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国铁矿
中型富铁矿
利国铁矿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正北37公里处,由峒山、磨山、西马庄、吴庄等一百多个矿体组成,为一中型富铁矿。(2007年),矿区累计探明铁矿石2404.7万吨,全铁品位51.78%,伴生铜金属22994吨,金2.61吨,钴595吨。
矿区开发史
矿区最早在汉代被开采。西汉时期,江苏设铁官7处,东汉时设铁官4处,管理铁矿开采和冶铸业。1954年、1959年、1960年,先后在徐州利国驿和泗洪县峰山镇石桥发现汉代冶铁炉遗址两处和矿井及露天矿坑遗迹一处。当时,铁矿石均为露天开采,沿矿脉采成一条深而长的峡谷。工具相当简陋,包括单模铸制的三齿铁钯,合模铸制的,重约30斤的铁锤等。采矿方法极其原始,对大块矿体往往采用烈火燃烧,使其受热膨胀,继之用水泼浇,令其迅速冷却而爆裂,然后抡锤敲打逐层剥落矿石,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汉代,利国矿区已采用高炉炼铁。就遗迹来看,炼炉高出地面有1米左右,体型是立式方形,炉身底部东西宽3.8米,南北长约4.7米,炉壁厚1米左右,估计炉高在1.78米以上(炉身北壁在地面以下,高度有78厘米)。内腔作椭圆形,长轴2.5米,短轴1.4米,炉门设在炉身的南部。 筑炉时将耐火粘土(内掺食盐)与石英砂磨碎、混匀,逐层堆砌捣紧,阴干即成。每座炼铁炉装入铁矿石两千斤,燃料用硬木柴或木炭,用特制的皮囊鼓风熔炼。铁矿石熔化之后被碳质还原剂还原成熔融态生铁(铁水),铁水由炼铁炉腰孔中流出,这个孔要事先用泥塞住。白天十二个钟头当中,每两个钟头就能炼出一炉子铁来。出铁之后,立即用叉拨泥把孔塞住,然后再鼓风熔炼。每炉一次可炼出铁水340.28千克。
如果是造供铸造用的生铁,就让铁水注入条形或者圆形的铸模里。如果是造熟铁,便在离炉子几尺远而又低几寸的地方筑一口方塘,四周砌上矮墙。让铁水流入塘内,几个人拿着柳木棍,站在矮墙上。事先将污潮泥晒干,舂成粉,再筛成像面粉一样的细末。一个人迅速把泥粉均匀地撤播在铁水上面,另外几个人就用柳棍猛烈搅拌,这样很快就炒成熟铁了。柳木棍每炒一次便会燃掉二三寸,再炒时就得更换一根新的。炒过以后,稍微冷却时,有的人就在塘里划成方块,有的人则拿出来锤打成圆块,然后出售。
炼钢方法
先将熟铁打成约有寸半长像指头一般宽的薄片,然后把薄片包扎尖紧,将生铁放在扎紧的熟铁片上面,再盖上破草鞋(要沾有泥土的,才不会被立即烧毁),在熟铁片底下还要涂上泥浆。投进洪炉进行鼓风熔炼,达到一定的温度时,生铁会先熔化而渗到熟铁里,两者相互融合。取出来后进行敲打,再熔炼再敲打,如此反复进行多次。这样锤炼出来的钢,俗名叫做团钢,也叫做灌钢。
发展历程
宋代,利国监的矿冶业有了很大发展,徐州利国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炼铁场所。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设立利国监,为全国金属矿四监之一。史载,当年(979年)徐州地区有36个冶炼基地,共有6000名工人在此劳动。元丰元年(1078年),徐州知州苏轼派人调查,在徐州西南白土镇发现石炭(煤),从此,遂用煤代替木炭炼铁,使江苏冶炼技术进入一个新阶段。元丰元年(1078年),利国监年产铁154万斤(折合770吨),上交国库税铁30.8万斤(折合154吨),居全国第三位。同期在徐州设宝丰监铸铜钱,可见当时徐州冶炼业很兴旺。运输概从水道,利国至泗水50余里凿有运铁河转运。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东京留守杜充防御金兵,在河南阳武掘开黄河堤岸,滔滔黄河水经徐州夺泗入淮出海,之后又数度溃决泛滥,大量泥沙淤积河床,阻断泅水入淮通道,水滞潴成微山湖泊,淹没利国的多数矿坑,峒山沉入湖中成为孤岛,采冶业开始由盛转衰。元朝和明初,临近湖滨的矿点陆陆续续有过开采,皆因无法排除坑内涌水,至明中叶终于完全停采。
清光绪七年(1881年),两江总督左宗棠“为筹办防务,制造船炮”,奏准开办利国驿煤铁。令徐州兵备道程国熙“查勘确实,遴员举办”;程国熙推荐候补知府胡恩燮承办,以胡之子碧澄“提调矿务”。光绪八年(1882年)八月二十四日,胡恩燮开设官督商办的利国煤铁矿务局,声言“不请官本,一律由商集股办理”,“首筹炼铁,煤铁并举”。在利国“认领矿山十座,购地十一顷七十八亩”。同年(1882年)十一月十四日,左宗棠应胡恩燮之请,拟就“为开采徐州铜山县境煤铁援案”奏摺,上书光绪皇帝“请减税银,以期畅销”。光绪帝亲批“旨著照所请该部知道,钦此”。然而,风云突变,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商市骤落,人心慌惶,众股“怵于时会,纷然解散”,原计划集股银五十万两,仅集资十余万两银子。迫于资金无法周转,股东会议决定“暂置开铁,先行从事采煤”,忍痛放弃开采铁矿炼铁的计划。胡氏晚年在南京“愚园”总结办矿得失,著有《利国矿务劄记》传世。
光绪十四年(1886年)十一月,金陵机器局用利国铁矿石炼制二磅后膛钢炮成功,李鸿章赞誉徐州利国铁矿所产铁质甚美,煤亦合用,水陆交通方便。遂指派海军衙门盛宣怀宫保策划开发。两年后因无力开办而停止。
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直隶候补袁世传(袁世凯之七弟),集资122万元,备价接受胡碧澄原置矿产,开设利国驿铁矿有限公司,招用工人千余,因两遭兵燹而中止。采矿工程仅开了数道浅槽,正式开采工作很少进行。且袁氏积欠矿息极巨,后由江苏省农矿厅收回矿权。
民国20年(1931年),上海资本家赵威淑(女)来此开办利华铁矿,从上海招雇女工千人,1932年采出矿石137074吨,1933年为150357吨,全部销往上海,后因日军进攻上海,运输不畅而停采。民国22年(1933年)秋,南京资本家郭氏接替开矿,矿工二千余人,矿石经浦口上船销往日本。后因销路不佳,郭氏诱骗本地财主胡本之、利国镇长厉存安等人入股合办。不久,郭氏潜逃上海,铁矿随之破产关闭。嗣后,又有山东杜荣贵结集利国一些绅士、财主合资采掘,时采时断,规模极小,终因运输受阻,而停止开采。
1938年5月13日日军攻陷徐州,随即调派人马对利国矿进行地质调查,为掠夺开采做准备。1940年,日本人到利国开采铁矿,起初名义上称中日联合开发,由日本钢管株式会社、信托三友公司董事长巫宝山与利国乡伪乡长徐风山签定了开发铁矿合同。徐氏出卖矿权,收取800元光洋后逃走,日本人便成立钢管株式会社清水组,由包工柜三友公司负责开矿。日方经理巫宝山,中方经理刘子其(青州人),就地招工在羊山、小北山、西马山等处开采矿石。1942年,三友公司卸职,矿名改为钢管株式会社利国驿铁矿,取销中方代表,由日本钢管株式会社直接管理,日本人胜吕任矿长兼采矿系主任。矿部外围安有铁丝网,网里边挖出一条2米宽大水沟,离大沟三四十米处砌有一道2米高石墙,转角处设有碉堡。日本人办公室、仓库、卫生所和居住房都在围墙之内,进入要经两道岗哨。矿警有一个中队百余人,配备轻重机枪、手枪、步枪。采矿全是露天开采,后来增加的矿点有铁山、厉湾、铜山岛、白山等处。采矿依靠人力,钢钎铁锤打眼,雷管炸药爆破,杠子箩筐抬运,开采是掠夺式的,采富丢贫,乱掏乱撬,安全毫无保障。西马山矿坑发生一次塌壁事故,在场44人就有38人被压倒,其中砸死4人,重伤6人。工人来源,初由工头招收,叫“毛子工”(即临时工),来去自由,农闲时多达八九千人,农忙时少至几百人,生产极不稳定,后来从开封、涟水、唐山、济南、德州、滕县等地招进上千灾民、农民、工人当矿工。矿部供应材料、工具,工资按每吨矿石1.55元(一斗高粱0.6~0.7元)包给工头,矿工实得工资微薄,过着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奴隶生活。矿工居住“罗汉屋”(深入地下1.5米,上盖芦苇草),一间要挤几十人,稻草当床铺。整个房子像地窖,透不进一点阳光,1940年寒冬腊月即冻死400多人。春夏室内潮湿,瘟疫流行,死亡无数。许多人患上血汗病,身体几天不出汗,两鼻孔出血至死。历年被迫害奴役致死的劳工,埋葬于羊山之野,世称“万人坑”、“掩骨山”。1945年3月,伪淮海省省长郝鹏举令人建立石碑,刻书“利国矿山中国劳工殉职塔”以志悼念。矿区修建有运矿铁路专线,矿石经连云港和青岛码头海运到日本,送往八幡制铁所冶炼钢铁。由于利国矿铁品位高,硫磷有害杂质极低,并伴生有铜、钴等有益组分,故被称为“钢铁冶炼的药引”。据统计,1940-1945年间,日本人累计掠走铁矿石(含铁大于52%)60万吨,附带劫走煤炭276.39万吨。
1949年10月10日,山东工矿部派皮德山率领26名干部和工人到利国筹建铁矿,首批招收矿工300多名,出售日本人遗留白山坑口2000多吨矿石作为复矿资金。1950年3月,全矿职工增至1192人,组成6个采矿队在羊山、白山矿区旧坑恢复生产,凹陷露天开采,人工打炮眼,人抬大筐搬运,肩挑手提水桶排水,年产平炉矿石11.72万吨,剥采比为1.6,生产成本每吨3.15元。是年(1950年),另有句容县下蜀镇失业工人20余人,在当地自发开采铁矿石销往上海。
“一五”计划期间,利国铁矿运用国家拨给的资金234万元,逐步实行小型机械化采矿,结束手工作业。完成33千伏输电线路工程,采矿生产始用电力。建成白山至北湖窄轨铁路,开通矿石外运专线。采场启用风钻打眼、穿孔机凿岩、卷扬机提升、水泵排水、小蒸汽机车运矿、1立方米电铲挖掘,其中,第一部运矿的小火车,首批使用的风钻、卷扬机,都是从龙烟、海南铁矿等20多个老企业收购来的破旧机械设备修配改制的。该矿还得到苏联奥波罗尼克、阿尔先捷耶夫、赫洛莫夫等专家的直接指导,推行苏联凿岩爆破方面的先进技术,如扩大窝底爆破法、小药室爆破法、蛇穴爆破法,提高爆破效率10~20倍,降低炸药消耗量30~50%。全矿开展各种技术革新活动,取得丰富的新成果,如矿工徐成明创造“阶梯采矿法”,改变平地掘坑开采效率低下的局面,提高工效十几倍;创造和推行各种形式的土溜子装车和平台装车,提高装车效率50~350%;坑内外推广自溜道、无极绳运输,提高推车效率40~60%;创造“人造山”排土法,减少堆土占用土地。从而使年产量提高到36.12万吨,优质平炉富矿占55%以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3 13:56
目录
概述
矿区开发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