,让自身区别于白立方似的白色展墙。如果我们绕到作品背后,我们会观察到沿着不锈钢作品的构架发散的彩色反光。
胡晓媛:草刺
2017.11.05-2018.02.10
艺术家:胡晓媛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
北京公社荣幸地宣布我们将于2017年11月5日开启艺术家胡晓媛在画廊的第四次个人展览《草刺》。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2月10日。
从2015年起,胡晓媛便开始构思并创作“三部曲”系列展览,《草刺》为继《蚁骨》之后的第二部分。木、生丝、金属仍是此次展览中艺术家使用最为频繁的材料,但与《蚁骨》之中材料之间体现出的矛盾的张力不同,本次展出的几组作品在对材料极其细微的处理中更着力于体现艺术家所观察到的生活之中的微妙平衡。《草刺》与《刹隅》在展厅的中间区域参差交错而立,胡晓媛将自然之物与废墟中的弃物悄然的嵌入她漫长而细密的工作方式里。
支撑起“刹隅”的废旧钢筋,由附近拆毁的民用建筑残垣中捡拾。居住在这些临时建筑中的人们早已被驱散,他们脆弱而短暂的栖留之所在艺术家焊接起来的并不稳固的骨架中被意象化的恢复;覆盖其上的绡(生丝),在此之前则历经了在工作室院子里一年多的露天陈放,早已被四季浸袭、撕裂。《刹隅》中这些物质材料的捡拾与构,如同西域南道那些木雕与泥塑,就地取得的材料与精神的形式美学互生互灭。正如作品标题里揭示的“刹“与”隅“,生命蜉蝣般的在空间与时间中徘徊着,艺术家似乎要在温情中固定一种摧毁中的形式,通过局部仔细的抚摸试图去恢复那一点点“存在”的余温。
《草刺》系列中则使用了更多元的材料。艺术家将旧木质日常物的局部、或形态异状的原生木料截面以生丝包裹,再细细描摹其上的木纹路;这些经过她覆以绡、并用墨描画后的木头最终被安放在废弃的旧铁架上或大理石上。在胡晓媛看来,木、石和使用过的生锈的铁架都是时间性、过程感在自然的消耗状态下制造出来的“常物”,而她在向这自然臣服的同时,又在一笔一画地描摹中向其间隐隐注入了“自我”的意志。整个过程透射着个人与自然法则之间的对峙与共生关系、以及隐藏其中的“悄然的平衡”。
展览信息
代理艺术家
葛宇路、胡晓媛、赵要、杨心广、理查德·迪肯、梁远苇、梁硕、马秋莎、宋拓、尚一心、王鲁炎、王光乐、王礼军。
参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