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等级用玉、犀、象牙、金或桃木制成,长形四方体,有孔可穿绳,四面皆刻有文字,多为驱鬼愕疫等辞,首句常作“正月刚卯既央”,因称刚卯。流行于汉代,自皇帝、诸侯王至士人莫不佩戴。与另一种印“严卯”合称“双卯”。王莽曾一度禁止。至魏晋时废。
《
汉书·王莽传》“正月刚卯”
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刚卯,以正月卯日作佩之,长三寸,广一寸,四方,或用玉,或用金,或用桃,著革带佩之。”晋灼曰:“刚卯长一寸,广五分,四方。当中央从穿作孔,以采丝葺其底,如冠缨头蕤。刻其上面,作两行书,文曰‘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
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元方回《
五月初三日雨寒痰嗽》诗:“佩符岂有
玉刚卯,挑药久无
金错刀。”参阅明
陶宗仪《辍耕录.刚卯》。
补充说法:
古玉器名。是用玉、金或核桃为料,制成的长方柱状物玉护符,中有贯孔。因制于正月卯日,故称刚卯。挂在革带上佩用,是护符的一种。刚卯的四面各有八个字,作两行书写。刚卯大约开始出现于西汉后期,
王莽时曾一度废止,东汉时又恢复使用,汉以后又废除不用。
《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也有记载,但称刚卯为印:“佩
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
诸侯王以下以絝赤丝蕤,滕絝各如其印质。~~~~~~~凡六十六字。”
明·
郎瑛在《七修类稿·卷四十五》中有“刚卯”一节,其描述为:“汉有刚卯。正月作而佩之。按《说文》曰。(亥殳) 【音开】 改大刚卯以逐精鬼者。据此。则如宋人立春日戴春胜春幡之事。又按《
野客丛书》曰。刚者强也。卯者刘也。正月佩之。尊国姓也。兼而论之。乃欲尊王而辟邪尔。故《王莽传》曰。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据此。是欲灭汉之意。其制。
服虔曰。刚卯以正月卯日作。长三寸。广一寸四分。或用玉、用金。或用桃。著革带佩之。今有玉在者。其一面曰正月刚卯。晋灼曰。刚卯长一寸。广五分。四方。当中央从穿作孔。以采丝葺其底。如冠缨头蕤。刻其四面。作两行书。文曰。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
夔龙。庶役刚瘅。莫我敢当。其一铭曰。疾日严卯。帝令夔化。顺尔固仗。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役刚瘅。莫我敢当。余尝得一
玉严卯。然按大小及文。却如晋说。但疾日作疫曰。夔化作夔龙。灵殳作灵昌。而字文皆有
古法。非今
俗书也。意者。服乃汉人。而所说与物不类。何也。思许叔重曰。大刚卯。则知有小者也。是服所言。特为大者。乃前汉之物。其文之异。或当时有省文者尔。不然。何後汉《舆服志》所说。却与予所得者相脗
合邪。是音之所注。乃后汉之物。予之所有小者也。严非亦刚之意耶。呜呼。一物之微。在汉已有不同。注者故各有异。后人不见其物。不会诸说。安知义耶。” 但值得注意的是,
明刻本并没有此篇,疑为清人所添。
刚卯是由
商周的方柱形玉管退化而来的,商周的方柱形玉管又是由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琮形管直接演化,因而刚卯继承了琮形管“外方内圆”的特征,具有长方
柱体的外形。后世有仿品,但于汉代风格迥然不同。所谓
八面体、
圆柱体的汉刚卯、
严卯兼属赝品。
汉代刚卯、严卯均作小方柱形,自皇帝、诸侯王至士人莫不佩戴。依等级用玉、犀、象牙、金或
桃木制成,长形四方体,中有贯孔,可穿绳,四面皆刻有文字,多为驱鬼愕疫等辞。一般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一般每面8字,共32字,也有第一面10字,
余面共8字的。另外,汉代刚卯所用字体为
殳书秦代
八书之一,一种刻在兵器上的特殊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