杓哇土族乡是
甘南州唯一一个
土族乡镇,成立于1986年10月,位于
卓尼县北部偏远山区地带,距
卓尼县城120公里,是镶嵌于
冶力关大景区核心区的人口较少民族乡,合冶二级公路穿乡而过,境内有
安多地区盛名远播的
格鲁派藏传佛教名刹杓哇寺院(凯珠林)。
概况
位于
卓尼县北部。面积43.52平方千米,总人口1884人(2017)。辖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大庄村,距县城104千米。境内山高谷深,平均海拔2800米。
冶木河穿流而过。为半农半牧区。景点有勺哇土族民俗村、勺哇景区。
沿革
乡政府驻杓哇寺,乡以寺得名。辖区与
康多乡紧连,曾屡与康多为一乡所辖。
杓哇寺院始建于清
康熙二十四年(
1685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仿照
西藏拉萨色拉寺,将原有五座小寺合建成杓哇凯珠林寺院,是安多地区盛名远播的藏传佛教名刹之一。驻寺活佛为哲贡巴仓,供奉圣物为马头明王画卷、吉祥天母画卷。
1962年设勺哇乡,1965年并入康多乡。1986年10月25日增设勺哇土族乡。
1986年10月26日成立杓哇土族乡。全乡总面积43.52平方千米。辖2个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共有土、藏、汉人口352户1762人,其中土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5%左右。农牧业生产牧农兼宜,农作物以小麦、大豆、洋芋为主。
1996年,面积36.5平方千米,人口0.2万人,其中土族占35%,藏族占21%,辖光尕、日车纳2个行政村。
2022年,全乡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辖两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共362户1747人,有土族、藏族、汉族3个民族,土族占全乡总人口的35%,全乡平均海拔2850米,耕地面积9678.21亩,林地面积13692亩,草场面积4万亩,群众主要收入以种植、养殖及务工收入为主,2021年实现劳务收入480万元,农业增加值完成1638万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50元。属典型的半农半牧区。
自然环境
杓哇土族乡位于
青藏高原与
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高山河谷地形,北依北山山脉白石山。地势北高南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较大,绝对无霜期 160 天,为典型的半农半牧区。林地结构相对单一,植物群落类型主要由针叶林、阔叶林、灌木、草本等类型。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植被状况良好,覆盖率高达75%左右。境内山高壑深,白石山海拔3926多米。野生珍贵物种有
雪鸡、
獐子、
狍子、
岩羊、
冬虫夏草、
党参、
黄芪等。
自然灾害,由于山高、沟深、坡陡,自然灾害主要有旱、地震、山洪泥石流等。
乡镇驻地
闹缠村为乡政府驻地,全村现有43户148人,低保5户1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6人,耕地面积435.2亩,农作物以种植小麦、青稞、蚕豆、油菜、马铃薯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当归、党参、柴胡等为主,是2020年全州打造的“一十百千万”工程中的一百个旅游专业村之一。
经济状况
杓哇土族乡辖光尕、大庄两个行政村,主要居住着以土族为主,藏、汉族杂居的3个民族。全乡共有365户1763人。其中土族占35%藏族占34%、汉族占31%,经济农牧兼营,农作物以小麦、
青稞、蚕豆、油菜、大蒜、油用牡丹、菜麦为主、牧业以纯牛,藏羊为主。
杓哇土族乡在省、州、县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历届党委政府共同努力的基础上,自2016年以来,全乡干部群众坚持不懈,积极探索,将一个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民生活困苦的小乡镇建设成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人居环境优美整洁、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乡镇。
根据2022年数据,全乡耕地面积9678.21亩(2022年种植青稞1610.8亩、小麦790.78亩、马铃薯219.16亩、豆类975.14亩、油菜779.4亩、经济作物1193.9亩),林地面积13692亩,草场面积2万亩,退耕还林面积1683.4亩,撂荒地62亩。各类牲畜数3625只。合作社共20家,家庭牧场1家,家庭农场2家。
社会发展
该乡下辖一所中心小学和一所幼儿园。
2022年,杓哇乡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有医务人员10名,乡政府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乡共有村级卫生室2所,大部分已按照村级卫生室标准化进行打造。
2022年,在水电建设和农村公路建设方面,2个行政村自来水全部入户,自来水入户率为100%。全乡动力电覆盖率达100%;2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通达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