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于1990年9月建成,坐落于中医药大学校内的逸夫科学馆中。博物馆分为中药综合展厅(中药部)和中国医史展厅(医史部)两部分,展出面积共约1500平方米。
历史沿革
2024年10月,经过一年多的提升改造,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重新开馆。
展馆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1500平方米的中药标本展厅里汇聚着中药的精华,从药用植物的
标本到
中药饮片,从药材实物到丸散成药,让参观者目不暇接。漫步在中国医药史的展厅里,会感悟到它的恢弘和深邃。也许汉代画像石上
扁鹊行医图带有传说的色彩,而历代名医塑像则切切实实象征了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至于那些沙盘模型、仿宋针灸铜人、中医白铜外科用具、少数民族医药器具。还有明朝出版的医药书籍,就实实在在证明了中医中药对这个民族的生息和崛起具有怎样重大的意义。 站在宽敞的博物馆大厅,会不知不觉融入那幅巨大的《燕山秋色图》国画中,去谛听夏商周神草疗医时是如何诊脉,去拜访在硕果累累的杏林中小憩的董奉,去感受
华佗、
张仲景、
孙思邈、
李时珍的执着和艰辛,去把握
《本草纲目》科学定义以外的厚重思想。当走出馆藏珍品的海洋时,你也许已经知道,这里已经借助网络技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中医药博物馆,无论你在世界的任何地方,移动鼠标和敲击键盘就会得到博物馆收藏、展示和教育功能的数据,从而让更多的人在观赏和研究我国古代中医药文化遗存的同时而获得助益。博物馆人已将中医药科学融会在二十一世纪那种全新的阳光里,让灿烂走遍世界。
建筑布局
中国医学史展厅
展陈面积800平方米。展示内容以历代医药学文物为主,采用文字、图画、图表、模型等手段,再现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展览分为医药学的起源、早期的医药卫生、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等10个部分。已展出医药文物、塑像、模型、绘画、拓片、照片、医药用具、古
医书等1000余件(种)。共收藏历代医史文物930余件、古代线装医籍200余种、中医书刊6000余册。其中有扁鹊行医图(
汉代画像石)、历代名医塑像、
沙盘模型、仿清光绪针灸铜人、中医白铜外科用具、少数民族医药用具、明版医药书籍等。该展厅以教学为主要目的,每年定期安排中医药专业学生在展厅内上课,由博物馆选派教师现场进行讲解。并备有“中国医学史”中、英文版影片、录像带、幻灯片及多种文版中医参考书籍,供观众和来访者选用。
中药展厅
前身为“中药标本室”,主要为该校教学服务。展陈面积1500平方米,分为中药综合展厅、药用植物标本室、中药材标本室、中药饮片与成药陈列室、药用动物展览橱窗5个部分。陈列常用中药600余种,收藏药用植物3000余种(1.2万余份)、中药材标本2500种,各类中药饮片2000余种。中成药千余种、药用动物剥制与浸制标本近200种及数百幅药用植物彩色照片。
馆藏文物
麝香传奇
麝香其实是鹿科雄性动物囊袋中的干燥分泌物来到一展柜前,发现闻名已久的麝香的实物,看上去却仿佛街边售卖的柿子饼,并不起眼。“这就是麝香,它是鹿科动物成熟雄性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是非常珍贵的中药材,具有开窍、辟秽、通络、散瘀的作用。”据卢老师讲述,麝香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对唐姓父子,居住在深山里,以打猎为生。一天,父子俩在深山老林射猎,儿子为追捕一只野雉,不慎掉下山涧。唐老汉飞奔至山涧,见儿子倒在地上不能动弹。山涧微风阵阵,飘来缕缕奇香,沁人心脾。老汉欲背起儿子,却见儿子正贪婪地吸着这奇特的香气,伤痛好像正被逐渐趋散。唐老汉顺着香气寻觅,见不远处有一块不毛之地,香气正是从这里发出来的。老人扒开泥土发现一个鸡蛋大小,长着细毛的香囊。唐老汉小心翼翼地将其取出,装入儿子的衣袋带回家中。不久儿子的伤不治而愈。后来,每遇到穷人
跌打损伤,唐老汉就用麝香为其治疗。其实老汉得到的香囊,是一种叫麝的动物,雄性腹部装着分泌物的囊袋。以后,人们便把这种香袋叫做“麝香”。
神药灵芝
灵芝其实是一种真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展厅里的珍贵中药材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天山雪莲”、“千年野山参”、“灵芝草”等等常在武侠小说里出现的灵奇药名,如今得见实物,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其中,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是展柜里形形色色的灵芝。既有大如脸盆的苦白蹄、树舌,也有宛若层层彩云的云芝、娇小可爱的桑黄和身披紫衣的紫芝,个个都是珍贵稀有的中药材品种,和麝香一样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它不同于一般药物对某种疾病而起治疗作用,亦不同于一般营养保健食品只对某一方面营养素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强化,而是在整体上双向调节人体机能平衡,调动机体内部活力,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机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促使全部的内脏或器官机能正常化,对于抗癌也有所帮助。但
野生灵芝现在非常稀少,而人工培育的医疗效用非常有限。 其实,灵芝在中国向来被视为“神药”。在许多神话故事中,灵芝常常扮演“起死回生”的角色,妇孺皆知的《白蛇传》里便有白娘子历经千辛万苦盗取灵芝救活许仙的故事。
止血神药三七
生长三至七年方能有效的“三七”草药在灵芝旁边的展柜还展出了一种名为“三七”的药物。据卢老师介绍,著名的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便是三七。三七看上去和厨房里用的生姜差不多,坑坑洼洼,比不得灵芝那样光鲜神秘,但是它对于止血疗伤却格外有效。关于这不起眼的“三七”,其名字也颇有来历。
馆内展厅
中国医学史展厅收藏宏富,计有历代医史文物900余件、古代线装医籍200余种、中医书刊6000余册。展览厅以中国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为主线布展,共分为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医药学的新发展、中国医药学的新成就等十大部分。
中药展厅以宏大的规模充分展示了中药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中药综合展厅;中药材标本室等。现已收藏植物蜡叶标本3000种(12000份)、中药材标本2500种、各类中药饮片600余种(1000左右)、中成药千余种、药用动物剥制与浸制标本近200种及数百幅药用植物彩色照片。
镇馆之宝
动物结石马宝
踏入博物馆的三层中药综合展厅,首先看见的不是根须发达的人参,也不是奇形怪状的何首乌,而是制作精致、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仿佛这不是中医药博物馆,而是自然博物馆。博物馆卢老师告诉记者:“中药的药材来源分为:动物、植物和矿物三大类。这些标本,只是直观地说明动物作为中药药材来源的重要性。”
环视整个展厅,发现
玻璃容器中的植物标本依然“秀色可餐”,红花绿叶,在冬季的北京
给展厅添了许多春意。“这是我们用特殊溶剂浸制的植物标本,这些标本通常可以保色达到20至30年之久。”卢老师告诉记者。在展厅入门处的展柜里,一块圆滑光润,蛋青色附有丝丝杂纹的石头格外引人注意。“这是马宝,就是马胃肠道中的结石。动物结石,在中药中具有
解毒、
开窍、镇惊、化痰的功效。我们馆藏的这块马宝,可谓非常珍贵,它直径达到11厘米,重达1150克,非常难得啊!”卢老师指着那块看似玉石的“马宝”说道。原来动物结石也可以入药,其实,大名鼎鼎的“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中的
牛黄就是牛的
胆结石,而通常人们说的“狗宝”则为狗的胃内结石。这些动物结石药材一般都价格不菲。
仿宋针灸铜人
步入四层的医史展厅,立刻会被门口复原的古代药店所吸引,牌匾、柜台、桌椅,还有店门口挂着的两串药幌等等,格外精致。 医史展厅用大量实物勾画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夏商周直到近代民国时期,我国中医药发展的脉络以及各时期突出的代表性人物。其中,最为重要的要算立于展厅中央的仿宋针灸铜人像。
这座铜像高一米八左右,全身所有穴位均做有记号,构造也别具匠心,由四个部件拼接而成,分散开来可以方便搬运,组装之后立即浑然一体。据郗主任介绍,这是一具针灸铜人的复制品,是南京博物院按照清代光绪年间太医院的铜人复制的。历史上此具铜人曾经随着国家的命运几经辗转,先后于1925年移交故宫博物院,1933年春又随同第三批文物南迁,移交南京博物院。1958年又回到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据说这具铜人是仿制北宋著名医家王惟一铸造的天圣铜人,但世事沧桑,王惟一亲手铸造的两具铜人,在朝代的更替和纷飞的战火中,最终不知去向。而针灸铜人像在古代被用作教学和考试。特别是到了考试时,先在铜人体表涂满黄蜡,然后向其体内灌满水。当学生刺中穴位时,水就会从穴位处流出;如果不中,针则刺不进去。这样,老师就可以准确地测试出学生找穴位以及针刺的实际水平,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了。
教学研究
博物馆目前承担了3门选修课,这3门选修课极具特色,是对专业课的必要补充。
《中华医学与文物》(12学时)
中国医药学根植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古往今来,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民风民俗等文化因素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影响和熏陶着中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本课程是专为本校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其意义在于通过一件件的文物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从医学文物中理解中医,这样便可知小识大、见微知著,从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其本专业的学习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延伸。
《药用动物学》(36学时)
本课程是一门中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面向中药学院的全体学生。通过学习《药用动物学》,学生可了解药用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与实验研究技能,掌握识别各门动物中较为重要的药用动物的形态特征,为整理药用动物的品种,保证医疗用药的准确、安全;扩大新药源,寻找药用动物的类同品等,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
实验研究方法。
《常用中药饮片辨识》(27学时)
本课程是为学校非
中药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采用多媒体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30人的小班教学。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与中药饮片零距离接触,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亲自去体会中药饮片的形、色、气、味,寻找中药饮片的典型特征,使学生基本掌握性状鉴别的中药鉴定方法,学会辨识近200种常用中药饮片。通过对中药饮片的辨识,既加深对中药功效的理解与记忆,也有助于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临床中药的安全应用。
基地建设
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
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
朝阳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朝阳区市民学习基地
首都教育改革发展建设成果基地
中药饮片辨识实训基地
参观信息
地 址:北京北三环东路1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内
乘车路线:乘13、62、119、300、302、367、407、117、406、419、606、718、725、713、801、825、835、847、967、特8、运通104路公共汽车和平街北口下车。校内有停车场。团体参观需要提前预约。 开馆时间:每周二、三、四、五、六,8:30~16:30。
特色:北京市高校中医药专题博物馆
参观须知
一.中医药博物馆常年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国家法定节假日闭馆)。
二.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六:8:30——16:30
周六馆内提供志愿者免费的讲解服务。
三.请自觉爱护馆内公共设施及展品,若造成损坏需给予赔偿。
四.请自觉保持馆内环境卫生。馆内禁止吸烟,禁止随地吐痰,禁止饮食,禁止携带宠物及危险品。
五.自觉遵守参观秩序,禁止攀爬躺卧、大声喧哗。自觉服从馆内工作人员的管理。
六.如遇重大或临时性活动,请尊重馆方安排。
七.团体参观需要提前预约,并登记预约的单位名称、负责人姓名及联系方式、参观时间、人数及要求等。
八.馆内严禁任何未经批准的经营活动,如外来个人或团体私自收取讲解或活动费及外来团体推销自己产品等。
九.由于博物馆场地有限,为保证安全,在馆内参观人数超负荷时,馆方有权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所获荣誉
2022年3月30日,被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有效期至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