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清三杰
明末清初时期创立传承的三大中药老字号的合称
“初清三杰”,是明末清初时期创立传承的三大中药老字号的合称,即地处我国北方地区“同仁堂”、中部地区“叶开泰”,南方地区“陈李济”。
同仁堂
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国家和地区。
同仁堂作为中国第一个驰名商标,品牌优势得天独厚。参加了马德里协约国和巴黎公约国的注册,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是第一个在台湾注册的大陆商标。
同仁堂集团被国家工业经济联合会和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推荐为最具冲击世界名牌的16家企业之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集团领导班子被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授予“四好领导班子”; 2004年被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十户国有重点企业典型经验之一。 2008年同仁堂入选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编制的《中国购买者满意度第一品牌》,排名第八。
叶开泰
湖广名医叶文机始创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叶开泰乃“叶家药铺开业,只图国泰民安”之意。叶开泰倡导“不治已病治未病”,其第三代传人叶宏良更是亲自将之书写裱成横批,挂在药店柜台上,告诫顾客,叶开泰希望大家多防病,少买药,其“济世为怀、遵德贵生”的胸怀可见一斑。叶开泰还率先提出了“修合虽无人见,诚心自有天知”的信条, 这如今已成为了所有中医药人的共同信念。
清乾隆、道光年间,叶开泰所制名药参桂鹿茸丸、八宝光明散、虎骨追风酒,名闻遐迩,远销南洋。其中参桂鹿茸丸更是进贡皇上服用的御药。
据道光年间叶调元所著的“汉口竹枝词”记载,叶开泰丸药共15种被称为“皆俗所以重者”,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知名品牌”。
叶开泰提出“遵古宜今,虔诚修合;宁缺勿滥、不好再来”的堂训。从选材到制剂均精益求精,绝不苟且通融。比如,叶开泰只用东北梅花鹿的关茸;制虎骨追风酒的虎骨,要选购前有凤眼后有帮骨的腿骨来炖制虎胶,并配用高度汾酒;制参桂鹿茸丸,要选购一等石柱参、正安桂和马铌茸,并配以高丽参;制八宝光明散所用的麝香要选购“杜盛兴”的,冰片一定要选“百草堂”的。至于配方和操作规程,都有严格规定。制丸药一定要“炒老烘干”,如“制药酒,必须浸泡两年以上”。
中原地区曾流传一首儿歌:“叶开泰,卖得快,金字招牌传九州。论药店,它为首,卖的人参燕窝头,质既真,价又实,不欺童叟。富不骄,济苦贫,心地仁厚爱同仁;培良材,亲员工,宽雅有度;善必报,福泽长,芳名永留。
1912年,第九代传人叶凤池对叶开泰实行了股份制改革,创立了现代企业经营体制和分配制度。管理人员、技术员、普通员工皆可以工龄和工资、资金入股,使员工从雇用者变为股东。叶开泰成为我国近代最早实行股份制的企业之一 。
1953年6月1日,由叶氏家族经营了322年的叶开泰药号制药工厂部份改造为“私营武汉市健民制药厂”,“叶开泰”第十代传人叶蓉斋出任董事长。
1955年10月1日,实施公私合营,更名为“公私合营武汉市健民制药厂”。
1974年,健民制药厂搬迁到鹦鹉大道,健民·叶开泰经过近20年的徘徊再次起航,当年员工近700人,产值过1000万元。
1980年健民产值突破2000万元,年创汇500多万元,处于全国同行领先地位。产品“滋补水鸭精”畅销东南亚,荣获国家外经委荣誉证书,是湖北医药重点出口产品。1981年牡荆油胶丸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5年健民龙牡壮骨冲剂研制成功并投入市场,产品以其良好的品质,确切的疗效很快热销全国,并荣获“全国儿童生活用品新产品金鹿奖”。龙牡壮骨冲剂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一种神奇的中国茶”。
1988年国家计委将健民定为“全国中药小儿用药生产中心”。
1988年5月25日,武汉市叶开泰制药厂恢复挂牌,“健民·叶开泰”走上了解放后的腾飞之路。1993年,实行股份制改造,武汉市健民制药厂改制为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健民”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2002 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建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3年武汉健民集团随州药业有限公司成立。
2004年健民集团在上海证交所上市,股票代码“600976”,健民开始走上集团化发展道路。
2007年“龙牡”牌商标又被国家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公司相继荣获“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中药行业优秀企业”、“全国中药行业优秀企业”、“中国质量万里行先进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各种荣誉称号百余项。
健民集团致力于恢复叶开泰老字号,发扬中华国医药文化,恢复了传统叶开泰国药遵古炮制方法,请老药工按传统工艺选用上等道地药材重制叶开泰传统方剂,如参桂鹿茸丸、滋补水鸭合剂、拔毒生肌散等,使这些濒临失传的叶开泰传统国药精品重现。
陈李济
始创于明朝万历27年(1600年) 陈体全、李升佐创建陈李济。1650年 创制乌鸡丸,该产品后来衍生出御用名药乌鸡白凤丸。康熙年间 首创蜡壳药丸剂型。
1826年 在广州十三行七十二号增设批发所,成为经营产品输出、洋药原料输入的进出口贸易机构。同治年间获“杏和堂”封号。民国初年 政府颁布商标法,注册“杏和堂”商标,沿用。
1954年 公私合营时期,以陈李济为主厂,先后并入神农、万春园、伟氏、冯致昌、何弘仁、燮和堂、橘香斋等七家药厂,一家甘泉药社,一家大生合记蜡店,组成“广州陈李济联合制药厂”,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80年代初 恢复“广州陈李济制药厂”厂名和“杏和堂”商标,并被中国药材公司确定为国家重点中药厂。
1981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陈李济药厂的蜡丸生产工艺作为文化遗产拍成记录片,向世界推广。
1993年 获国家首批“中华老字号”称号。
1998年 投资1.3亿元按国家GMP标准易地建设的新厂落成,企业实现历史性搬迁。
2007年 “陈李济中药文化”入选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08年 “陈李济中药文化”入选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4 18:57
目录
概述
同仁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