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潮汐能
潮汐能发电技术
动态潮汐能或DTP是最新的潮汐能发电技术。它涉及到建立大型水坝型建筑物,从海岸一直延伸到海洋并在远端建立垂直的屏障,形成一个庞大的‘T'形。
简介
动态潮汐能或DTP是最新的潮汐能发电技术。它涉及到建立大型水坝型建筑物,从海岸一直延伸到海洋并在远端建立垂直的屏障,形成一个庞大的‘T'形。
这个T型长坝干扰与海岸平行振荡的沿大陆架海岸的潮汐波,含有强大的落差流。这个概念是1997年由荷兰海岸工程师 Kees Hulsbergen 和 Rob Steijn 发明并获得专利的。
描述
动态潮汐能大坝(DTP)是一种全新且尚未实践过的潮汐发电技术。工程主体是一个至少长为30公里,垂直于海岸的大坝。在大坝深入海洋的一段还可建设横坝,最终形成巨大的“T”型。DTP 大坝通过干扰海浪运动,从而在坝体的两端形成水位差,并且推动坝体内的双向涡轮机进行发电。在中国,朝鲜和英国的海岸线上,这种沿大陆架运动,而且能够产生巨大水流的潮波十分常见。
优点
一个大坝的装机容量能达到8000兆瓦以上,对年预估发电230亿千瓦时(83PJ每年)的大坝,生产能力利用率达30%。例如,一个欧洲人平均每年消耗约6800千瓦时,因此一个DTP大坝可以为约340万欧洲人提供能源。若正确安装两大坝间的距离(相隔约200公里),两者可平衡各自的输出量从而相互补足(一个坝完全输出时,另一个不发电)。和传统的潮汐坝相比较,由于不被沿海区包围,T型动态潮汐能坝大大减少了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动态潮汐发电不需要很高的天然潮位变幅,因此有更多的地点可供使用。其总体可用性在有适当条件的国家很高,如韩国、中国和英国(中国的总体可用性估计达8–15万兆瓦)。
技术发展
尽管建设大坝的所有所需技术已经可以实现,DTP大坝还从未被建成过。已有多种数学和物理模型对动态潮汐能坝的‘水头'或水位差进行了模拟。在大型工程项目中,潮汐和长坝间的交互作用已经被观察和记录下来,如荷兰的三角洲工程和Afsluitdijk。众所周知潮汐流和自然形成的半岛间的相互作用,这些数据也被用于矫正潮汐的数值模型。计算附加质量的公式被应用于开发DTP的分析模型。观测到的水位差与当前的分析数字模型紧密匹配。预测由DTP大坝产生的水位差现在可以达到有效的精确度。
所需的关键要素包括:
挑战
一个主要的挑战是,示范工程几乎无法发电,即使是1公里左右长的大坝,因为发电量随大坝长度的平方增长(水头和体积两者都随大坝长度的增加多多少少呈线性增长趋势,导致发电量以平方次增长)。预计当大坝长度达到30公里时才可实现经济可行性。 其他关注点包括:海运航线,海洋生态,沉积物和风暴潮。
另请参阅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8:56
目录
概述
简介
描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