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蓟北门行》是南朝宋鲍照所作的一首乐府古诗,本篇属《杂曲歌辞》,写壮士从军卫国的壮志和朔方边塞的风物。
作品全文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1)。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2)。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3)。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看缩如蝟,角弓不可张(4)。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5)。
注解
出自:出由,出从。出经。
蓟北门:蓟州城北门。蓟,蓟县。秦置。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
行:乐府古诗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行歌。类似进行曲。器乐演奏。
(1)羽檄xí: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边亭:边地的亭。亭是秦汉时乡以下的一种行政机构。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指战争、战乱。咸阳:陕西咸阳。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秦始皇定都咸阳,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帝都”。征师:远征的军队。广武:古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上。有东西二城。隔涧相对。楚汉相争时,刘项各占一城,互相对峙。朔方:郡名。西汉置。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
(2)严秋:肃杀的秋天。严寒的秋天。筋竿:弓的筋弦和箭杆。劲:强劲。虏阵:敌虏的阵地。敌阵。精:精密。精明。精细。天子:古以君权为天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按剑:以手抚剑。预示拔剑之势。使者:使臣。奉命出使的人。
(3)雁行:大雁的行列。缘:沿着。顺着。石径:石头小径,山间石路。鱼贯:成串的游鱼。游鱼先后接续。比喻一个挨一个地依序进行。飞梁:凌空飞架的桥梁。箫鼓:箫声和鼓声。流:流动,流淌。汉思:汉朝的思绪。对汉朝的思念。旌甲:旌旗和铠甲。被:披。胡霜:胡地的风霜。
(4)疾风:迅疾的大风。冲塞:冲(向)着边塞。冲,<方言>向着。要冲要塞。沙砾:沙子和碎石。缩如:收缩好似。自:自己。自然。飘扬:飘荡飞扬。蝟wèi:同“猬”。刺猬。角弓:以兽角制作的硬弓。上等硬弓。
(5)时危:时局危难。臣节:臣子的节操。世乱:世道混乱。识:识别。辨别。忠良:忠诚善良。忠诚善良之人。投躯:投弃身躯。置身舍身;献身。报:报效,报答。明主:贤明的君主。国殇:死于国事,为国牺牲的人。殇,未成年而死。为国而死者。非正常死亡。
白话译文
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战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被征召的骑兵驻扎在广武县,将兵分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肃杀的秋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劲了。但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强。天子听到敌兵气焰嚣张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也亲临战场与敌人一搏。战争十分激烈,传送军情战况的使者往来不绝。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的行列;士兵依次渡过桥梁,如游鱼前后连贯。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战士们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飘荡。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角弓也拉不开了。但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
作品赏析
全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边塞报警,天子派兵救援。第二层写边塞的苦寒,战斗的艰苦。第三层写将士们以死报国的决心。
诗开头就表现了边亭告警的紧急情况:“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敌方入侵的信息接连传入京城,汉军征集马队,屯驻广武,分遣精兵,出救朔方。前两句“羽檄”、“烽火”用
互文见义法,强化了军情的危急。后两句为一触即发的生死搏斗埋下了伏笔。
诗进而表现了胡焰嚣张,天子震怒的严重局势:“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胡方利用深秋弓坚矢劲,大举入犯,汉方天子震怒,使者促战,相望于道。四句有力地暗示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展开,很能唤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用两联工整对句极写汉军准备投入战斗的壮阔场面,颇有先声夺人气势。“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粱。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石径迂折,飞粱直跨,大军行进,秩序井然。但闻箫鼓中传出汉军的豪情壮思,旌甲上沾满胡地的霜露雪花。前两句用雁行、鱼贯两个比喻刻画汉军跋涉辛苦,纪律严明的英雄风貌。后两句则突出将士们战胜恶劣环境的大无畏精神。缘、度、流、被四字,分别起了传神点睛作用。
然后着重描写进入实战状态时气候剧变的特殊情况:“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疾风冲塞而起,沙砾满天飘扬。战马瑟缩,不能奔驰,劲弓冻结,难以开张。这四句把边塞风光与战地生活紧紧衔联,很自然地为英勇顽强的壮士安排好一个典型环境,使他们在艰苦条件下表现的可贵战斗精神有效地得到显示。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精华:“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自古以来的忠节之士,都是在严峻考验中察“见”和“识”别出来的。他们必须在紧急关头付出最大牺牲。诗人用《
九歌·国殇》礼赞勇武刚强、死于国事的“鬼雄”的辞语,颂扬为国捐躯的壮士,寄托了他对英烈的无比崇敬之情。这两联流传万口,几乎成了封建时代衡量忠良行为准则的诗句,产生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作者简介
鲍照(415-466年),字明远,东海郡兰陵(今山东省
兰陵县)人。
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
谢灵运元嘉三大家家世
贫寒,文辞赡逸。初为临川国侍郎,迁秣陵县令,官至中书舍人。临海王
刘子顼担任荆州刺史,以为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长于乐府诗、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