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
200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刺法灸法学》是2009年2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富春刺法灸法学,是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刺法、灸法的具体应用方法、操作技术及其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
刺法灸法的研究内容包括刺法的研究内容和灸法的研究内容两部分。
刺法的研究内容包括针具、针法、针治部位三部分。
灸法的研究内容包括灸材、灸法、灸治部位三部分。
定义概念
拼音
cì fǎ jiǔ fǎ xué
定义
刺法,又称针法,而刺法的意义较广,是指采用不同针具或非针具,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以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灸法,是指采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炷或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采用其他光、电等刺激体表的一定的部位,以起防治疾病作用方法
研究刺法灸法等的理论及其临床使用方法的学科,即称刺法灸法学。
历史溯源
自人类的双手能够制造简单的劳动工具,即从类人猿进化为人类时,刺法也就随之开始萌芽了。针刺需用一定的工具,古代最早的针具称为“砭石”。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具得到不断地改进,针刺的方法也日趋多样化。
施术部位
刺灸施术时所选择的腧穴都有确切的位置,要求术者必须熟悉腧穴局部解剖特点,除以刺血络、刺筋骨为目的的特殊刺法外,都应避开要害部位,以免刺伤内脏,或是重要血管筋骨等处。 这在《素问·刺禁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及《素问·诊要经终论》(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都有论述。
特殊部位的腧穴:在针刺特殊部位的腧穴(后项部内为延髓,不可深刺。胸腹和腰背部,必须掌握分寸,严禁深刺。大血管附近的腧穴,操作时要慎重,如邻近动脉委中箕门气冲曲泽经渠冲阳等。乳中脐中和小儿囟门部位也不宜针刺。)时,应严格掌握针刺的深浅、进针的角度。
禁刺的腧穴:历代文献记载很多,都是古人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相传下来的,有的具有普遍性,有的仅为偶然性。分析禁针和禁深刺的缘由,大多与腧穴所在部位禁忌有关,凡所涉及的穴位,关键在于操作时小心谨慎,要熟悉掌握各腧穴部位的解剖特点,古人有关腧穴禁忌的理论,现代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禁灸的部位:除临床常用禁灸部位之外,历代文献中关于禁灸穴位很多,亦应予以重视。
体质宜忌
人的体质有强弱、肥瘦、老幼之不同,体质的类型也各有异,针刺时必须区别对待。《灵枢·逆顺肥瘦》中指出了不同体质的病人进行针刺的原则。
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
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刺壮士者,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婴儿者,其肉脆血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可再也。
关于施灸的标准,亦应结合体质条件掌握。如《外台秘要》中指出:“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小也。衰老者少灸,盛壮强实者多灸”。也即:
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
久病、体质虚弱者及妇女和儿童,艾炷宜小,壮数宜少。
此外,孕妇尤其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应慎用针刺。
病情宜忌
危重症候:《灵枢·五禁》篇中指出了元气耗伤、气血大亏,不宜用泻法的病候“五夺”(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和脉证不符、不宜针刺的危重病证“五逆”(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觢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血笃重,是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五逆也。)。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在针刺禁忌之列,必须详察病情,以免导致不良后果。
特殊现象:《素问·刺禁论》(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和《灵枢·终始》(凡刺之禁,新内勿刺,已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怒,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而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是谓失气也。)论述了一些针刺禁忌,说明针刺前后要了解病者的起居饮食,妄施针刺会导致不良后果。
疾病性质:《灵枢·终始》中论述了根据病情虚实以区别针刺深浅以进行补泻的方法(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病情有寒热虚实等的不同,临床上应辨证施治(一般情况下:表证者宜浅刺,表寒者可用温针表热者应疾出针。里证者宜深刺,里寒者可用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虚证者用补法,虚寒者宜少针,虚热者可多针。实证者用泻法,表实者宜浅刺,里实者可深刺。寒证者宜深刺,久留针热证者宜浅刺,疾出,并可刺出血。)。
刺灸时间
留针久暂:对表热证,宜疾出针;对里证和虚寒证,一般均需留针,留针主要是为了延长针刺的的时间。留针的宜忌,在《灵枢》中有所论述。
《灵枢·终始》:“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灵枢·根结》:“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这就是说跢滑利,其人易脱于气,不宜久留;相反,气涩迟钝,则宜久留以致气。”
施针时间:《素问·八正神明论》论述了人体生理功能与天时变化的关系(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古人结合日月的运行盈亏推论人体血气的周期性活动,根据气的开阖而行补泻,而“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的“候时而刺”的思想在后世发展成为“子午流注”的时间针法
随时序的递变,人的气血活动和肥瘦情况有所不同。《灵枢·终始》指出:“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名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即春夏季节与刺瘦人宜浅;秋冬季节与刺肥人宜深。但临床上,还须根据病情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研究进展
针刺治病,通过辨证选穴结合不同的针刺术式,起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作用。这种作用基本上是整体性、双向性的调整作用,且对机体的多个器官组织及名个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良性影响,通过建立生理稳态调节内环境,达到治病的目的。
灸法疏风解表,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升阳举陷和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等作用。此外还有防病保健,延年益寿之功。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灸法能提高白细胞数,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作用,促进抗体形成以增强人体的防御功能,起维持人体生理平衡,抗御疾病的双向调整作用。
图书信息
书 名:刺法灸法学
开本: 16开
定价: 23.00 元
内容简介
刺法灸法学》的编写在指导思想上坚持“精编”的原则,在充分吸收以往各版教材优点的基础上,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科刺法灸法学大纲和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突出“好讲、好学、好用”的三个特点,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易于讲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于掌握;教师、学生及针灸从业人员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易于使用。本教材的创新点体现:毫针技术部分将古代针法部分单列,并进行系统介绍,强调古今针法的融会与贯通,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根据现阶段医疗保健工作的实际需要,在拔罐内容之后补充了刮痧的内容介绍,体现了刺法灸法的广泛性;在微针治疗系统中增加了临床较为常用的眼针内容,体现了刺法灸法的完整性;在现代针法研究的部分中,补充了近年来刺法灸法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增强了教材的时效性;在下篇针灸实践操作技能中,根据教学实际,精简了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内容,确定了最符合教学实际的实训项目,增强了在教学当中的可操作性。此外,本教材精心选取了大量插图,包括分部腧穴局部解剖等,图文并茂,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本教材适用于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学生使用,也可供其他各级各类专业学生学习参考。
图书目录
上编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刺法灸法学的概念与特点
一、刺法灸法学的概念
二、刺法灸法的特点
三、刺法灸法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刺法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针法的起源与发展
二、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针灸的宜忌
一、施术部位
二、患者体质
三、病情性质
四、针灸时间
第二章 毫针疗法
第一节 毫针的构成和规格
一、毫针的构成
二、毫针的规格
三、毫针的选择
四、毫针的检查
五、毫针的保养
第二节 针刺前的准备
一、毫针操作的基本训练
二、患者的体位
三、定穴和消毒
第三节 毫针的基本刺法
一、持针法
二、进针法
三、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四、行针手法
五、治神与守神
六、针刺得气
七、针刺补泻
八、针刺手法的量学要素
九、留针与出针
第四节 分部腧穴刺法
一、头面颈项部
二、胸腹部
三、背腰骶部一
四、四肢郜
第五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血肿
六、气胸
七、刺伤神经系统
八、刺伤内脏
第六节 古代毫针技法
一、《内经》论针法
二、《难经》论针法
三、《金针赋》论针法
四、《针灸大成》论针法
第三章灸法
第一节灸法的概念与特点
一、灸法的概念
二、灸法的特点
第二节 施灸材料
一、艾及艾制品
二、其他材料
第三节灸法的分类及应用
一、艾灸类
二、非艾灸类
第四节 灸感、灸量与补泻
一、灸感
二、灸量
三、灸法补泻
第五节灸法作用与应用
二、灸法适用范围
三、注意事项
第四章 拔罐法
第一节 拔罐法的概念与特点
一、概念
二、特点
第二节 罐具种类与拔罐法分类
一、罐具种类
二、拔罐法分类
第三节 拔罐的操作技法
一、吸拔方法
二、拔罐法的应用
三、起罐法
四、施术后处理
第四节 拔罐的作用与注意事项
一、拔罐的作用
二、拔罐的适用范围
三、拔罐的注意事项
四、拔罐的禁忌
附刮痧
一、刮痧器具和介质
二、刮痧的分类和基本操作
三、刮痧的运用
四、刮痧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 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铌针
第一节 三棱针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临床应用
第二节 皮肤针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临床应用
第三节 皮内针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I临床应用
第四节 火针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临床应用
第五节 芒针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临床应用
第六节 银针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临床应用
第六章 电针、激光针、微波针、红外线针
第一节 电针
一、电针仪器
二、操作方法
三、临床应用
第二节 激光针
一、激光针仪器
二、操作方法
三、临床应用
第七章 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磁疗、穴位注射、穴位离子导入
第八章 耳针、头针、眼针、腕踝针
第九章刺法灸法的现代研究
下篇
第十章 实习指导
第十一章 针灸操作技能考核项目
……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8 09:26
目录
概述
研究内容
定义概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