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时藩(1935-2011年),1935年6月1日出生于
江西省永新县芦溪乡,幼年失父,曾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后在宗族和老师的资助下得以完成学业。他在永新中学(今
任弼时中学)成绩优秀,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曾担任校学生会宣传委员。1961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7月退休,退休前为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 曾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其中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的《华南泥盆纪鱼化石》199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的《史前气候学》199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于2011年4月16日18时30分在广州逝世,享年76岁。
刘时藩于1935年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芦溪乡,2011年于广州辞世。他幼年失父,曾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后在宗族和老师的资助下得以完成学业。他在永新中学成绩优秀,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曾担任校学生会宣传委员。他1961年考入
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从事古生物研究工作30多年,直至退休,是著名的
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专家。在文革中他曾受到冲击,但仍坚持科研工作,他主要参与的项目曾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主编的《史前气候学》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退休后还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化石》科普杂志的主编。
201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刘时藩从电视中得知全国还有几万适龄儿童,因家庭困难而失学。这激起他联想到故乡永新的适龄儿童读书如何?只否也有失学儿童?他曾在故乡读小学的炎村母校如何?读中学时的永新中学怎样?带着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思念之情,带着对故乡适龄儿童读书的牵挂之心,他跟爱人欧阳涟商量回家看看!2010年5月18日,他与爱人从广东乘火车回到老家炎村。
刘时藩回到故乡第二天,就叫弟弟刘贞龙带他去炎村母校看看,小学刘付重校长热情地接待了他,“家里的教育事业搞得怎么样?”刘校长认真地介绍:“本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宗旨,前几年炎村小学增办了幼儿园,小学六个年级,共7个班,教师11名。从教育质量说,炎村小学输送出的学生不少成绩优秀,近年来,考取北大1名、复旦大学2名、南昌大学10名、还有省级的正规大学20余名。然而学校环境比较差,只有五个教室,其它班级挤在老祠堂里了。”刘时藩听了这些话,对着爱人欧阳涟说:“学校环境一定要好,不要像以前一样,挤在老祠堂里读书。过去我读书时,就靠村民的大力资助,我才有今天。我家应该从自己积蓄中拿出来资助建学校,选个环境好的地方新建校园,让后代读好书,让家乡的后代多出人才,也好报答父老乡亲过去为我助学之恩!”爱人回答:“可以啊!学校环境很重要,我们去选个好地段,资助家乡教育事业,为母校建一栋大的教学大楼。”随后,他们来到那沙坡上看地形。那里除了能建教学大楼,还能建操场、教师住房、厨房、厕所等用地足够宽,交通又方便,结果就选这个地段。刘时藩俩夫妻当场表态捐资50万元,回去后,就及时向炎村小学汇款了人民币55万元的建校资金,校长收到这批捐资的当天,就向当地乡党委党书记、村支书和县教体局作了汇报,并共同商量,写了一份建校的报告,报送教体局,半月后教体局批复,划拔了100万元建校款项,资金到位建校很顺利,到年底已建成一栋四层高的教学大楼(每层二个班级,一间教师住房),不久,一座薪新学校矗立在炎村的村头,家乡的父老乡亲子女们欢欢喜喜到新校园上课了。
刘时藩回乡的第四天,他和爱人欧阳涟来到一起曾经读书的永新中学(现改为任弼时中学),怀着对家乡和母校一片感恩之情,与校方领导商量,设立了“刘时藩奖学金”基金会金,拿出巨资要求学校基金会金管好用好这笔钱,每年拿出1—2万元,力所能及地帮扶10多位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同学,希望他们把握未来,成为国家有用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