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苦荬(学名:Ixeris repens (L.) A. Gray)是菊科、苦荬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光滑无毛。茎匍匐,有多数茎节,叶有长柄,
叶片掌状浅裂、深裂或全裂,全形宽卵形,裂片或末回裂片椭圆形、长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基部渐狭,头状花序单生叶腋,总苞圆柱状,苞片外层与最外层小或较小,卵形或椭圆形,顶端急尖或渐尖,内层长,长椭圆状披针形,全部总苞片外面无毛。舌状小花,黄色。瘦果圆柱状,褐色,稍压扁,无毛,冠毛白色,5-10月开花结果。
多年生草本,光滑无毛。茎匍匐,有多数茎节,
茎节处向下生出多数不定根,向上生出具长叶柄的叶。叶有长柄,柄长1.5-9厘米,叶片1-2回掌状3-5浅裂、深裂或全裂,全形宽卵形,长1.5-3厘米,宽1.5-5厘米,裂片或末回裂片椭圆形、长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基部渐狭,有短翼柄或无翼柄,顶端圆形或钝,边缘浅波状或仅1侧有1大的钝齿或椭圆状大钝齿,两面无毛。
头状花序单生叶腋,有长花序梗或头状花序2-5枚排成腋生的疏松伞房花序。总苞圆柱状,长1.4厘米;总苞片2-3层,外层与最外层小或较小,卵形或椭圆形,长3-7毫米,宽2毫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内层长,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4厘米,宽1.8毫米,顶端急尖,全部总苞片外面无毛。舌状小花12-60枚,黄色。
瘦果圆柱状,褐色,稍压扁,长4毫米,宽1毫米,无毛,有10条高起的钝肋,顶端渐窄成2毫米的粗喙。冠毛白色,长6毫米,微粗糙。
分布东北、河北(秦皇岛)、山东(牟平、烟台、青岛)、福建、台湾(淡水)、澳门;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朝鲜也有分布。沙苦荬菜是中国温带沿海沙滩,盐性沙土的主要牧草,适宜生长的土壤pH值为7.5-8.0。在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北部沿海沙滩,凡是海水浪花波及到的天然灌溉沙地都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的沙土生长最好,积水低洼滩地,虽为沙质也不能生长。沙苦荬菜地下根状茎较浅,只在地表下2-3厘米的沙土内生长,在过于干燥的高岗地难以吸收水分,故高岗沙丘也不能生长,它的分布区仅限于海水近地表处的近海沙滩带。在夏季水温条件充裕的环境下生长很快。它的生活习性与
肾叶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ella (L.) R. Br.)相近,常共同形成群落。在海岸带,沙质土不含盐性的地片不能生长,在盐性粘重土壤上也不见其生长,是一种好盐性的沙生牧草。除肾叶打碗花外,常见的伴生种有
筛草(Carex kobomugi Ohwi)、
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
兴安天门冬(Asparagus dauricus Link)、
海滨山黧豆(Lathyrus japonicus Willd.)、
刺沙蓬(Salsola tragus Linnaeus)等。
饲用:沙苦荬菜茎秆粗壮而脆嫩,纤维含量少;叶片肥厚,肉质多,气味纯正,为多数家畜所喜食,特别是兔、禽、猪最喜食,牛、马、驴亦食。花期鲜茎叶比为1:1.23;茎叶干重比1:1.1;茎叶干物质达52%,整个生育期干物质量变率小。在山东,从早春幼苗放牧开始,直至深秋枯黄期前,青饲价值不减,青饲期可达140余天。既可放牧,也可刈割舍饲。干草是兔,禽越冬的好饲草。萌发。若放牧或刈割时期得当,可以收获到产量高、品质好的再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