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方
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家
刘元方,1931年2月17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镇海,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兼任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人物经历
1931年2月1日,刘元方出生于上海。
1948年—1949年,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
1949年,转学到美国教会办的燕京大学。
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
1952年—1984年,历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讲师、副教授。
1980年—1981年,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核科学部做访问学者。
1984年,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1987年—1988年,在瑞士菲利根保罗谢勒研究所(Paul Scherrer)做访问教授。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2年—2004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副主任。
2002年,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系教授。
2006年,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成立,和周哲伟副校长一起揭牌,并担任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60年,刘元方领导建成了中国第一台5万转/分的浓集235U的雏型气体离心机;1980年,利用超铀元素重离子核反应首次直接制得251Bk,解决了从几十种元素中快速分离纯Bk的难题,重制了251Bk的衰变纲图等;1987年至1988 年,刘元方瑞士国立 Paul Scherrer 研究所工作工作期间,刘元方与瑞士教授冯冈登(H.von Gunten)合作完成了对碘129(放射性废物的一个关键核素)在地质层中迁移的全面综述和数据汇编评估。1994年以来,从事生物-加速器质谱学的研究,研究了尼古丁、MTBE、丙烯酰胺等分子的基因毒性;2001年以来,从事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研究。
据2022年9月北京大学官网显示,刘元方在中国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60余篇,代表论著有《放射化学》《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等。
人才培养
刘元方体会到国际化的研究背景对科研的帮助,他鼓励学生:“要学好英语,利用机会到中国国外交换或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搞学术研究不能坐井观天,要知道国际上都在做什么。”
刘元方在中国创立和建设了首个“放射化学专业”。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刘元方的妻子是环境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两人育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左毅,次子刘左坚。
人物评价
“刘元方在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领域作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在创立和建设中国第一个放射化学专业的教育事业中作出了很大贡献。”(镇海档案信息网评)
“刘元方在国际放射化学领域享有盛誉。”(北京大学新闻网评)
“刘元方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院士评)
参考资料
刘元方.中国科学院学部.
杰出校友公告.上海理工大学.
刘元方.上海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12:3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