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
北宋将领
刘平,字士衡,宋开封禅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将领。
人物生平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进攻延州,刘平与石元孙奉命增援。郭遵建议先侦后进,刘平不听,恃勇轻敌,贸然轻进,二十二日夜,进至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遭到西夏军重兵突袭,三川口之战爆发。两军苦战,双方伤亡惨重,宋军渐不支,刘平退至三川口附近山坡。李元昊多次派人劝降:“汝降乎?不然,当尽死!”刘平不理。刘平遣子刘宜孙求援于黄德和,宜孙告诉德和:“当勒兵还,并力拒贼,奈何先引去!”,令其还击。黄德和却逃往甘泉(今属陕西)。西夏军向宋军驻守的山坡发动攻击,宋军不敌,刘平与石元孙被西夏所俘。
三川口败后,黄德和反诬刘平降敌,刘平家属被官方逮捕。金明寨有两士兵逃回说明真相,殿中侍御史文彦博在河中府置狱,派庞籍前往调查,庞籍调查后称“德和退怯当诛。刘平力战而没,宜加恤其子孙”,黄德和被判腰斩,枭首于延州城下。此时宋廷以为刘平已死,追赠朔方节度使,谥壮武,“子孙及诸弟皆优迁”。不久有党项人来报刘平“在兴州未死,生子于贼中”。宋廷不信。后来同被俘的石元孙放还返宋,确定刘平并非战死。而是被俘,押至兴州,不降而死。
轶事典故
苏轼《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将领刘平的小儿子。刘平驻守宋、夏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败被俘,身死异乡。身后萧条,诸子早卒,只剩景文一人。苏轼在杭州见到刘景文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就死去了。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景文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正史记载
刘平,字士衡,开封祥符人。景佑元年,拜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永州防御使、知定州,徙环庆路副都总管,进侍卫亲步军都虞侯。奏言“元昊势且叛,宜严备之”寻坐被酒破锁入甲仗库,为转运使苏耆所劾,落管军,知同州。上疏自列,召入问状,复为步军都虞侯、知澶州。时议塞河,而平言不知河事,乃徙沧州副都总管。
时吕夷简为宰相,台谏官数言政事阙失,平奏书曰“臣见范仲淹等毁訾大臣,此必有要人授旨仲淹辈,欲逐大臣而代其位者。臣于真宗朝为御史,顾当时同列,未闻有奸邪党与诈忠卖直,所为若此。臣虑小臣以浅文薄伎,偶致显用,不识朝廷典故,而论事浸淫,遂及管军将校。且武人进退,与儒臣异路,若掎摭短长,妄有举劾,则心摇而怨结矣。愿明谕台谏官,毋令越职,仍不许更相引荐。或阙员,则朝廷自择忠纯耆德用之”论者以谓希夷简意也。改高阳关副总管。
宝元元年,以殿前都虞侯为环庆路马步军副总管。会元昊反,迁邕州观察使,为鄜延路副总管兼鄜延、环庆路同安抚使。顷之,兼管勾泾原路兵马,进步军副都指挥使、静江军节度观察留后。
属元昊盛兵攻保安军,时平屯庆州,范雍以书召平,平率兵与石元孙合军趋土门。既又有告敌兵破金明、围延州者,雍复召平与元孙救延州。平素轻敌,督骑兵昼夜倍道行,至万安镇。平先发,步军继进,夜至三川口西十里止营,遣骑兵先趋延州争门。时鄜延路驻泊都监黄德和将二千馀人,屯保安北碎金谷,巡检万俟政、郭遵各将所部分屯,范雍皆召之为外援,平亦使人趣其行。诘旦,步兵未至,平与元孙还逆之。行二十里,乃遇步兵,及德和、万俟政、郭遵所将兵悉至,将步骑万馀结阵东行五里,与敌遇。
时平地雪数寸,平与敌皆为偃月阵相向。有顷,敌兵涉水为横阵,郭遵及忠佐王信薄之,不能入。官军并进,杀数百人,乃退。敌复蔽盾为阵,官军复击却之,夺盾,杀获及溺水死者几千人。平左耳、右颈中流矢。日暮,战士上首功及所获马,平曰“战方急,尔各志之,皆当重赏汝”语未已,敌以轻兵薄战,官军引却二十步。黄德和居阵后,望见军却,率麾下走保西南山,众从之,皆溃。平遣其子宜孙驰追德和,执辔语曰“当勒兵还,亻并力抗敌,奈何先奔”德和不从,驱马遁赴甘泉。平遣军校杖剑遮留士卒,得千馀人。转斗三日,贼退还水东。平率馀众保西南山,立七栅自固。敌夜使人叩栅,问大将安在,士不应。复使人伪为戍卒,递文移平,平杀之。夜四鼓,敌环营呼曰“如许残兵,不降何待”平旦,敌酋举鞭麾骑,自山四出合击,绝官军为二,遂与元孙皆被执。
初,德和言平降贼,朝廷发禁兵围其家。及命殿中侍御史文彦博即河中府置狱,遣庞籍往讯焉,具得其实。遂释其家,德和坐腰斩。而延州吏民亦诣阙诉平战没状,遂赠朔方军节度使兼侍中,谥壮武,赐信陵坊第,封其妻赵氏为南阳郡太夫人,子孙及诸弟皆优迁,未官者录之。其后降羌多言平在兴州未死,生子于贼中。及石元孙归,乃知平战时被执,后没于兴州。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14:5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