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皮寮
台湾台北市地名
剥皮寮(Bopiliao),台湾台北市地名,位于老松国小校园南侧,范围为今万华区广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围之街廓。
地理概况
老街位於台北市西南,北侧的街屋与老松小学仅一墻之隔。这所小学曾盛极一时,在校小学生达11000多人;南侧的街屋紧临广州街。老街离台北香火鼎盛的龙山寺一步之遥,是清代艋舺水上货物运输要道,造就一时繁华。
剥皮寮街道不长,仅三四百米,宽约3米,蜿蜒两侧的多是一二层高的砖木结构房屋,红砖映衬黑瓦和深褐的木门、木窗,闽南式骑廊,显得古意盎然。
历史沿革
剥皮寮来历众说纷纭,据地方耆老所言,剥皮寮乃因清朝时期福州商船运进杉木,在此剥去树皮而得
名。1799年清嘉庆四年,初见此地名为“福皮寮”。清道光年间直至清末,老街被称为“福地寮街”。日据时代则称为“北皮寮街”,台湾光复之後才出现俗称的“剥皮寮”。因为该长约数百公尺的街道於1945年之後列为老松国小的校地预定地,且不能增建改建,因此意外被完整保留。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於2003年8月成立剥皮寮古迹保存再利用的经营团队——台北市乡土教育中心。
2010年上演的国片电影《艋舺》,除了描述万华以前的黑道、色情、赌博之外,也让大家了解到万华是以前台北的重要商业发展中心。
2004年,该街东段部分整修成历史街道区;紧邻该国小的西段部分,则于2009年完成修复。
今日的剥皮寮已无人居住,原因是台北市政府耗资4亿多元新台币对老街进行多年整修,作为游览、乡土教育和文艺活动的场所。如今的剥皮寮,已是台北一条很有特色的观光老街。
名称演变
(由早至今排列)
福皮寮街
北皮寮街
剥皮寮街
剥皮寮老街
人文轶事
街道中间有座私塾,附近的一间房子是戊戌变法後,章太炎在台的避居住所,老街因此也与这位国学大师牵上渊源。
在章太炎《自定年谱》中记载,光绪24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章太炎被清廷列入通缉名单,於是南渡台湾。章太炎来台北後,在台湾日日新报做编辑,次年6月转赴东京。他在《自定年谱》中说:“台湾气候蒸溼,少士大夫,处之半岁,意兴都尽。”
记者在剥皮寮采访时遇到几位故地重游的老住户,与他们攀谈,感受到老人们对这条街道的深厚感情。
“茶馆、表店、私塾、米铺、浴室、理发店、日式旅馆……这里什么都有。”谈起剥皮寮往日的繁
华,91岁的剥皮寮老住户陈金春滔滔不绝,记忆之闸打开,一幅幅当年景象逐一浮现。 老人到剥皮寮参加老照片展。展览中有一张70年前的老照片:陈金春的朋友将远赴上海,4位好友因此相约在剥皮寮合影留念。照片因年代久远而背景模糊,但照片上4位年轻人仍看得出英姿勃发。
“我常到这家长寿号茶桌仔喝茶……”老人指著一栋老建筑,喃喃自语。长寿号周遭是整修过的秀英茶室、凤翔卫生间、日祥旅社、宋协兴米号、太阳制本所……
“这房子是阿公自己盖的,家族在这里生活很久,整个童年记忆及少女时代的回忆都在这里。”与陈金春同来的长寿号後人陈碧云女士说,“只要长寿号这个空间还在,没有拆掉,就是我们永远的记忆所在。”
台北地方史研究者说,剥皮寮老街得以保存可以说是阴差阳错。剥皮寮紧挨著老松小学,政府早就将剥皮寮列为校舍预定地。“剥皮寮的保存要归功於政府行政的行动缓慢。倘若当年政府行动效率快速,上世纪70年代就徵地进行拆除,改建为老松小学校舍,则老街早就烟消云散了。”
如今,老松小学的学生不到千人,对比当年学子云集及剥皮寮老街的变迁、重生,不禁令人有沧海桑田的感叹。
一炮而红
台北文化局为推广剥皮寮可谓煞费苦心,资助电影《艋舺》在此拍摄就是一例。不想电影一炮而红,春节前首映,台湾本地票房超出《阿凡达》近三倍,最终票房达到2亿多元新台币。而据媒体报道,万华区在春节期间的客流量也比往年增加了5倍以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超过3亿元新台币的营业额。
台北市文化局长谢小韫介绍说,该局自剥皮寮修复後就策划了一连串不同主题的特展,加上电影《艋舺》等影视作品强力宣传,至今吸引约60万人次参观,此地也成为台北市“超夯”的文化旅游景点。
参考资料
剥皮寮老街.台湾岛旅游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3 16:56
目录
概述
地理概况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