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刘大校书》是唐代诗人
高适创作的一首
五言诗。此诗第一联回忆当初在京城与
刘眘虚初见时的情景;第二联称赞刘眘虚文学功底深厚而被召为校书,虽俸禄不高却能安贫乐道;第三联写别愁,不仅因自身前途渺茫而愁,又有与朋友远别的愁苦;第四联想象别后景象,不胜感伤。气象宏阔,笔致素雅。
①刘大:即刘眘虚。《西江志》卷六十六引
郭子章《
豫章书》:“刘眘虚字全乙,新吴人。……开元中,举宏辞,累官崇文馆校书郎。与孟浩然、王昌龄相友善。”据
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王昌龄中博学宏词科在开元二十二年(734),王有《送刘眘虚归取宏辞解》诗,刘眘虚中第当在同年。孟浩然有《九日龙沙作寄刘大眘虚》诗。
王士祯《
渔洋诗话》说刘眘虚字挺卿,即李华《三贤论》中所称者。实则刘挺卿为刘知几之子,与高适亦有交往,但与此诗中刘大非同一人。校书:《新唐书·百官志》:“弘文馆、集贤殿书院及崇文馆有校书郎、校书等职,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误。
高适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年)应征入长安,正值刘眘虚声名洋溢之时,二人或在此时相识。从诗意看,此诗为刘由水道归江东故里,途出睢阳,高适为之送行而作,当作于天宝八载(749)春。
此诗首二句回忆当初京华初见情景,可见相识之久,为以下别情作铺垫。次二句着落在“校书”二字,赞刘大文学功底深厚,才被召为校书,虽俸禄不高,却能安贫乐道。五、六句写别愁,不仅因自身前途渺茫而愁,又复与朋友远别,更添愁苦。七、八句想象别后景象,在辽阔的天地之间,浩荡的江面上只有一叶扁舟载着刘大一人,不胜感伤。结尾二句笔致素雅,气象宏阔,有尺幅千里之势。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
岑参齐名,并称“
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
高常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