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乐
中国福建籍艺术家
王光乐(WangGuangle)1976年出生于福建松溪县,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N12(团体)、掉队(团体)的成员,工作、生活于北京。
艺术特点
作为中国当代绘画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王光乐在过去二十余年的实践中持续探讨着艺术语言的抽象本质,以及艺术家作为这一古老实践的绝对主体,如何藉由它去处理内部与外部世界的问题。虽然受训于古典写实油画的严格教学体系,但王光乐却以他基于过程的抽象绘画而闻名。他的创作方式极具重复性且耗时良久——通过将丙烯颜料一层一层地循序叠涂在画布上,并缓慢地生成或静谧、或斑斓的色彩及肌理,艺术家将“时间”等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了一种可感的视觉体验。同时,这也令绘画这一创作行为更接近于画家日常的劳作,乃至明心见性的功课。
他以“水磨石”和“寿漆”系列作品,成为中国70后年轻艺术家的重要代表之一。“水磨石”试图以无意义和无情感的状态表达一种对历史性与经历痕迹的记忆,而“寿漆”则将一种观念与习俗,即一种东方人的生命哲学转化成绘画方式,通过苦行僧般的极限创作过程,进行着自我参悟的精神体验,以期在快速消费的当代社会回归到对人类本体身份的思考。
艺术履历
个人展览
群体展览
获奖经历
公共收藏
主要作品
出版物
人物评价
王子云(策展人、写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
自不待言,王光乐的绘画在看似平和、理性的外表下,常常会闪烁出经验之光。从他早期的成名作《午后》系列开始,一种夹杂着过程性、时间性与地方叙事的绘画系统,在他的创作中逐步建立起来。即便有着抽象绘画的外表,我们却很难武断地将其作品定义为抽象;即便在他的绘画中也会涉及一些观念,却也不限于观念绘画的认知;即便是手感、笔触与颜色成为他作品中的底基,却也很难认为这些只是存粹形式上的探索。所以,当人们把绘画、抽象、观念、形式,放在一起去看待王光乐的作品时,只会显得如此正确而又乏味。
赵力(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不认为王光乐的艺术是所谓的抽象绘画,因为抽象绘画是一个早就老掉牙的概念而已,而王光乐的创作也已经超离了抽象艺术的固有藩篱。王光乐的作品,是具体又是观念的,更是纯美的。回到视觉欣赏的角度,所谓的纯美,是符合于人类的共同视觉天性的美感。从这一点上,王光乐的作品优雅而有教养,具有某些异乎寻常的动人气质。
鲍栋(艺术评论家与策展人)
不管是“水磨石”还是“寿漆”,都不同于19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主流,它们毫无社会性与政治性,而更强调作品及个人在方法层面的自足。王光乐,以及很多2000年之后出现的画家所做的,一方面是在夯实形式主义的基础(这个基础在一开始就脆弱不堪),另一方面是打开一种以形式为基底的美学批判。实际上,正是形式主义基底的贫弱使得当代中国的艺术实践很容易停留在一种不加反思的现实主义模式,不然则经常堕入一种毫无根基而只存空洞政治姿态的 “前卫”话语。而王光乐他们所做的可以比喻为一种对形式主义的反刍,把那些还没有消化的东西放到新的情境下再消化一遍。这样做是否还有意义,或者说,形式主义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这成为了王光乐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9 15:43
目录
概述
艺术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