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思光(1927年—2012年10月21日),出生于陕西西安,本名荣玮,字仲琼,号韦斋,祖籍湖南长沙,当代汉语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人物简介
劳思光,湖南长沙人,本名荣玮,号韦斋,笔名思光,生于1927年。曾就读于
北京大学哲学系,1949年来台,
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
美国哈佛大学及
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任教于
香港中文大学,1989年应
台湾清华大学之邀回台任哲学研究所客座教授,1994年迄今则在
华梵大学任教。
劳思光学贯中西,著作极丰,无论文、史、哲学,乃至金石考证等方面,皆有论述,其中尤以1980年出版的《
新编中国哲学史》,出版以后被港台大专院校广泛采用为指定教材。
台湾
华梵大学2012年10月21日晚间发布消息说,著名哲学家、台湾“
中央研究院”院士、华梵大学哲学系专任讲座教授劳思光20日晚在家跌倒,21日早送医急救,宣告不治,享年85岁。
个人履历
1946年—1949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修业;1952年:
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1955年—1964年:珠海学院讲师;1964年—1985年: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哲学系讲师、高级讲师及教授;1969年—1970年:
哈佛大学访问学人;1970年、1975年—1976年:
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人;1985年—1989年: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89年—1992年:
国立清华大学客座教授;1992年—1993年:国立政治大学客座教授;1999年—2000年:私立
东吴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2000年—2001年: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访问教授;1994年起:
华梵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现职:台湾
华梵大学哲学系教授、
东吴大学端木恺讲座教授。
早年
劳思光是湖南长沙人,他的祖父劳崇光是
道光进士,曾任
两广总督,父亲劳竞九曾加入
同盟会,参与
辛亥革命,后跟蒋介石同学,中将退伍。由于出身翰林世家,劳思光也就打下扎实深厚的
国学基础。高中毕业后就到
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1949年赴台湾,劳思光遂随父母移居台湾,从
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其后因反对
国民党独裁,主张民主自由,引起调查局注意,幸得竞九公旧部通知危险,才被迫离开台湾,寓居
香港。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劳思光的著作都被台湾列为禁书,而父母过世,也无法去台奔丧。
香港时期
劳思光到港后,专心在学术方面,先后于珠海书院、
崇基学院,及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哲学,并在
美国哈佛大学及
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在中大崇基学院时,除任课之外,尚须编写教材,譬如劳教授就因此而完成《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后来他更担任研究所主任一职。劳思光公务虽忙,但著作更勤,特别以《
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名重于时。退休后,劳教授任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及该校
逸夫书院高级导师。
返台
劳思光离台前,曾立誓说除非
国民党终止戒严,否则不回台湾。从香港退休后,因为台湾已经解严,1989年劳思光受
台湾清华大学之邀,担任历史研究所客座教授;在台期间,劳教授先后任教于
台湾清华大学、
政治大学、
东吴大学及
华梵大学,担任华梵大学教授及东吴大学端木恺讲座教授,并于2001年荣获台湾“当局行政管理机构”文化奖,2002年获选“
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荣获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劳院士两年多前接受大肠癌切除手术,术后良好。
2012年10月,可能因感冒导致肺积水,加上营养不良,终与世长辞。劳思光2012年10月20日晚在家跌倒,2012年10月21日上午由学生护送到急诊,但到院前已死亡,院方全力抢救,最后仍宣告无效。
精神思想
劳思光对中西哲学不同传统皆保持一开放的态度,其思想可作早期、中期、晚期之分。早期思想接近德国观念论,其
道德哲学于
康德尤近,而文化哲学则有浓厚黑格尔色彩。中期思想大致以70年代至80年代初为断。他专注于
中国哲学研究,完成《
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在理论上已进而批判黑格尔模式,并转向分析哲学的探索。
晚年提出高级语意学之问题,以批判现代哲学思潮,目的则在于重判不同理论语言之功能与限制,从而给不同理论适当定位。对于中西哲学传统的定性,曾就哲学功能分判为认知性与引导性两型。所谓认知性,是指其哲学功能主要摆在建立知识之上;所谓引导性,则要求生命或自我的转化。前者主要涉及智性领域,后者则偏重意志领域。东西哲学的歧异,就在这德智对别的架构下安顿。他认为
儒学学术荣誉
2000年中华民国斐陶斐学术协会杰出学术成就奖、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第四十六届学术奖、2002年台湾当局行政管理机构文化奖、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2002年度及2005年度国家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2004)。
著名作品
劳思光著作遍及文、史、哲学、考据、时论等,尤以一九八零年代所出版之《
新编中国哲学史》望重于时,其中独创基源问题研究法认为哲学史不只是“历史”,还要有思想,也就是哲学问题意识。他认为身为一个知识分子就是有承担精神,肩负时代使命,因此著作颇多针对时政而发。劳思光亦喜欢写诗自娱,诗中常可见与诗友及同道交往,也流露对国家社会的所思所感,其诗作因延续同光体的风格,而好用典,中文学界对其诗有系列研究。
1957年7月:《康德知识论要义》(香港:友联出版社初版,1974年5月再版)
1971年:《历史之惩罚》(香港:大学生活社; 1993年台北:风云时代出版社台一版)
1981年5月:《中国之路向》(香港:尚智出版社,2+107页)
1984年—1986年:《
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四册 (台北:
三民书局)
1988年:《变革与传承》(台北:幼狮)
1999年:《文化问题论集新编》(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1年:《家国天下-思光时论文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1年:《存在主义哲学新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3年:《虚境与希望-论当代哲学与文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