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机系系主任
王德荣的直接领导下,党总书记王敬明任总指挥,副系主任许建钺任生产长,
徐鑫福任总设计师,俞公沼(前期)、张吉臣(后期)任副总设计师,张克明任
主管设计师,常荣福任总
工艺师,王云勃和汪一彭任副总工艺师,吴云书任总检师,饶国璋任副冶金工艺师等。系领导王敬明总支书记是“北航一号”
领导小组的总指挥,其组员共有四人:总设计师徐鑫福、主管设计师张克明、总工艺师常荣福、总检验师吴云书。在“北航一号”从设计到制造试飞中,所有问题,特别是
重大问题,都提交到这个小组去解决。学校建立了设计室和工艺室,分别下设10个设计组、3个
生产准备车间和5个生产车间。经过组织和动员,参加“北航一号”的设计试制人员多达1800余人,其中,二三四五年级的学生有1159人,
调干生76人,本校工人180人,校外人员116人,教师约116人以上。
1958年2月,中南海紫光阁,
周恩来总理认真听取了北航副院长王大昌、沈元的汇报。得知北航准备结合教学和科研,自行设计、制造一架多用途飞机,周总理当即表示“好”,并特批第二机械工业部划拨15万元作为研制经费。15万元,相当于购买一架米格-15歼击机的费用,可见总理对此事的重视。总理要求飞机在1959年5月1日之前上天,但北航师生们主动提出,要在1958年的“十一”前,把这架飞机送上天,为国庆献礼。
北京一号是由北京航空学院(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计和试制的轻型运输机,也是大跃进时期学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该机酝酿于1957年6-7月间,1958年2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开始试制。于1958年9月20日制成,9月23日在
首都机场首次试飞,次日由北京市委命名为北京一号,并且完成了北京-天津、北京-
上海的航线试飞。北京一号采用2台
苏制АИ-14Р
活塞发动机,下单翼,乘员2人,载客8人。
1958年9月24日试飞,试飞成功后,《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航空
教育事业的伟大胜利”的
社论。社论指出:“‘北京1号’飞机是中国
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学校自己设计并制造飞机,更是中国所没有的创举。这是航空事业的伟大胜利,是执行党的教育事业的伟大胜利。”
1958年10月28日,
潘国定和王来泉驾驶“北京1号”飞机,历时5天,途径
济南、
徐州、
南京,往返2500千米,圆满完成北京至上海航线的试飞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