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机枪
装配有固定枪架的机枪
重机枪被美、英等国称为“中型机枪”,是装配有固定枪架,能长时间连续射击的机枪。与轻机枪相比,重量重,枪架稳定,有好的远距离射击精度和火力持续性,能较方便地实施超越、间隙、散布射击。
发展沿革
重机枪是轻武器发展史上出现最早的自动武器。
1884年研制成功第一挺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马克沁重机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较著名的有法国M1914式哈其开斯机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较著名的有苏联DShK和美国M2HB重机枪。
早期的重机枪多采用水冷方式散热,以减小持续射击时枪管过热对武器性能的影响,但因存在野战供水困难、水蒸气易暴露阵地、寒冷时水套容易结冰冻坏,以及中弹后漏水等缺点,后来改用气冷或在枪管外壁加工出散热槽、快速更换备份枪管等方法解决枪管过热的问题。
随着战场上装甲目标的逐渐增多,中等口径的重机枪威力日显不足。战后重机枪向大口径化、车载机动方向发展,而携行使用的中口径重机枪则逐步被通用机枪所取代。典型的有中国1989年式12.7毫米重机枪、俄罗斯KORD12.7毫米重机枪等。
重机枪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威力更大的大口径重机枪向车载使用发展;携行重机枪尽量减重;致力于新弹种的开发,研制具有穿甲、爆炸、燃烧等多种毁伤效应的弹药,力求对有生目标和装甲目标达到更好的毁伤效果。
技术特点
枪械功能
主要用于杀伤中远距离有生目标、压制火力点、射击薄壁装甲目标及低空目标。是步兵分队的重要支援武器。在远距离上有较好的射击精度和火力持续性,能实施超越射击和散布射击。
枪械构成
主要由枪身、瞄准装置和枪架构成。
①枪身。为导气式或枪管短后坐式,导气装置设有气体调节器,可调节火药燃气流量以适应各种气象、环境条件下的射击。闭锁机构多为枪机回转式,也有的采用枪机偏转式、中间零件偏转式或滚柱闭锁式等。通常采用连发击发机构,射手控制射击弹数,实施短点射(3~5发)、长点射(5~8发)或连续射击。具有较高的理论射速,一般为600发/分。枪管皆选用耐热、耐磨的优质合金钢材料。供弹方式多采用弹链供弹,并配有大容量弹链箱。一般采用威力较大的机枪弹和特种弹,如使用穿甲、燃烧、曳光以及组合作用的弹头,以增加对目标的毁伤效果。
②瞄准装置。配有光学瞄准具和夜视瞄准具。为了便于修正横风造成的射弹偏差,或对地面活动目标射击,多数重机枪都有横表尺。
③枪架。多用杆式三脚架,也有的用轮式三脚架。杆式三脚架较轻,便于长途转移搬运,架杆可调节火线高和调正枪身。轮式三脚架虽然较重,但适于在平坦地形上近距离机动作战。枪架可进行平射与高射状态转换。枪身经适当改造,可作车载机枪、航空机枪或舰艇机枪等。
服役动态
他国制造
苏制郭留诺夫重机枪
郭留诺夫SG43 7.62毫米重机枪是苏联郭留诺夫主持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成功的,用以取代马克沁M1910水冷式机枪,成为德普(DP)系列轻机枪的火力补充武器。二战临近结束时,SG43 重机枪又改进成SGM重机枪,这两种重机枪均作为营级武器配发。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装备的主要是轮式郭留诺夫重机枪,在许多惨烈的阻击战中,火力凶狠、射程较远的郭留诺夫重机枪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杀伤敌人,为守住阵地立下了大功。两个轮子和防盾是郭留诺夫重机枪的特有标志,在很多抗美援朝电影中,都可以看到志愿军战士在阵地上使用郭留诺夫重机枪。抗美援朝结束后,1955年我国以郭留诺夫重机枪为蓝本,仿制成功了53式重机枪。
美制M1917式重机枪
这是一款在中国有关抗美援朝纪录片中亮相较多的重机枪。M1917重机枪是由约翰·勃朗宁设计,美军在一战、二战及朝鲜战争中采用的重机枪,并有限延伸至越战,同时它也被其他国家使用。这是一种班组操作,弹链供弹的水冷重机枪,与同时期的M1919风冷中型机枪共同服役。中国的汉阳兵工厂于1921年仿造成功,称为卅节式重机枪。
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美械师装备了大量的M1917式重机枪,在解放战争中被人民解放军大量缴获。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第一批入朝的部队中装备了很多该型重机枪,作为连队主要支援火力,虽然在朝鲜寒冷的冬季使用不方便,但是该枪精度和质量非常好,无论进攻和防御都很适用,有时可以调整为高射状态射击美军俯冲的飞机。由于与美军使用机枪子弹口径一致,可以直接使用缴获的弹药。阵地战阶段更多的苏制重机枪进入部队,一线部队的M1917式重机枪撤下来装备二线部队,在反空袭和抗登陆准备中使用,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后从部队撤装。
志愿军使用M1917水冷式重机枪
中国制造
中国自19世纪晚期开始使用机枪,所使用过的机枪是五花八门,列强国家的机枪都能在旧中国看到身影。最早使用的是加特林重机枪,其后各省和各派军阀都想方设法的引进或者仿造外国机枪,其中使用比较多的有马克沁重机枪,德国MG08重机枪,以及法国生产的机枪,国民党军队还仿制过美国的重机枪以及德国的MG15重机枪。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武装还缴获过很多日本92式重机枪
53式机枪
1953年,中国开始仿制苏式德普式机枪,生产出53式轻机枪与此同时还仿造苏联SG-43重机枪生产了53式重机枪,并逐步成批装备部队。
54式高射机枪
1954年为增强部队的野战防空能力仿制前苏联德什卡M36/46式高射机枪,生产了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并大量装备部队。54式高射机枪装备后,进行了多处改进:去掉原枪管上的散热片;在枪管上增设提把,便于枪管更换;重新设计了轻型三脚架,取消防盾和两个轮子,重量从127.5千克减少到53千克,并定名为65式高射机枪枪架;高射瞄准镜增加了副尺,使瞄准范围扩大了一倍,并取消了“两用测距尺”,改用望远镜测距。
56式班用机枪
1956年,参照苏联提供的图纸、技术资料及样枪,又生产出56式7.62毫米班用轻机枪。该枪最大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800米,全枪重7.4公斤,战斗射速150发/分。1963年,对56式轻机枪进行了改进,生产定型56-1式轻机枪。
58式机枪
58式机枪仿自苏联RP46 7.62mm连用机枪,于1958年生产定型,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闭锁片撑开式闭锁方式。58式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闭锁片撑开式闭锁方式,弹链、弹箱供弹,将弹链供弹机构取下后,可换装53式轻机枪的弹盘供弹;采用可更换枪管。
67式机枪
经过十几年的仿制过程后,北京工业学院、人民解放军军械研究所与有关军工厂于1967年联合研制成功一种轻重两用机枪,命名为1967年式7.62毫米通用机枪或称67式轻重两用机枪。它是新中国自行研制并大量装备军队的第一种机枪。在该枪基础上,此后又推出性能更优的67-1式和67-2式通用机枪。它们伴随步兵战斗,能对付地面有生目标、薄壁装甲及低空飞行目标。机枪上的瞄准装置可平射、高射,也能在夜间使用。
81式机枪
81式7.62毫米轻机枪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班用枪族中的轻机枪,它与81式自动步枪构成班用枪族,有65个零件通用。1981年设计定型,大量装备部队,81式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闭锁方式为枪机回转式,击锤回转式击发机,可以半自动单发和连发射击;采用75发弹鼓供弹,其攻弹具能够与81式自动步枪的30发弹匣互换。
QJZ89式机枪
QJZ89式12.7毫米重机枪是中国第一种以平射为主的大口径重机枪,现已陆续装备部队。该枪首次采用枪管短后坐-导气式混合式自动原理;机头回转闭锁机构,供弹系统采用环型杠杆传动机构;枪架采用球形铰链结构;配有白光瞄准镜微光瞄准镜
77式高射机枪
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高射机枪,1977年设计定型,1980年生产定型,大量装备部队。 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气管直吹式导气装置;短闭锁片强制闭锁和滑脱开锁式闭锁机构;采用卡将机身与枪架连接;采用60发开式弹链节/箱供弹,实施连发射击;平射瞄准具为准星照门式,立框式标尺,高射瞄准镜为间易光学缩影环形瞄准镜,放大倍率为2倍。
85式高射机枪
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高射机枪,1985年设计定型,大量装备部队。85式高射机枪是在77式高射机枪的基础上简化机构,进一步减少质量而成的,两者核心部件和性能基本不变。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3 09:41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