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特纳菌
菌种
Gardner及Dukes二氏(1955年)首先从非特异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一种革兰阴性杆菌,认为是非特异性阴道炎的病原菌,被命名阴道嗜血杆菌。(中文翻译也可称之为“加德纳菌”)
发现历史
1953年,Lepold首次报道从患子宫颈炎妇女的泌尿生殖道中分离出一种体积小,不能移动的多形革兰阴性杆菌。2年后,Gardner和Dukes从92%的“非特异性细菌性阴道炎”妇女患者中,以及20%的阴道毛滴虫感染妇女、4%的临床念珠菌性阴道炎分离到了这种细菌。它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嗜血阴道棒状杆菌。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这类微生物不具备棒状杆菌的特点。1980年Greenwood和Picker主张建立一个新的菌属,即加特纳菌属,并以阴道加特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GV)再次命名这类微生物,以此来纪念Gardner对此的贡献。
有的学者认为,应当把阴道嗜血杆菌看做一种阴道特异性疾病的病原体;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患有阴道炎的妇女其阴道嗜血杆菌的检出率较未患阴道炎者相对偏高,而经过治疗后阴道分泌物减少,阴道嗜血杆菌也随之消失,因此认为阴道嗜血杆菌很可能同白色念珠菌一样,是妇女的一种带菌状态,由于阴道的弱酸性环境被破坏,Gardnerella vaginalis等厌氧菌过度繁殖,多于乳酸菌100~1000倍,便会产生阴道发炎的症状,引起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除了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外,治病期间使用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对引起细菌性阴道病的菌群紊乱有恢复作用。 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可以通过性生活传播。与患病妇女有过性接触的男性性伴侣的尿道中约90%可以找到阴道嗜血杆菌。不过,男性带菌者一般没有症状。本病还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如共用毛巾、浴盆,使用公共厕所的坐便器,医源性传播等都是传播方式。
形态特征
菌体小(1.5-2.5μm×0.5μm,形态为杆状,两端呈圆形。无鞭毛,无荚膜,无芽胞,单个或成双排列。关于GV的革兰染色,人们一直存在争议。根据传统的革兰染色,GV被认为是一种染色不定的微生物,有时染成阴性,有时染成阳性。
分类位置
在最早期的研究中,由生长表面及型态特征为依据,是将Gardnerella vaginalis归类为Haemophilus或Corynebacterium这两属之一。 经由现代的rRNA序列及DNA比对技术,便将之独立为一个属,并为了纪念在1955年首次发现该菌的Gardner及Dukes,就将这个属称为Gardnerella,此菌亦正式更名为Gardnerella vaginalis。而属名的vaginalis意指「阴道的」。此菌即为Gardner氏阴道菌。
栖息地
人类的生殖或泌尿道。
培养特性
GV在一般条件下不易生长,该菌需要生物素叶酸烟酸硫胺素核黄素,并至少有两种嘌呤一嘧啶作为生长时使用。但生长时不需要x因子(氯化血红素)或V因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GV具有兼性厌氧性,在5%一7%二氧化碳环境中生长较好。在含5%人血琼脂平板上形成针尖大小、圆形、光滑、半透明形似露滴状的菌落,并有狭窄的B溶血环。48h培养后,菌落直径增大3。在液体培养基上,GV在24~48 h内细菌滴度达到最高峰,之后进入稳定下降阶段。
GV生长最适PH为6.0-6.5。pH 4.5时不宜生长,pH4.0时不生长。生长温度为25℃~40℃。最适温度为35℃~37℃。
致病性
GV的毒力因子可能为溶血素和鞭毛多糖外衣。国外报道细胞外毒素蛋白酶、黏多糖酶、唾液酸酶、XgA蛋白酶、磷脂酶A2和磷脂酶c与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的致病性有关。k.hner和Loughney等研究发现,细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多态性导致不同菌内谷氨酰tRNA或异亮氨酰tRNA不同,影响细菌蛋白合成和生物特性的表达,ITS区某些多态性的基因位点与细菌的生物学特点关系密切,也是导致GV出现不同生物型且致病力不同的原因之一。
关于GV确切致病机制尚不清楚。许多研究表明,GV和厌氧菌协同作用,BV患者阴道分泌物中GV增多的同时,厌氧菌过度生长繁殖(可比正常增加1000至10万倍),而抑制乳酸杆菌繁殖。并分解氨基酸生成氨和大量胺类(诸如尸胺腐胺等),使阴道分泌物pH提高。获得合适PH环境,有助于GV生长,渐成优势菌。这样相辅相成,临床上表现为BV发作。
流行病学
传播方式
GV通过性交传播,其理由是:从细菌性阴道病患者性伴的尿道可分离到该菌;使用避孕套的分离不到。国外调查发现15%的年轻性活跃女性罹患GV感染,患者配偶或性伴侣尿液GV培养阳性率高达79.92%,且生物型相伺。还有报道少数15岁以下健康女孩阴道也存在阴道加特纳菌,表明该菌还能以非性接触方式传播。
检出率
在BV患者与健康无症状妇女中,GV的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据Aroutcheva等报道,BV患者中的检出率为87.5%,处于中间态妇女的检出率为34.0%,而健康妇女的检出率为26.4%。而且在BV的微生物菌群中GV处于优势地位,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非正常菌群。Vontver等在总结了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后发现,有症状妇女检出率为31%~96%,无症状妇女为0~80%。虽然GV可从97%-100%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中检出,但也可从40%。50%的非细菌性阴道病患者或正常妇女的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来。
GV是否为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特别是性传播感染(Sex transmitted infection,STI)的病原菌,报道尚不明确。孙蓉等的研究显示76例男性STI患者中有15.8%为GV阳性。且亦有在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中检出此菌的报道。
临床表现
GV是育龄妇女常见阴道定植的细菌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它除了可引起细菌性阴道病外,还可导致性交疼痛,引起新生儿败血症、产后败血症、产褥热尿道感染、不育症、早产、绒毛膜羊膜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子宫颈癌13及肾周脓肿和膀胱炎等。GV可与人型支原体协同作用导致BVH。GV还能明显刺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Ⅳ)在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淋巴细胞中的表达,与HIV的传播率增高有关。此外,GV与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等常见病菌双重或多重感染也较多见。
在男性,该菌作为男性尿道炎、前列腺炎的病原菌报道较少。这可能是与男性的泌尿生殖道结构有关。该菌和Mobiluncus在尿道短暂定植。男性尿道炎患者除尿痛、尿频、血尿及尿中白细胞数量增加的尿路感染的症状外,尿中该菌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可达105/mL或更高。
致病原理
1. 非特定性细菌增生型阴道炎〈bacterial nonspecific vaginitis〉:在阴道中Gardnerella vaginalis、Mycoplasma hominis及乳酸菌等皆为正常菌丛。但若体内H2O2缺乏,使得Gardnerella vaginalis等厌氧菌过度繁殖,多于乳酸菌100~1000倍,便会产生阴道发炎的症状(过多的阴道份泌物,阴道pH值大于4.5,产生大量的clue cells)。阴道的弱酸性环境能保持阴道的自洁功能,正常人为3.7-4.5,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除了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外,治病期间使用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对引起细菌性阴道病的菌群紊乱有恢复作用。 2、 产后妇女的菌血症(bacteremia)。
临床检测
对GV的实验诊断,主要有直接涂片找线索细胞、分离培养法、免疫荧光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等。
革兰染色法
取无菌生理盐水中的阴道分泌物直接涂片,常规革兰染色,找到线索细胞者为阳性。与其他诊断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论是运用在不同医务人员还是同一医务人员重复进行都具有很好的重复性,且标本可长期保存,需要时可以复查。在实验室的可操作性大,适用于研究及复查。
吖啶橙染色荧光法
该方法是一种新的较为理想的检测手段。取无菌生理盐水中的宫颈或阴道分泌物直接涂片,自然干燥,火焰固定,0.1 mmol/L吖啶橙染色37℃30 min,用0.01 mmol/L PBS冲洗2次,0.01 mmol/L氯化钙分色1 min,用0.01 mmol/L PBS缓冲液冲洗一次,甘油封片。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在上皮细胞中发现成堆橘黄色细小杆菌者为阳性。
分离培养鉴定法
该法是国际公认的金标准,将无菌生理盐水中的阴道或宫颈分泌物以无菌手续接种于阴道加特纳菌专用的分离培养基上,置5%二氧化碳培养箱37℃孵育48 h,挑取灰色、半透明、光滑、露滴状菌落。如为革兰染色阴性小杆菌,进行生化鉴定。
PCR检测法
PCR技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选用特异的寡核苷酸引物序列,检测时病原体的遗传物质DNA不受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的影响,对彻底根治病原体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GV抗体的检测
采用酶标葡萄球菌蛋白A(HRP—sPA)检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血清中阴道加特纳菌抗体,按ELISA常规操作,底物用邻苯二胺,用HRP—SPA液代替常规法中第二抗体,当酶标检测仪测得P/N值≥2.1判为阳性。
免疫荧光技术
取分泌物涂片,自然干燥,甲醛固定10 min,吹干,做免疫荧光染色(采用GV免疫标记特异性抗体试剂盒),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阳性可见染成发暗的阴道脱落上皮细胞上粘附着大量亮绿色荧光的细菌,长约1~2μm,两端钝圆。该方法特异性高,诊断快速,是进行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的较好方法。
nPCR(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
采用PCR检测GV,其靶基因为致病株的16—23 rRNA基因序列。终产物长433 bp,该法有较高的特异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7:12
目录
概述
发现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