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南威
中国地理学家,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退休教师
刘南威(1931年11月—2024年12月27日),男,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国地理学家、南海诸岛地名研究领域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地理学会地理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广东省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学科带头人、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退休教师。
人物生平
1931年11月,刘南威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1950年,考入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地理系,后经院系调整合并到中山大学地理系。
195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
1954年,担任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助教。
1960年,被评为讲师。
1974年,西沙事件后,被借调广东省外事办,搜集、整理南海诸岛资料,上报外交部。
1978年,被评为副教授。
1983年至1992年,担任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系主任。
1985年,被评为教授。
1998年,退休。
2024年12月27日18时,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70年代以来,刘南威先后收集七个版本《更路簿》(渔民从明代开始在西沙和南沙海域捕鱼水产过程中代代相传形成的航海针经书)手抄本,第一次从地名角度深入研究南海地理,关注南海岛礁的民间方言地名。南海诸岛地名研究中,刘南威最先弄清南海诸岛土地名来源和数量、最早公开“琼人俗名”和使用“南海诸岛土地名”称谓、创造性地提出南海诸岛土地名系统、考析南海诸岛土地名地类型和特点、考察南海诸岛土地名的由来、考证南海诸岛古地名。
1976年至1981年,刘南威组织“航海天文社会调研小组”,到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山东等省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刘南威发现渔民使用有“掌度”和“尺量”测量天体高度的导航方法,从而发现民间牵星术,认证了牵星度量单位1“指”等于1.9°,否定了牵星术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观点。
截至2022年6月,刘南威出版南海诸岛著作6本,发表相关论文30篇。
刘南威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首届优秀地理图书奖、广东省国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学科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广东省高教系统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
人才培养
刘南威担任过“气象气候学”、“综合自然地理”、“地球概论”、“现代自然地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截至2022年6月,刘南威在1977年参编出版《普通自然地理》,是中国学者编写的第一本自然地理教材(之前为苏联教材);1987年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已出第三版,重印22次;1993年主编香港预科教材《地理景观》,是内地学者为香港主编的第一本地理教科书;主编《自然地理学》,已出三版,其中第二版《自然地理学》被评为“十一五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教学成果
刘南威曾获广东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
刘南威提出,课堂讲授就是要“讲”授,要“讲”课;教师的教态要自然,讲授要有激情;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课堂反映、情绪,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教师要重视及时介绍学科的最新成就,注意把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讲授内容中等等教学经验,并在课堂上反复运用和践行。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刘南威教授一生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硕果累累,是华南地理学界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国国内地理学界享有盛名,为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处、华南师范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评)
刘南威先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地理科学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他胸怀豁达,为人宽厚,治学严谨,是立德树人的楷模。(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评)
刘南威教授是南海诸岛地名研究领域著名专家,为自然地理学、南海诸岛地名、古代航海天文等领域研究实践与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刘南威教授一生热爱祖国,严谨治学,硕果累累,桃李满园,是华南地理学界的代表性人物,后人学习的典范。(广州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评)
刘南威教授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南海诸岛地名、古代航海天文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成就卓著,在中国国内地理学界享有盛名。(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球概论》教学研究会评)
刘南威对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评)
南海诸岛土地名研究的奠基和集大成者,首推刘南威教授。(海南大学“更路簿研究中心”周伟民教授评)
刘南威潜心研究,为地理发展贡献70年,从青春蓬勃到皓首苍颜,用生命延展南海研究的边界,用一生信守学以报国的承诺。(华南师范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晚安华师”评)
参考资料
沉痛悼念刘南威先生.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0 10:4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