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崔少府》是唐代诗人
高适创作的一首
送别诗。此诗首二句言崔少府不得意;次二句既交代了季节,又写出了崔少府寂寞不得志的情状;五、六句既有对崔少府怀才不遇的惋惜,又有对其未来前程的期许;结尾二句言别,照应诗题。
②汶上:汶水之北,泛指齐地。
杜甫《
奉寄高常侍》:“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此指东平。
③留火: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列国期间,介子推曾割股肉供他充饥。重耳归国后继承君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分封功臣,唯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于绵山。文公为求介子推出山相见,下令焚山介之推抱树焚死。人们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相沿成俗,谓之寒食。自寒食节禁火之后,只有宫中保存火种,直至清明节才将宫中火种传至民间各家,谓之“新火”。授衣:谓制备寒衣,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毛传:“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又,《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处当指春日服装,因诗中所写为东平春日,而《
论语》中曾皙所言游春亦在山东。
此诗首二句言崔少府不得意,“少得意”直言,“掩柴扉”曲言,反复言之,感慨意味浓厚。
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凄凉落寞,意境与此诗第二句相近。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
岑参齐名,并称“
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
高常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