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领导,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
领导理论,受到许多学者和专家的青睐,分布于学校组织中的领导者、追随者和特定情境
交互作用网络中的一种领导实践理论。虽然分布式领导尚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但部分学者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莱克姆斯克(Lakomsk,G.)认为“分布式领导”是领导及领导的影响分布于有结构的组织关系之中,是以组织中种种联合力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一概念强调了领导作用的环境和形式。
分布式领导的概念
尽管几位学者的观点
见仁见智,但他们都强调领导实践分析的组织层面,而非个人层面,关注领导实践怎样(how)进行,而不只领导是什么(what),强调领导
实践是领导者、追随者和学校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认为分布式领导是一个实践层面的概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分布式领导是分布于学校组织中的领导者、追随者和特定情境
交互作用网络中的一种领导实践理论,它强调领导的实现是领导者与其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领导的个人行为的作用。
分布式领导提出的背景
分布式领导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
领导理论,受到许多学者和专家的青睐,尤其在美、英、澳、加拿大等国.已开始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学校管理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一种新的领导理论,分布式领导的提出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领导理论研究的局限性
在分布式领导提出之前,多种教育领导理论相继出台,如交易式领导、转化式领导、教学领导,等等,对领导理论和领导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这些领导理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困惑。
斯皮兰(spillane,J.P.)认为这种“正统”的教育领导研究及实践过分强调
领导者个体的作用,把学校领导等同于校长、忽视领导实践,更忽视领导实践中的情景因素、倾向于用成就定义领导。
这种隅于“英雄式领导”
窠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多关注对校长或学校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研究,强调个体的作用,忽视集体领导的重要性;强调正式领导的职位、功能和角色,忽视非正式领导的作用,局限了领导研究的视域。
新组织理论的推动作用
20世纪90年代后,包括
学校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面临着种种更为复杂和难以预测的挑战,它们要想迎接各种挑战,就必须不断学习,以增强自身应变能力,学习型组织理论应运而生。哈林格(Hallinger,P.)根据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鉴别出了
学习型组织应具备的五种能力:改变组织的思维和行动方式,适应变化中的各种条件,做以前不能够做的事情,持续扩展组织创造未来的能力,创设一种人们能够不断学会如何在一起共同学习的环境。学校要具备这五种能力,光凭一个“英雄式的”、能干的校长是不可能实现的,学校、学校各个部门以及学校的每个成员都应该成为主动学习的团队或个体。
教育领导角色的重新定位
萨乔万尼在其道德领导理论中提出“领导者的领导者”的概念,对学校领导者的角色进行了重新
定位,“校长的第一要务并不是直接改进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表现,而是树立目标、培育文化、发展具有共享价值观的学习共同体,然后通过分布于组织中各个工作团队的领导‘流’,来改进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表现”。这一概念突破了传统领导理论研究的束缚。传统领导研究强调校长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教学的领导者应该是教师,校长应该成为“领导者的领导者”,根据本校和社会对学校的期望采用各种措施,把教师的力量引发出来、汇集起来。领导者既是学校群体的一员,又要为学校的发展负最终的责任。
学校组织管理实践的需要
萨乔万尼曾经说:“在我们的学校、公司及其它机构中,正在出现一种要求我们重新界说领导概念的实践,工作现场走在了理论的前面。””教育领导的实践已经部分地走在了理论的前面。英美两国学者对成功学校的研究发现,这些学校的校长都有意识地把学校的领导权力分布于学校各个层面。
英国全国中小学协会(NAHT)和全国学校领导学院于1999年和2001年对成功学校进行的两项研究,同时指向了一种正在出现的领导模式:更少地关注个体的能力、技能和才智,更加重视创造性领导行为、领导活动的集体责任;关注点更少放在“领导者”的特征上,更多集中于创造性学习和培养领导能力的共享环境上,并指出了卓越领导的局限性。
分布式领导的构成因素
斯皮兰认为实践、交互作用和情境是构成分布式领导的核心因素(见图1)。领导实践是中心和基点(the central and anchorcing concern);领导实践发生于领导者、追随者和其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情境既定义领导实践,又被定义于领导实践。如果用一个
三角形来代表领导实践,每一个角代表三个基本因素中的一个;每一个三角形代表领导者、追随者和其情境在一个特定时刻的交互作用,领导实践的实现在于多个交互活动,时间的推移在三者的交互作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各三角形断开的边线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前后相联的交互活动或多或少连接在一起,并互相影响。
从图1中可以看到,处于三角形三个角上的三种力量是构成分布式领导不可或缺的三个因素。情境和追随者不仅影响领导者能够做什么,而且是领导实践的限定
因素。从分布式领导的视角审视,领导实践是在三因素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网络中实现的,是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明显地超越了传统领导者研究对个人行为的强调。
分布式领导的特征
学者常常把协作领导、分享领导、合作领导、民主领导、情境领导与分布式领导交换使用,尽管分布式领导与这些概念有相通之处,但它有着自己的特点。
贝内特(Bennet,M)及其同事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分布式领导的三个特征:领导是互相作用的网络或团体的自然属性、领导边界的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的专业知识能够得到最大的分布。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分布式领导具有实践性、相互依赖性、情境性和交互性四个方面的特征。
1.分布式领导是一种具有实践性的教育领导模式
实践性是分布式领导的重要特征。分布式领导聚焦于领导实践,关注的不是“是否要进行领导分配,而是怎样实现领导分配的问题,即考察领导是如何在多个领导者之间
拓展(stretch over),以及如何在特定情境中扩展到追随者等学校其他成员的”。研究教育领导实践如何操作,领导权力实际如何分配,领导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领导分布的驱动力是什么等,这些都是分布式领导所关注的问题。所以,分布式领导是一种实践理论,它注重对实践的观察和研究,关注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
2.分布式领导实现于相互依赖的互动过程中
集体性和互相依赖性是分布式领导的又一重要特征。格朗(Gronn,P.)等认为分布式领导最重要的特征是“
共同行为”(concretive action)。共同行为是相互作用结果的累积性动力。人们在一起工作,通过相互间的互动激发出彼此潜在的首创精神和专业特长,彼此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远远高于个人行为的一种创作或力量。”分布式领导的这一特征,使领导者成为一个创造的整体,他们相互协调、相互启迪,即领导不是为“别人”做事,而是与别人一起做事。它关注领导与其下属,尤其是资深教师、
学科带头人、项目开发者、能手教师等交互作用中的相互依赖所产生的累积性能量。
3.分布式领导强调领导行动的情境性
从分布式领导的角度考察,环境或情境不是领导行为的外部因素,而是其构成因素之一,主要包括学校领导的日常工作和工具。日常工作是指“从早t起床去工作纠教授一节阿读课的每一件事”,”涉及到两个或多个行动者在相互依赖的行动中的一种“重复性的、可觉察到的行为方式”,如设计学生评价方法、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反应、根据评估鉴别、提出问题,决定
教学策略等。“工具是人们实践思想的外化表现,包括学生评估数据、教师评价观测方案、课程计划和学生的学术作品等。这些在人们的实践中起媒介作用,以特殊的方式构建领导者与追随者的交互行动”。当然,情境的来源多种多样。有的学校从零开始自己设计,有的从外部汲取,也有的是对学校原有东西的继承。
4.分布式领导强调领导边界的开放性
领导者、追随者与其情景交互作用的领导实践,要求领导权力在多个领导者之间科学、合理地分布,这种分布是动态的,它因校长领导风格、学校发展阶段、目标、文化、传统、规模等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分布式领导的边界是变动的,具有开放性,它打破了传统领导的框框。开放性也表现为在不同的情境中,领导者与追随者的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进行转换。当然,分布式领导没有提出如何拓宽领导边界的
设置,同样对概念也没有任何限定。然而,这一理论却正在消解划在领导者与其他组织成员之间不可逾越的界线。
分布式领导的类型
合作式分布
合作式分布是指几个领导者一起工作,执行一项特定的领导任务,其中一位领导的实践活动结果将成为另一位领导实践活动的基础,反之亦然。
“唯这种分配方式中,领导者问存在一种互惠性依赖关系,如同足球场上的运动员,只一个人是不会赢得比赛的,场上的每一个精彩都是大家心领神会默契配台的结果,这时合作具有一种共时性特点。
集体式分布
集体式分布是指两个或多个独立,且相互依赖的领导者在追求引起共同行动的共享性目标时的一种领导实践。咧如,教同一班级的各科教师,独立地担负着本学科的教学任务,但最后学生的学业表现却取决于所有教师共同的劳动,这一劳动的
成果是不可分割的。
协同式分布
协同式分布则意味着为了完成某些领导功能,在不同的领导实践中,不同的领导任务必须有一个特定的顺序——任务之间、为完成任务领导所担负的责任之间的依赖性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承担学校中各个年级的教师间权力的分配就是领导的一种协同式分配。
我们看到分布式领导的三种形式各有侧重。合作式分布更强调领导者之间所具有的依赖性特点,领导者之间的活动互为基础;集体式分布交互活动中产生的共同实践成果;协同式领导则聚焦于交互活动的顺序性。
我国学校管理的启示
分布式领导是一种研究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的新视角,它对我国学校改革,特别是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改革有重要的启示。
1.有利于解决校长负责制的误区
自1985年发布《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公立中小学内部普遍实行了校长负责制。这一体制的实行克服了以往校内领导体制的诸多弊端,但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校长负责制即校长负责,很多学校把权力集于校长一身,把一校之成败系于校长一人。有学者提出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命题,成功学校中总是有一个神话般的英雄校长。分布式领导不仅强调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更关注学校领导的集体作用;分布式领导不仅重视领导权力在正式职位中的分布,而且更强调在非正式领导人员的分布。这对于我们学校领导及其实践所存在的问题拓开了一个新视角。
2.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分布式领导不仅关注领导是“什么”,更聚焦于“怎样”领导。这可以使我们的学校管理理论的研究者更关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走出“象牙塔”,离开研究窒的“摇椅”,走进学校,脚踏实地地考察、透视学校领导实践的常态,汲取校长们在实际工作中实践着的“理论”,并诊断其存在的问题,构建真正切实可行的学校管理理论。美、英、澳等国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重视对成功学校领导的研究,寻找其成功的影响因素。这对于我国教育管理研究者也不无启示。
3.有利于培育合作性的学校文化
创建合作性的工作关系,既是分布式领导的条件,也是分布式领导的结果。集体领导是分布式领导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强调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之间的合作领导。带头教师、带教教师、能手教师、员工开发者、项目领导人等,这些居于非正式领导职位的教师领导者,在学校的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这种有效的领导策略,必以合作性的学校文化为前提,同时它也能促进合作性文化向深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