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改营是一种简单化的使入狱者
强制劳动的场所。劳改营制度和奴隶制、监狱有许多相似点。劳改营的具体条件,由于管理者不同差异很大。
俄国沙皇作为其正式
司法系统的一部分,在荒凉的
西伯利亚建立了劳改营(“卡拖加”)。尽管条件恶劣,比起后来的苏联劳改营仍然是小巫见大巫。
苏联第一座劳改营建于1918年,苏联政府接管了卡拖加系统,并把这一系统迅速的扩展开来,直到建立古拉格系统来管理劳改营。这些劳改营因为它们极端恶劣的条件而臭名昭著;新入狱者的死亡率在有些营地高达80%。在
大清洗期间和之后,
古拉格劳改营关押了数以百万的劳改者。斯大林把他们当作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并且间接的杀害了这些入狱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据所知苏联有二百余处劳改营,分布全国各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一切主要建筑工程,如运河、水电厂等建设,大部分均由强迫劳动承担。
自1930年后,此类奴工组织遍及内陆各地,其分布情形大致如下:一、
欧洲部分分为:西北区(二十个)、东北区(十一个)、中区(六个),南区(六个)、东区(六个)、乌拉尔区(九个);二、
亚洲部分分为:西部西伯利亚区(九个)、中亚区(八个)、中部西伯利亚区(七个)、东部西伯利亚区(四十三个)。以上共计一百二十五个劳改营,系范围较大者。此外,小规模的劳改营,多不胜数。不论大、小营、囚犯的生活条件,人不如狗。以食物为例:囚犯每日食物的热量一千二百九十二卡路里,而防囚犯逃亡之猎狗每日为一千八百四十卡路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营中的政治犯与普通犯,实行分别囚禁,自1950年已改进许多。
斯大林死后,1953年至1955年间,主要劳改营地区,曾连续发生暴动,当局恐事态扩大,采取不断减少劳改营措施。1954年,也就是斯大林死后一年,
赫鲁晓夫领导的新苏维埃政府开始释放囚犯,关闭营地。到五十年代末,几乎全部“劳教队”都被解散。苏联内政部20号命令于1960年1月25日正式结束了古拉格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