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领导下的研究中心
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隶属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身为汉达古文献资料库,成立于1988年。
中心简介
宗旨
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前身为汉达古文献资料库(建于1988年),旨在全面整理中国古代传世及出土文献,并建立电脑资料库,藉此进行多项研究工作,然后通过各种媒体出版研究成果。
冠名
已故刘殿爵教授自1989年于大学中文系荣休后,专注于中国古籍研究工作,开展相关研究计划,建立“汉达文库”,编纂《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古籍逐字索引丛刊》,为中心日后发展奠定基石。
刘教授于2010年4月辞世,遗愿将毕生积蓄合共港币二千一百三十六万及其《论语》、《孟子》、《老子》三书英译所得版税悉数捐予中心,作为发展中国古籍研究之用。大学为纪念刘教授对中国古籍研究中心之贡献,予以冠名。
研究计划
甲骨文
计划简介
本计划于1996年起,两度获香港政府研究资助局拨款资助,收录当今海内外七种主要大型甲骨书籍,共计卜辞53,834片。研究计划分两期进行,历时五载,合共整理、校勘约近100万字甲骨卜辞,并悉数输入电脑,建立以甲骨文字形为系统的,并具有多项类目功能检索的甲骨文资料库。资料库建成后,不仅方便了有志研究甲骨文学者之需要,亦符合古文字学专业学者之学术要求,对商代政治、社会和历史文化的深入全面研究,意义重大。
本计划由饶宗颐教授出任学术指导,本中心副研究员沈建华女士负责文字校勘整理工作。在此期间曾邀请专家学者曹锦炎教授协助释文考订工作,裘锡圭教授、李学勤教授亦先后来访参与审定字形总表工作,务使资料库所收释文文本,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更臻完善,俾能准确、全面地考释甲骨卜辞内容,并为甲骨学之研究,提供最直接之科学数据。
资料库特色
金文
计划简介
1999年本计划获香港政府研究资助局拨款,俾使本中心能继甲骨文全文资料库之后,进一步拓展古文字全文资料库至吉金铭文。本资料库录入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殷周金文集成释文》(2001年10月出版),总计收录12021铜器,约1万8千张拓本(包括摹本),约近100万字器物资料说明,另14万字隶定释文,皆经研究人员仔细校勘,并悉数输入电脑。资料库建成后,将为金文研究工作者,提供便捷的检索金文文献的资料工具库,具有金文铭文和释文对照检索,以及词串统计等功能。
本计划由饶宗颐教授出任学术指导,本中心副研究员沈建华女士负责文字类编校勘整理工作,刘钊教授修订有关释文原稿,朱凤瀚教授加以审定,在文字上纠正了原释文中存在的错误,并吸收了近廿年来新的研究成果。既可以为一般读者学习和了解青铜器提供一部较为方便的读本,也可以满足于专业学者的基本检索需求,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
资料库特色
竹简帛书
计划简介
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获得研究资助局拨款,选取包括古代典籍、公文、律令、书信等出土简帛文献约二十万字输入电脑,以作为未来建立一完整之“竹简、帛书出土文献电脑资料库”试验计划。由于建库工作进度远较预期理想,结果于1996年计划期满时,已发表之十二种竹简帛书出土文献,合共约一百四十万字已悉数输入电脑。
本计划由简帛专家饶宗颐教授领导,本中心副研究员沈建华女士负责文献校勘工作。在初步研究工作完成后,又邀请专家学者如李学勤教授、曾宪通教授及李均明先生协助文献审定工作,集思广益,精益求精,务求为学者提供高水准之简帛研究工具。
资料库特色
先秦两汉
计划简介
1988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获香港资助研究局拨款建立古文献资料库,首项计划为“先秦两汉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研究目的有二:
资料库特色
魏晋南北朝
计划简介
自1992年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先后得到台湾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及香港政府研究资助局拨款,建立魏晋南北朝传世文献资料库,自1992年今共输入文献近一千种,合共超过二千五百万字。
魏晋南北朝继承两汉,下启隋唐,历三百七十年,为中国历史上较长的分裂时期。先有魏、蜀、吴三国分立,后虽有西晋之统一,但为时甚短,此一时期各民族互相融合,文化彼此交流,哲学思想绚烂多姿;儒学、玄学、道教并兴,又加之佛教东传,文化发展迅速,出现了不少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为日后盛唐文化奠定深厚基础。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尤其别集类文献繁多,文辞隽永,风格多变,治学者常感难于董理。建立“魏晋南北朝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将有助学者探讨此一时期之文学、哲学、历史及语言面貌,意义宏邃,影响深远。
资料库特色
类书
计划简介
中国传统类书常被用为工具书。类书乃为前人汇集当时传世文献资料,依类区分,重新排列编纂之典籍。及唐、宋两朝,编撰类书蔚然成风,著名类书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初学记》等相继编成付梓。汉达资料库收录先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一切传世文献资料库,然而部份佚书、佚文则未见采录。此等佚书、佚文,可以借助类书引文重新蒐集。香港研究资助局于二零零一年拨款资助本研究计划,旨在全面整理传世类书,建立完整之类书电子资料库,其目的有二﹕一是建立一完整之类书电子资料库,方便学者利用类书引文进行研究工作。二是将类书引文与传世古文献文本进行对比研究,探求类书引文与传世文本之异同。有关之比对研究,可以概略分为三方面说明:首先,就相同文献资料,以现存最早之类书引文与今本文献对比,分析今本文献与引文之异同。其次,经过对比研究,蒐集同一文献之异文,据此探求文本原貌。最后,就类书所引而又不见今本者,列为佚文,重新编排收录,进行有系统之文献辑佚工作。
资料库特色
互见文献
计划简介
清人陈士珂研究《韩诗外传》,发现《韩诗外传》二百九十章中,有七成内容又见于其他年代相近之典籍。陈士珂蒐集《韩诗外传》相关互见文献,编成《韩诗外传疏证》,俾便学者参考。及后,陈士珂又编成《孔子家语疏证》。两书流传甚广,可见互见文献之蒐集、研究,极受学者重视。
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何志华教授、樊善标教授及中国文化研究所朱国藩博士于一九九九年开展“先秦两汉互见文献研究计划”,利用“汉达文库”全面蒐集先秦两汉所有典籍之互见文献,盼能借助电脑科技,全面归纳、分析先秦两汉传世文献相互传承之情况。研究计划于二零零二年大致完成,共蒐集互见文献超过七万句,现正据此编纂《先秦两汉互见文献丛书》,收录《古列女传》、《荀子》、《贾谊新书》、《大戴礼记》等多种文献之相关互文,俾便学者掌握此等文献相互因袭之情况;并能利用蒐集所得之互见文献资料,探究古代文献之传承关系,从而比对、校勘今本,考其异同,校订讹误。
另外,本计划又借助“汉达文库”将研究成果上网,并重新编写网上检索程式,以便学者于网上进行阅读、检索古代典籍互见文例。
引录经籍
计划简介
中国语言及文学系陈雄根教授及何志华教授于一九九八年开展“先秦两汉引录经籍首阶段研究计划”,进行先秦两汉传世文献引录十三经研究(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孟子》、《论语》、《尔雅》及《孝经》),全面检索先秦两汉文献引录十三经文例,并比勘各种版本,纪录异同,俾便参照。计划分两期进行,于完成后利用研究成果编纂、出版《先秦两汉典籍引录经籍资料汇编》,收录文献多种,包括《先秦两汉典籍引〈尚书〉资料汇编》、《先秦两汉典籍引〈诗经〉资料汇编》等。另外,本计划又借助“汉达文库”,将研究成果上网,并重新编写网上检索程式,以便学者于网上进行阅读、检索古代典籍引用经书的文例。
词汇研究
计划简介
中心自2005年起开展词汇研究领域,并于2006年获“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先后开展“先秦两汉词汇综合研究──古代汉语多功能网络辞典之构建”研究计划第一及第二期。此计划旨在全面整理及研究先秦两汉词汇,为先秦两汉词汇发展的研究提供数据资料,并编纂及出版各种“先秦两汉文献词汇资料汇编”及专门辞典,以及建立先秦两汉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多功能网络词典。本计划期望学者可利用研究数据进行各种特定范畴的词汇比较研究,例如比较不同时代、地区、载体的词频及用例,进而探究先秦两汉典籍的语言特质,并据此开展更多历时性的、跨文献的词汇研究工作。
资料库特色
研究成果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一直致力推动具世界学术水平的中国研究,为中国研究的重镇。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前身为汉达古文献资料库,成立于1988年,致力于整理中国古代传世及出土文献,并建立电子资料库,藉此进行多项研究工作,继而通过各种媒体出版研究成果,是香港中国古籍研究中心。
“汉达文库”是中心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六个资料库,共收录近8,000万字,包含的文献源自多个年代及地域,就出土文字而言,上自殷商甲骨卜辞、商周铜器铭文,下至汉世竹简帛书,皆有收录;至于传世文献,则上起先秦两汉典籍、魏晋六朝文献,下迄明清所编类书,亦在所网罗。
“汉达文库”广泛为学术界所使用,世界各地著名学府及研究院(如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史丹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澳洲国立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柏林国家图书馆)均为资料库长期用户,个人用户亦遍及中国大陆、台湾及欧、美、日、韩等地。
中心成员
(表格内容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成立经过.香港中文大学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
宗旨.香港中文大学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
甲骨文.香港中文大学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9 08:18
目录
概述
中心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