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航道更路经,俗称“更路簿”或“更路传”,流行于海南省文昌市、琼海市的传统民俗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编写历史
据三亚市落笔洞古人类遗址考古证实,在1万年前已有“三亚人”在海南岛生息。距今7000至3000年前,中国南方“骆越人”的一支又跨海而来,成为海南岛的世居先民,后称黎族。说明海南岛的先民已掌握了渡海技能,与南海打过交道。
汉代,汉族人大量入琼,随着航海工具的进步,海南人口的增长,加快了海南和南海诸岛的开发步伐。此时,海南人和交趾(在今越南境内)人贸易和人员往来相当频繁(交趾时属中国版图)。史书记载,当时南海的“丝绸之路”,通达瓯骆国(今越南)、夫甘都卢国(今缅甸境内)、谌离国(今缅甸沿岸和南亚的黄支国(今印度境内)等国,甚至到达西亚、东北亚和地中海沿岸国家。
唐宋代,中国与波斯、阿拉伯贸易的大发展,使海南岛成为国际商船来往的中途补给站和避风场所。西沙群岛的甘泉岛,出土唐宋代居住遗址表明,那时已有海南渔民居住过。
明清代,海南岛进全面开发时期,海南渔民在南海区域大力发展渔业和商贸往来,以南海诸岛为基地,在岛上建有住宅和神庙,种植有椰子树,南海区域是海南渔民的生活圈。
更路簿的形成年代,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更路簿形成于郑和下西洋之前的明初年间,盛行于清朝,一说更路簿形成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元代。
发现历史
直到20世纪70年代,更路簿才得以被现代人发现。1974年,《西沙文物》一书中首次提及“航行更路”一词,并详细介绍了苏德柳版本的更路簿”。这是更路簿一词首次出现在人们面前。
1980年1月,中国外交部首次在外交文件中提及更路簿,用以证明中国人在六百多年前就已经在南海从事捕鱼打捞作业活动。从此,更路簿逐渐被社会及学术界所认识。往后数十年间,随着社会各界及媒体对更路簿的关注度增高,对于更路簿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主要内容
概念界定
其中,“更”是中国古代计算航程的单位。明代《西洋朝贡典录·占域国》条中说:“海行之法,六十里为一更”。《
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更者,每一昼夜分为十更,以焚香数为度,人从船面行,验风之迅缓,定更数多寡,可知航至其山洋界”。一更等于60里,虽只能表示一一个约数,不过在没有测量距离的精密仪器的古代,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路者,是指导航行路线,即航行的路线图。《更路簿》指手抄航行路线图的手抄册子,“更路传”指口传的航行路线经验。
主要架构
航海航线
由于南海航道更路经是海南历代渔民的海南经验总结,因此更路簿全部都是手抄本,主要记载了3条航线,--是渔民出海捕鱼路线,二是华侨出国路线,三是中国古代海上贸易路线。围绕这3条主航线,详细记录了南海岛礁的名称与分布、地貌与海况等。更路经不但对岛礁的形态作圈、筐(礁环)、门、孔(礁环缺口)、峙(岛、沙洲)、线(高潮淹没、低潮呈现)、塘(湖)等区分,还对海浪、潮汐、风向、风暴等气象气候和水文情况作了详细述说。
对南海诸岛的命名
海南渔民不仅详细记载了航线的情况,还对航线沿途的岛屿,按照地形、气候、水文、生物、海产位置、数字、顺序、大小、颜色及传说等11项,对南海诸岛用琼人的方言给予了命名。
“更路经”对南海海区的划分。区分南海为“东海”和“北海'(定罗经针位),东海即西沙群岛海区,北海即南沙群岛海区。海南鱼民每年趁东北季风先赴西沙,后赴南沙,便称西沙为东海,南沙则为北海。
“更路经”记述岛礁的名称与分布。“更路经”记述渔民对南海诸岛命名98处,其中西沙群岛地名22个,南沙群岛地名76个。命名的原则,有地形、气候、水文生物、海产位置、数字、顺序、大小、颜色及传说等11项。“更路经”所述各岛礁的距离和相对方位,就是南海诸岛的分布图。这些对后来中国标准命名和绘制分布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更路经”记述岛礁的地貌和海况。不但对岛礁的形态作圈、筐(礁环)、门、孔(礁环缺口)峙(岛、沙州)、线(高潮淹没、低潮呈现、塘(湖)等区分。还对海浪、潮汐、风向、风暴等气候和水文情况作述说。还记录或口传观察海上风云和出海行船的知识。有关的谚语就很多,如“六月出红云,劝君莫行船(有台风)”“无风来长浪,不久狂风降、静海浪头起,渔船快回港”“出门看天色,出海看潮夕。”“海潮哈哈笑,台风呱呱叫”等等。
“更路经”记录航行线路。南海岛礁散布,航海者视为畏途,南沙群岛中部,向有“危险地带”之称,有谚云:“走水行船三分命。”“更路经”中所启示的路线图,是不知多少渔民用生命换来的。路线图中开辟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航线。如有一《更路簿》绘制有一幅《南海西沙、南沙群岛地理位置略图》,与后来用现代手段绘制的南海航海图惊人地相似仅凭经验,没有数百上千年的探索和积累,是很难产生《更路簿》这样准确的航海图的。
版本流传
已查明现存有的《更路簿》有:苏德柳抄本《南海更路簿》、许洪福抄本《南海更路簿》郑庆能抄本《琼岛港口出人须知》《广东下琼更路法录》、郁玉清抄藏本《南海定罗经针位》、陈记芹抄本《西南沙更簿》、林鸿锦抄本《南海更路簿》、王国昌抄本《顺风得利》、秦兴铣存《注明东北海更簿》、苏承芬抄葳本《南海更路簿》、李根深收藏《东海北海更流簿》、符宏光填绘的《西南沙群岛地理位置图》等。“更路传”已记录的口述“更路传”有韩健元、齐见德口述的《我的行船经验》《航海和捕捞经验》等。
文化特征
(一)南海航道更路经的地域性特征
(二)南海航道更路经的传承性特征
(三)南海航道更路经的通俗性特征
(四)南海航道更路经的民族性特征
(五)南海航道更路经的多元性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与当时多元的社会因素密不可分,如生产、生活、科技、政治、信仰、文学艺术等因素。《更路簿》作为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载体存在着,但它的传承不仅仅限于所记录的航线和岛礁方位,而且通过人的活动进行多元传承。“南海航道更路经”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南海航道更路经”的科学性特征
在没有卫星导航的年代,渔民用罗盘指引更路,在大海上观天象、测洋流、识潮汐、辨风向、丈量水深,观鸟察方向;渔民在航行中与其他船只用手势、旗语等方式交流;每年11、12月靠东北季风南下,次年农历4、5月又借西南季风返回的季节性出海规律;造船技艺,使用的航海罗盘指向的技艺,使用网具、钓具等捕捞技艺,对“刺鱼”“落坝鱼”等的独特捕捞手法等等。
2.“南海航道更路经”的民间信仰特征
中国沿海地区都有崇拜海神的习俗,海南的海神信仰在渔民驾船赴远海之前就已存在。文昌、琼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中,除了“水尾圣娘”信仰,“天妃信仰”(即妈祖)“108兄弟公”“五姓孤魂野鬼”等信仰和崇拜在当地都极为普遍。这些信仰已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并被海南渔民带到南海诸岛。
(六)南海航道更路经的活态性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是“死文化”而是“活文化”,它依附于特定的民族、群体、区域或个体而存在,并随着民族、群体、区域的传承和变迁而流传至今。据考证,最早的《更路簿》记载的内容很少,后来的渔民在不断探索实践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添加记载新航路,验证并修正老航路。从在文昌、琼海发现、收集的渔民保存的《更路簿》来看,各本所记出现多处大致相同的航线记录,但内容详简不一。在调查中,有琼海渔民称其保留的《更路簿》是父辈跟随文昌籍的船长出海,从船长处传抄获得,但其记录的起点是从琼海潭门港出发,而非文昌的清澜港或铜鼓角,所记更路自然也有所不同。这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和创新,即不同的传承者、享用者共同参与和创造。“南海航道更路经”没有具体的创造者,它是海南渔民集体发现和总结的成果,它一直以活态的形式传承着,展示着整个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
流行地区
《南海航道更路经》主要分布于
文昌市、
琼海市沿海一带,其次是
海口市、
陵水黎族自治县、
万宁市、
三亚市、
临高县等港口海岸渔村。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作为海南渔民代代的经验总结,南海更路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是古代海南人发现和开发南海诸岛的真实记录,是认定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有力证据。它又是在南海航行的指南,对研究中国外贸史、航海史、南海开发史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传承状况
《更路簿》 早期主要是以家族或师徒关系口头形式传承,最迟在15世纪初叶,才以不同的手抄本形式流传至今,传承了600多年。因此,《更路簿》本身的数量就比较少。
还有一点就是,作为《更路簿》的使用者、持有者、续作者的老船长、老渔民们都已日渐老去,获得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路簿》传人有7人,但目前仅有3人存世,且年龄都在80岁以上。
最后,因其研究价值升高,《更路簿》 抄本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也逐渐升高,难免有逐利之徒挟南海更路簿抄本流失海外,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保护措施
2016年7月,琼海市文化馆组织撰写的“南海航道更路经”系列书籍——《南海航道更路经和〈更路簿〉》(上中下)三册已经完成,并通过有关专家评审,正在推进出版事宜。通过多方收集整理,该文化馆收集的实物有潭门渔民出海所需要的更路簿加航海图一套,古船2艘,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节日民俗用品等实物61件。
文昌市文化馆一直在开展普查、挖掘、整理工作,建立完善非遗档案,在多次的田野调查过程中,收集到南海航海地图12幅、《更路簿》手抄本2本、航海信号灯1盏、航海酒壶1个、航海木碳火炉1件、更罗盘2件等等。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牵头单位,已在2013年、2014年分别与琼海市文化馆、文昌市文化馆及相关拍摄单位签订协议,拍摄制作时长为30分钟的高清《南海航道更路经》数字资料片,计划2016年8月完成。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海航道更路经项目保护单位文昌市文化馆、琼海市文化馆(琼海市琼剧研究展演团)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截至2016年7月,琼海市文化馆已在潭门镇建立了《更路簿》(潭门)展厅,展览收集到的实物和资料。
2014年至2015年间,文昌市文化馆共举办“南海航道更路经”图片巡展17场,遍及全市各乡镇;每年的文化遗产日还编印《南海航道更路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宣传画册进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