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勇
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红勇,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7月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水利系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8月至1984年12月在水利部湖北丹江口水利枢扭管理局从事混凝土大坝加固工程(最大坝高97m),土坝加高工程的施工质检工作。
人物生平
1982年-2004年
1982年7月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水利系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2年8月至1984年12月在水利部湖北丹江口水利枢扭管理局从事混凝土大坝加固工程(最大坝高97m),土坝加高工程的施工质检工作。
1985年1月至2004年2月在四川省水利电力研究院工作,先后从事材料结构研究、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监理工作。历任设计负责人和项目总监,并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评标专家资格证书。
2002年作为专家参加水利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审查工作。
2004年2月调至西南石油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2004年以来
① 水利部注册水利工程建设总监理工程师;
②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工程师;
③四川省高级咨询师;
④四川省评标专家;
⑤四川省水利学会会员
⑥成都市水利学会会员
⑦《人民长江》杂志通讯员。
工作情况
作为工程负责人或主设人员
先后主持、承担了中型水利工程《石柱县龙池坝水库工程》、《米易县晃桥水库工程》、《汶川壤汶凉水井电站工程》、《茂县白水三级电站工程》等二十一座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任务,并全部通过了省厅或地区审查。在这些工程中,已建成投产的电站工程六个,中型水利工程四处,正在建设中的电站工程一座。此外,参与的《川中丘质地区渠道防渗材料研究》获水利部科技进步四等奖。
作为总监负责
主持了会东新华水库一枯工程(粘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65.5m,工程总投资1.4亿元);沱江干流德阳城区河段防洪一、二、三、四期工程(总投资1.2亿元)等中型水利工程的监理工作。其中国债资金项目德阳防洪一、二期工程已被省质量监督部门认定为优良工程。
作为评标专家
先后承担了丹陵县党仲水库工程、瓦屋山电站工程及紫坪铺电站工程有关项目等数十个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标或监理标的评标工作。
现为:四川省评标专家库成员
评价
社会评价
她十几年前就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她是水利部注册总监理工程师、四川省评标专家……,面对着优厚的待遇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她却毅然选择做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因为她是一名共产党员,心怀着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美好憧憬,她用实际行动不断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不断追求着一位师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价值。身为教研室主任的刘老师常说道:“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教书育人,这是我人生梦想”。
2004年,学校为适应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决定增开工程管理专业,刘红勇老师就成了西南石油大学这个新专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成了这个专业以后不断发展和壮大的领路人。从那以后,她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几乎全部投入到了学校这个全新专业的建设中。风雨六载,她为这个新生专业呕心沥血,专业和学科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本科生教育、研究生培养卓有成效,拥有了普华科技项目管理实验室,教研室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明显成绩,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科研队伍。刘老师自从2004年来到西南石油大学的那一天起,她就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已,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和严师慈母的人格魅力,打动了无数同学的心,受到学生们的爱戴,赢得了学校和老师们的好评。
1.3 教学改革
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并不断进行实践、改革、创新。先后主持承担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工程管理专业实习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教改项目,“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西南石油大学三等奖。发表数篇教改论文,其中发表于ITIE 2010的论文《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th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Internship of the Majo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已被ISTP收录。
1.4 就业
刘老师动员、动用了自己的一切力量和社会关系,与学院师生一道开拓了中铁企业、石油石化企业、建筑安装工程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工程咨询造价企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证券企业、工程软件开发企业等行业的就业市场。工程管理专业已经毕业的两届学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
2 研究生培养
通过几年的努力,工程管理专业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点下的“工程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于2008年开始招生,现有在读研究生共计23人。他们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工作,并出色完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已经独自或与导师共同发表学术论文18篇,参与科研项目6项。
在学校、学院和工程管理教研室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获得了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授予权
3 服务社会,加强对外交流
在重视教学、科研工作的前提下,她不忘大学“服务于社会”的历史使命,积极服务于社会,先后参加数十项工程评标工作。承担世行贷款/英国政府捐赠项目“四川省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招标文件编制工作和该项目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负责“西南油气田大邑地区井场钻井废弃泥浆固化土堆放场拦渣坝工程”设计咨询工作……,并从中获取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教学工作带来了充足的工程案例,把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双赢。
2009年5月,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工程管理教研室组织承办了第3届四川省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会,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2009年11月,工程管理专业四名师生应邀参加了“中国工程管理论坛·2009”。2010年10月,“中国工程管理论坛·2010暨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在京召开,为了学科发展,刘老师组织教师积极撰写论文,争取参会资格,在她的鼓动下,有三位老师获得了参会资格,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学科前沿信息;同时,也让外界更多地了解了西南石油大学。此外,刘老师在此次会议上,应邀就“基于沙盘实验的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模式研究”在“城镇化与房地产”分论坛作了专题发言。
4 努力培育团队精神
刘老师十分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扬团队的作用。教研室在保障教学正常进行的同时,不定期开展各类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及时沟通信息,掌握教学动态,不断提升了教师们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也逐渐强化了教师队伍的团队精神。与此同时,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无论在专业建设还是学科建设中(如,教学评估、课题申报、研究生助教等),均积极响应刘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号召,大力支持和配合老师们的工作,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团队精神培养与形成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几年来,工程管理专业教研室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已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这是有目共睹的,也在实践中得到了体现,如在2005级本科生的就业工作中就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并得到了所有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同。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不为功名与荣誉,只为这份崇高的职业而默默地奉献自己
2005年以来,刘老师获得了不少荣誉,也赢得了不少掌声。如2005年度建筑工程学院“三育人”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度建筑工程学院“先进个人”、2006年度建筑工程学院优秀管理工作者、2006年度建筑工程学院先进工作者、2006年度建筑工程学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个人、2006届西南石油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2006-2007年度建筑工程学院职业道德模范、2008年度建筑工程学院单项贡献奖、50周年校庆暨20周年院庆活动优秀个人、2009年度西南石油大学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
然而,她淡泊名利,从未在意过这些。因为她觉得,如果自己的努力和辛劳只是为了争取这些过眼烟云的荣誉,那就是对教师这份神圣而又崇高的职业的亵渎,只有自己的学生成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才是自己孜孜以求的目的。
学生评价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
在中铁17局招聘宣讲会上,刘老师流泪了,这一份师爱足以让同学们的心灵为之震撼。长期以来,高校师生间互动频率低,接触机会少,缺乏交流,彼此不了解,课堂之外,形同路人,造成师生关系疏远,感情淡漠,加之多年来我们接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观念,对学生始终习惯性的摆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板着一副说教面孔,抹杀了作为教师应有的温情,无形中拉开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她摒弃这一切,努力倡导师生共同探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等教学气氛。
在教学中,刘老师十分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言传身教。每次上课前,她都尽量提前十分钟到教室,尽可能与学生多交谈。谈学习,谈生活,更多的还是从当天要讲的课程谈起,让自己进入较好的状态。上课时把亲切、慈详的目光尽可能洒向每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反应。课后总要在教室里多呆一会儿,答疑解惑,同时了解学生们的听课感受,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授课方式。
2008年9月,新一轮的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在我校拉开帷幕。由于用人单位对我校新开的工程管理专业乃至对这个新兴专业的不了解,在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刻,我专业的学生,却无人问津。学生们心急了,刘老师的心更急。那一天,中铁17局来我校举行招聘宣讲,同学们去了,刘老师也去了。眼看其他专业的同学签约不断,而我专业的学生上去一个下来一个,形势十分严峻。刘老师与用人单位不断详细的介绍我们专业和学生的情况。然而,就算说破了嘴,他们对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却总是以“我们不需要”而加以回绝。那一刻,百感交集的她,望着失望的同学们,心都碎了,酸楚的眼泪夺眶而出。此情此景,让在场的同学们无不为之动容。不需千言万语,只这一份师爱足以让我们的心灵之花开得更加美丽,足以让我们感动一生。
2010年10月,“中国工程管理论坛·2010暨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在京召开,4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出席会议,这是一次在中国工程管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当时会务组只允许教师参加,刘老师想带研究生去参加这次论坛以增长见识,几经努力,最后还是没有得到会务组的同意。刘老师没有放弃,她自费携带研究生前往参加。会议期间,刘老师不断地向参会的教授介绍学生,希望学生能够认识更多的老师,有机会更多地拓宽视野,广开思路。刘老师为了让学生早日成才的苦心令学生十分感动,似慈母之爱难以言喻。
这一次次的感动不断地在年轻学生们的心灵深处沉淀,这一份份难以言表的师爱在不断地滋润着年轻学生们的心田。也许,在汉语词典里还没有一个词语能形容刘老师对她的学生们的这一份师爱与情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当优秀和责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就不在意什么了。她经常忘记吃饭,经常工作到深夜,难道她不恋家吗?不!只为这一份责任和为了自己的理想而默默地奉献着。譬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只要同学们向她请教一些问题,或是在毕业设计中遇到困难寻求帮助,不论多晚(有时到凌晨一两点钟),她都不遗余力地耐心详细地给大家指导和讲解。之后总会和大家聊聊其他的事,在愉快的交流中,使大家倍感紧张而又困乏的身心顿时轻松下来。
不少同学经常凌晨一两点钟接到刘老师打来的电话,也许是为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或是一个标点符号。开始有些同学觉得有些不耐烦,然而大家冷静思考后,仔细一想,她为了什么呢,是小题大做吗?不是,这是她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使然,她只想让学生把毕业设计做得更加完美,能成为学生们步入社会前的良好开端,希望我们能把这种精神带到自己即将走向的岗位,逐步实现学校走向社会的适应性转变,为了我们能更好……。
很多人不知道,2010年8月刘老师参加在哈尔滨召开的第五届全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院长(系主任)会议,会议的第二天,颈肩处早已隐隐作痛的囊肿却已严重溃疡,会议还没有结束,离成都又这么远,只好在哈尔滨保守治疗,直到会议结束才回到成都做手术。医生要求刘老师在家静养,此时正值学校开学,新生到校。新生专业教育、课题申报、教研室搬家,一大堆事让她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两个星期的病假只休息了两天。除了抽时间隔天换一次药外,全身心都扑在工作上。手术创口达3×2.5×2厘米,术后的疼痛常让她夜不能寐,她以坚强的毅力坚持着,一次次与企业联系教师软件培训问题,并组织教师参加。新生专业教育有她的忙碌身影;教研室搬家她也跑前跑后;组织申报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力争使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省、部级科研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为这些,年近半百的刘老师常常是一脸的疲惫,身体显得是那样孱弱瘦小。在工作中,师生们看到的她却总是那么精力充沛、永远那么的执著和激情飞扬。有不少人(包括她的家人)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她是一个十足的工作狂。有人感到纳闷,有人难以理解。但他们不知道,因为她热爱这份神圣的职业而不断奉献自己,其精神可与日月同辉!正是她崇高的品质伴随着崇高的事业,永如朝阳一般绚丽无比!
因为她最清楚崇高与责任的份量,所以她把理想根植于现实。孤单与寂寞,鲜花与赞美,都淡然迎送,心灵坦荡,如无际的原野。桃园的芬芳最为惬意,园丁的心花更是美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这便是颠扑不灭万古流芳的园丁魂!这就是中华崛起的脊梁!
人物经历
1985-2004年,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工作。作为工程项目设计负责人或主设人员,先后主持、承担了二十一座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任务,并全部通过了省厅或地区审查。作为项目总监,负责主持了6个中型水利工程的监理工作,其中4个为国债资金项目,均接受了水利部稽查和国家审计署审计,得到肯定和好评。参加水利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审查工作。
2004年以来,在西南石油大学工作。负责创建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并负责申报成功了工程管理硕士学术学位和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EM)两个学科点的硕士学位授位资格;主持科研项目7项,在研项目1项;主持教改项目2项;近年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EI检索6篇,CSSCI4篇,CSCD1篇;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并宣读论文。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23:5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