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学》是研究出版活动的内在规律、出版与社会的联系,探索出版发生、发展的历史以及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研究内容
出版物和出版工作的性质和功能
出版工作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出版工作内部各个环节关系
出版工作的市场的关系
出版工作的国际交流
出版工作的原则和法规
出版队伍建设
出版工作管理
研究范畴
出版物
是出版工作的最终成果和产品,是建立出版学的重要基石。
出版工作(出版活动)
简称出版则
出版人员(出版队伍)
社会责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
出版系统
是出版活动来意进行的场所、设施和单位的综合
出版过程
是从原稿到成品再到读者手中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出版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对出版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是出版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不少国内外出版学理论探索者对此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其观点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规律说。持此类观点的学者,将出版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出版领域的有关规律,但究竟以何种规律作为出版学的研究对象,各位学者又有着不同的看法。孙权松、林人等认为:“出版学是研究出版工作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出版工作包括编辑出版、印刷、发行以及出版物资供应、出版管理等各项工作,出版学就是在对这些工作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注:孙树松,林人.中国现代编辑学辞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2)许力以则认为:“出版学是研究了解与掌握出版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出版历史及其对社会所发生作用的科学。”(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出版科研论文选粹.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梁宝柱也认为:“出版学是研究整个人类出版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其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注:梁宝柱.出版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许力以和梁宝柱不仅主张要对全部出版工作过程的规律进行探讨,而且还要对出版事业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其研究对象的涵义较孙权松等学者的主张更宽泛。与此相比,高斯、洪帆则仅仅将出版全过程中的物质生产阶段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他们认为:“出版学研究编辑后续工序中的规律和本质。”(注:高斯,洪帆.图书编辑学概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9)其研究对象的涵义则更为狭窄了。
(2)矛盾说。持此类观点的学者,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断:“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持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注: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试图从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上来确定出版学的研究对象。然而对于什么是出版领域的特有矛盾,各位学者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彭建炎主张:“出版物的生产和流通的矛盾是出版领域特有的矛盾,是出版学的研究对象。”(注:彭建炎.出版学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68)林岳生则认为:“出版发行领域的特有矛盾,是出版发行活动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注:林岳生.图书发行学研究对象的研究.图书发行研究,1992(3))
(3)文化现象说。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出版学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出版发行领域,而应将社会科学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持此类观点者,当以日本学者清水英夫为代表。他认为:“出版学是把出版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科学地进行调查研究的学问。与作为传播学的新闻学有类似性,但研究对象不一定以作为大众媒介的出版为限。在与出版有关的研究领域,从来就有书志学、书籍学、图书馆学、读书学、印刷学,要把它们加以综合,并借助邻近的学科就出版的功能、过程、效果等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加以阐明。”(注:平凡社.大百科事典第7卷.日本:平凡社,1985)许力以也指出:“出版业是科学文化的缩影。从一个国家的图书出版水平,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科学文化的水平。为了发展我国的出版事业,提高我国科学文化水平,必须从理论上研究出版。我们要把出版作为科学加以探索。促进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和科学文化事业更快地向前发展。”(注:许力以.努力提高出版科研水平.出版与发行,1987(7))许力以这段话的意思也是主张出版学研究要将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纳入其研究范畴。
(4)出版要素及其关系说。持此类观点的人认为,出版发行活动是由各种具体要素构成的,要掌握出版发行活动的规律就要对各种出版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林穗芳是持此观点的代表。他在《明确“出版”概念,加强出版科学研究》一文中指出:“出版学的研究对象包含3个主要成分:①读者(阅听人)——出版工作的服务对象和出发点,他们既是阅读出版物的社会主体,又是作者、出版者和出版物施加影响的社会客体;②出版物——出版者用以为读者服务的主要产品;③出版业——实现出版物编辑、制作和传播过程的人员和组织。”因此,他给出版学下的定义是:“研究读者、出版物、出版业及其相互关系以揭示出版的规律和社会作用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首届出版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101;106)杨斌、钟义信也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他们把出版物具有物质和意识性的思想因子和形式因子加以概括、抽象,得出一个“出版@①”的概念,并主张:“出版@①可以被确立为出版科学的对象。”(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首届出版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101;106)在这里,出版@①作为出版活动的一个要素,主要是指出版物的内容与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出版@①作为出版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在出版系统中起着支配作用,决定着出版系统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首届出版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101;106)叶再生在其所著的《编辑出版学概论》一书中也提出:“出版学的研究对象是书刊出版的技术、经济、版式工艺,以及书刊出版过程中各环节、各工序间相互关系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注:叶再生.编辑出版学概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1;4;1;5)
(5)出版活动说。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主张出版学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出版活动,包括出版活动的历史、出版活动的组织以及出版活动对社会的影响等。如《编辑实用百科全书》认为:“出版学是一个新开拓的学术领域,它的研究对象,除了实体(图书)的出版活动之外,还涉及数千年之久的图书出版发行历程,图书出版形态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演变,以及出版作为一种规模性的事业对全社会产生的影响。”(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百科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在上述关于出版学研究对象的五类观点中,持规律说者将出版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出版领域的有关规律,我们认为这是将研究目的误认为研究对象。探讨出版活动的各种规律,是出版学研究的目的,而不是出版学研究的对象;持文化现象说者将出版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得过于宽泛,没有将出版学的本质特征揭示出来。将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实在太多,况且,出版也并非是一种纯粹的文化现象;持出版要素及其关系说者以及持出版活动说者都是将出版学的具体研究内容看成是出版学的研究对象,对出版学研究的描述过于具体且不是很准确。因此,我们赞成从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本质,也即从特殊的矛盾性上来确定出版学研究对象的主张。然而,我们却不赞成彭建炎和林岳生的意见。出版物的生产和流通,作为出版活动的两个主要环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矛盾的,并且,出版物的产、销矛盾还要受供求市场的制约,充其量也只是供求矛盾的一部分,所以,将出版物的生产和流通的矛盾当成出版学的研究对象,其理由是不充分的。出版发行活动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实际上在任何领域都存在,而且,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在出版发行领域并不具有普遍性,通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矛盾的研究是很难达到掌握出版发行活动基本规律的目的的。所以,出版发行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也不应成为出版学的研究对象。
性质关系学科
探讨出版学的学科性质,必然要涉及到出版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因此,我们将有关学者对这两个问题所进行的研究综合起来叙述。
出版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目前有三种意见:
一是认为出版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如叶再生在其《编辑出版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编辑出版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交叉科学”(注:叶再生.编辑出版学概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1;4;1;5);
二是认为出版学是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如林穗芳在《明确“出版”概念,加强出版学研究》一文中指出的:“考虑到出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涉及许多领域,出版学的研究对象包含多种成分,每种成分的结构又极其复杂,需要运用各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笔者倾向于把狭义的出版学(以书刊为主体,不包括报纸)看作思想、科学、文化传播领域的自成体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注:林穗芳.明确出版概念,加强出版学研究.出版发行研究,1990(6):14;23;15;20);
三是认为出版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如彭建炎在《出版学概论》一书中指出的“出版学是一门既属于社会科学范围,又属于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范围的学科,是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整体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注:彭建炎.出版学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82)
上述三种意见对出版学学科性质的理解都不是太准确。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其中研究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科学是自然科学,而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则是社会科学。也就是说,科学领域的学科划分,是以其研究对象的属性决定的。出版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
商品供求矛盾,是一种社会现象。图书出版活动,是应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文字,出现了书籍,出版活动才得以产生;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出版物的需求也不断发展,促使出版业的经营者在满足这些不断增长的需求中使出版活动也不断获得发展。图书供求矛盾的运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出版学要通过对图书商品供求矛盾的探讨把握出版活动的规律,从而指导出版实践向科学化方向发展。所以说,出版学应该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
出版历史
出版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把出版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还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因此,它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研究对象及范围等,仍在探讨中。
出版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有其自身的特征。出版工作涉及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宗教等几乎所有的领域,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出版工作反映和影响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出版工作归根结底在于继承、积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出版工作为了满足人们求知、娱乐的需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研究出版工作的这些基本特征,并加以概括,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是出版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出版工作既然是一门专业性工作,有其内在的规律。出版学研究的主体内容,从宏观上讲包括:出版工作与社会的联系、对社会的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宗教等在出版工作中的反映、对出版工作的影响,以及出版工作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从微观上讲包括:出版作为一种产业的经营机制,例如出版工作各个环节之间的运作、联系,出版社内部的管理原则、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分配制度,出版过程的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出版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出版物的宣传推广,以及出版者与作者、读者的关系,等等。把这方方面面的工作、关系、制度等加以总结、归纳,揭示出版工作的基本规律,就是出版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出版业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出版学还要研究出版业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出版业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出版学术语
出版与出版学
出版:是指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其概念由以下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对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使其具有适合读者消费的出版物内容;对编辑加工好的作品进行大量复制,使其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某种载体形式;将复制的出版物通过发行进行广泛传播。
出版物:是指以传播为目的存贮知识信息并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出版产品。出版物是出版业的产品,是出版工作者的劳动对象。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一是以读者所需要的、经过加工提炼以后系统化了的知识信息构成内容;二是以一定的表达方式陈述知识信息;三是以一定的物质载体作为知识信息存在的依据;四是以一定的生产制作方式使知识信息附着于物质载体上;五是以一定的外观形态呈现出来。
出版学:出版学是研究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的产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由于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是出版领域所特有的矛盾,它能反映出版活动的本质特征;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是出版领域最主要的矛盾,它能反映出版活动的基本状况;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普遍存在于出版物再生产全过程之中,它能全面反映出版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所以,研究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的过程,就是把握出版活动规律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出版学也就是研究出版活动规律的科学。
报纸:报纸,是指以刊载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公开连续性出版的散页出版物。英文名newspaper,意即新闻纸。报纸的功能是传播新闻、反映舆论,所以常被称为新闻舆论工具。报纸由报头、正文及辅文三大部分组成。
图书:图书是指用文字、图像或其他符号,按一定主题和结构组成一个独立的整体,以印刷或非印刷的方式复制在供携带的载体上以向公众传播的作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图书定义概括为:凡由出版社或出版商出版的49页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和著者名,编有国际标准书号(ISBN),有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称为图书(BOOK);5页以上、48页以下的称为小册子(PAMPHLET)。图书由封面、正文和辅文构成。
期刊:又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成册出版的连续性出版物。期刊一般包括封面、目次页、正文、封底。
音像制品:音像制品是指录有科学文化内容的录音带、录像带、唱片、
激光唱盘和激光视盘等出版物。
激光唱盘:简称CD,它的录制方法有模拟录音和数字录音两种。其基础结构由盘基、记录层和保护层三部分构成。
激光视盘:用于电影业的娱乐录像盘的变种,采用的录制方法、基础结构与激光唱盘完全一样,只是还包含图像信息和计算机可用的数字化数据。
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使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媒体。
互联网出版物:指将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的作品的内容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在与互联网相连的数据库或其他的相应载体上,并借助计算机进行互联网上的在线传播或其他利用的出版物。主要类型包括供在线阅读、下载或即时印刷用的数字化网上出版物,专门用于下载网络文献的下载软件,以及既可联网、又可脱网使用的电子书(e-book)等。
正式出版物:是以出版物流通的性质为标准划分出的一种类型,是指经国家批准设置、具有法人资格的出版单位正式出版,并以商品交换方式广泛发行的出版物。
非正式出版物:这是与正式出版物相对应的概念,是指经一定审批手续而印刷出版,并以非贸易形式发送与交换的出版物。如供交换用的内部报刊、纪念性文集等。
内部出版物:这是以出版物流通的范围为标准划分出的一种类型,是指正式出版物中其流通范围有所限定的出版物,包括在出版物上标明了“内部发行”、“限国内发行”等字样的出版物。
非法出版物:这是以出版行为的性质为标准划分出来的一种类型,是指以不合法的行为制作的出版物。在中国指由国家批准的出版单位以外的团体和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制作,并向社会征订、销售的出版物,或内容为国家明令禁止的出版物。
淫秽出版物:这是以出版物内容性质为依据划分出来的一种类型,是指内容上宣扬淫秽行为挑动人们的性欲,足以导致普通人腐化堕落,而又没有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出版物。
出版学的研究对象:出版学的研究对象是出版物的商品供求矛盾,是出版领域的特有矛盾、主要矛盾、基本矛盾。由于出版物是一种具有文化特性的特殊商品,出版物的商品供求矛盾不同于其他经济领域的商品供求矛盾,它反映的是文化知识的供应与社会对文化知识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关系;这一矛盾的存在,影响与制约着出版领域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它也是出版活动中各种经济关系的综合反映。
出版学的相关学科:指与出版学在研究内容上有着直接的紧密联系的学科。出版学与其相关学科的联系按性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出版学的基础学科,即为出版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的学科,在众多的此类学科中,与出版学在研究内容上联系紧密的学科主要有传播学、文化学、经济学等;二是出版学的交叉学科,即与出版学在研究内容上有某些交叉或具有某些相通性的学科,与出版学具有此类性质联系的相关学科主要有新闻学、图书馆学、文献信息管理学等。
出版学的分支学科:承担着出版学某一部分研究内容的探讨任务的学科,与出版学有着纵向的总分关系,是出版学体的组成部分。出版学的学科体系,应由五类分支学科组成:一是探讨出版活动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的学科,如出版学概论、出版美学、出版经济学、出版文化学、出版社会学、比较出版学、中外出版史等;二是研究出版活动构成要素的学科,如图书学、出版企业管理学、出版信息学、读者学等;三是研究出版物生产流通过程的学科,如编辑学、发行学、出版物制作学、市场营销学、书刊储运学、书评学等;四是研究出版活动环境的学科,如出版物市场学、出版法学、出版业宏观管理学等;五是研究出版活动的组织技术与方法的学科,如出版财务学、出版统计学、出版业计算机应用、出版物的分类与编目、出版网络技术等。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由于出版物是一种重要传播媒体,所以组织出版物的生产与流通的出版活动,也就成了大众传播系统的一种传播媒介。传播学的研究内容按传播过程分为五大部分:传播者、传播内容(信息)、传播媒介(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通过这些内容的研究所形成的传播学基本原理,能为出版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参照。
文化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各种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出版业的发展紧密相关。通过出版物进行文化的交流、传播与积累,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现象,所以,出版业的发展要遵循文化规律办事。文化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样是构建出版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过程与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出版活动具有经济活动的属性。出版物的生产是利用出版资源按照市场交换的要求制造出合适的产品——出版物的过程,出版物的流通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也大多是以商品交换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出版业的运作在遵循文化规律办事的同时,还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经济学研究对出版学理论的形成也有其重要的意义。
新闻学:是研究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公共传播媒介进行新闻传播的规律性的科学。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传播行为,与出版发行有许多相通之处,如都具有传播知识、传递信息的职能,报刊等媒体的出版规律都要纳入各自的研究范围之中等等。由此而使新闻学与出版学在研究内容上出现了许多交叉。
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活动规律的科学。图书馆的活动以收集、整理、储存、利用图书资料为基本内容,与出版发行活动一样,都以出版物作为劳动对象。图书馆工作与出版工作在工作性质上的相同之处,使得以工作实践为源泉的两门学科的理论研究也有了许多的共同点。
文献信息管理学:文献信息管理学是研究收集、整理、揭示、利用文献信息规律的科学。文献除出版物之外,还有书信、档案、文稿以及其他蕴含信息的物质载体。文献信息管理学研究文献管理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出版学则要研究出版物这一具体文献形式中的信息揭示与利用问题。因此,文献信息管理学也是与出版学在研究内容上有某些交叉的相关学科。
我国的出版业和出版系统
槐市:指公元4年,长安太学近旁出现的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场。因为座落在繁盛秀丽的槐树林中无墙屋,故称为“槐市”。每逢初一、十五,太学生多会于槐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籍,笙磐乐器,相与买卖,雍容揖让,或议论槐下”。槐市兴于西汉末期,更始元年(23)年
王莽政权崩溃,在战乱中太学解散,槐市随之消失。我们称槐市为我国最早的图书贸易市场。
书肆:指出现于东西汉交替之际的图书摊。杨雄在其所著《法言·吾子》中说,“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最早提书肆这一名词。
佣书:在我国初唐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的传播、销售完全靠人工抄写复制。替他人抄写复制书籍而获取一定佣金的活动,称“佣书”。据古籍记载,初具规模的佣书活动,是从西汉开始的,东汉有了更大发展。
雕版印刷:公元6世纪出现的一种印刷术,以木版刻字印刷,一个雕版可以重复使用。
活字印刷:北宋庆历年间由毕升发明的一种印刷术,即用胶泥刻字,用火烧使其坚硬,再将松脂蜡加热熔化,将泥活字粘成一个印版印书,印完再用火烧熔化松脂蜡拆版,其泥活字分类存放,下次排版时再用。
按需印刷:按需印刷(Print on Demand, 简称POD),是建立在数字式信息远距离传输和高密度存储的基础上,用计算机将数字化图书直接印制成印刷文本的技术。其操作过程是将图书内容数字化后,利用电子文件在专门的激光打印机上高速印制书页,并用专用计算机完成折页、配页、装订等工序。
电子书:又称e-book,即专用硬件阅读器,是一种储存有图书数字化信息与相应检索软件的专用阅读设备。它不仅便于携带,利于操作查看,而且体积小,价格便宜,而且能够与网络相连接使用。
宏观调控机制:以政府职能部门为调控主体,从整体上对
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调节和控制的各种措施和制度的有机结合。
新华书店管理店:新华书店按职能划分的一种类型,指只担负对下级书店的人、财、物管理,不直接承担销售任务的新华书店。
新华书店发货店:新华书店按职能划分的一种类型,指担负图书进发、调剂、储运任务,并且独立进行经济核算的新华书店。
新华书店销货店:新华书店按职能划分的一种类型,指直接担负图书销售任务,并且独立进行经济核算的新华书店,这是新华书店的基层单位。
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我国对外书刊发行机构之一,该公司1981年由国家科委领导,主要负责图书进口,同时担任部分报刊等的出口任务,侧重于高校学报及在我国召开的世界性的学术会议录的出口。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我国对外书刊发行机构之一,于1978年以国际书店为基础扩建而成的。它属文化部领导,主要负责除高校学报及世界性学术会议录以外的所有图书、期刊、报纸的对外发行,同时开展手工织品、字画、羽毛制品等艺术品的对外贸易出口业务。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我国对外书刊发行机构之一,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于1981年创建,直属新闻出版总署领导。主要经营我国出版系统所需的技术引进项目及印刷设备、器材的出口。
出版业管理:指与出版活动有关的管理机构及其人员,依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对构成出版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以实现出版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了管理活动的五个基本要素,即:管理主体、管理依据、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职能。
出版业宏观管理:是指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全国出版业的各个组成部分统一进行的、系统而全面的管理。它是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出版业的宏观运行所进行的间接调控。管理的主体是政府的职能部门,管理的客体是一国范围内的整个出版活动,管理的方式方法是综合运用
法律、经济、行政手段进行间接的宏观调控。
出版业中观管理:指出版系统内的各种行业组织对构成出版活动的各个子系统所进行的分类协调与管理。此一层次的管理主要是对出版业各行业内经营者之间经营活动与经济关系进行协调。管理的主体是出版系统内的各种行业组织,管理对象(客体)是由行业内的各个经营者构成的行业子系统,管理方式方法是通过行规行约的制定与推行,对子系统的经营者及其经营行为进行监督与规范。
产业发展导向:通过规划制定、政策推广、资源配置等方式,对出版发展方向进行引导,以指挥各类出版业经营者按照其所引导的方向运作。此类管理内容依导向方式分,又有规划导向,政策导向、资源导向三种类型。
市场培育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培育市场,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制定与完善市场法规、强化市场的日常监管的各种管理行为。
工作性质
使用价值:即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出版物的使用价值是指出版物具有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属性。
知识生产:这是出版物生产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出版物使用价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指人类受对科学对未知探索的本能以及造福人类的责任感与献身精神的驱使而从事的以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创造性生产活动。
交换价值:是价格的表现形式。由于图书一般按照定价出售,所以定价反映了图书的交换价值。
市场寿命周期:商品在进入市场之后,经过试销、平销、畅销、
滞销等几个阶段,到最后退出市场所需的时间。
价值增值现象:某种商品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凝结了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而增加了其价值,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其增加的价值的现象,称为价值增值现象。
文化选择:编辑选题时,按照受众的总体需求和社会对精神产品价值取向的根本要求,对大量个体自由创作的作品进行审识鉴别,筛选优化;编辑加工时,对选定的书稿进行增删整理,按照有利于社会传播的标准对具体的知识内容进行选择把关的过程。
文化创造: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形式而进行的文化生产活动。文化创造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特质的生产过程,是创造人美没有的文化特质,具有创新性,同时它也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自由的精神生产。
文化传播: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受社会集团的共同意识制约,也受个人社会心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影响。
文化积累:文化通过各种文字载体的形式传承积淀的过程,主要是指文化在时间上纵向扩散的过程,也是保存旧文化和增加新文化的发展过程。
“两为”方针:指出版工作中应贯彻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两为”方针是出版工作性质的集中体现,是出版工作的根本方针。
“双百”方针:指出版工作中应贯彻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基本点,就是在学术上实行民主讨论,在文化上实行自由竞赛,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来发展正确的东西、纠正错误的东西,以求得社会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
“两用”方针:指出版工作中应贯彻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出版工作中要继承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世界各国进步文化,积极借助外在力量,着眼于出版业的外延式发展。
对口征订:指出版经营者根据出版物内容,寻找与其内容相关的行业或者部门,主动上门宣传推销,征求订数的出版物征订方式。
系统征订:指出版经营者通过某一专业系统,自上而下的向该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单位或部门)宣传征订出版物,以促使整个系统产生购买行为的一种图书征订方式。
社会整合:社会整合是指对社会利益进行协调、促进社会个人或社会群体结合成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通过出版工作,使出版物中的知识内容对社会成员的情感与行为产生影响,促使社会个体的情感与行为按照社会整体利益要求来规范,由此使出版工作具有促进社会整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功效。
出版资源及其配置
资源:指财富的来源,这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专用名词。人们可以掌握支配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土地等自然和社会的要素都可以称之为资源。
资源的稀缺性:某种物质或智能的存在与人类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的需求相比是有限的,这种属性就称为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经济性:某种物质或智能的存在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属性称为资源的经济性。
资源的多用性:指资源具有多种用途的属性,基于资源的多用性,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对其进行多种开发和利用。
出版资源:是指与出版产品形成直接相关的各种要素的集合。能够形成出版物内容及产品形态的各种精神与物质资源都可称之为出版资源。出版资源是一个由多种类、多层次的资源组成的有机资源系统,包括出版物生产设备、原材料等物质资源,具有一定管理思想与技能的
人力资源,以各种价值形态存在的资本资源,沟通各生产要素之间联系的信息资源,以及构成出版物内容的社会文化资源等等。
出版物选题资源:出版物选题资源是出版物知识内容的来源。出版物的知识内容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它既来源于社会文化,又要反映社会文化。所以,出版选题资源又可称之为社会文化资源。出版选题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主要由作者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现实的社会文化资源、国际出版资源几类资源组成。
历史文化资源:这是指由以古籍为主的各类文化遗产以及由此而演绎出来的各类作品所构成的出版物选题来源。我国作为文明古国,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累,成为颇具出版价值和民族特色的出版资源,对古籍的整理出版已经成为我国出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出版物生产要素资源:出版产品的生产,需要多种要素共同作用。除了要有一定的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演进作为出版物的选题及其内容构成的来源之外,还要由一定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形成出版物生产活动的其他要素。这些构成出版物生产要素来源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统称为出版物生产要素资源,它主要由出版物生产物质资源、出版物生产智能资源、出版物生产资本资源、出版物生产信息资源四类资源构成。
出版资源配置:是指通过一定方式使出版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之间进行分配。资源的多用性是进行出版资源配置的前提,进行出版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出版资源得到有效率的配置和合理充分的利用。
出版资源优化配置: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指出版资源在各项不同的出版活动之间,以及出版活动的各项不同用途之间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分配,使其效用达到最优。
出版资源的市场配置: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出版资源在各类出版物生产活动之间自由流动,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市场配置的核心是市场机制的作用。
出版资源的政府配置:是指政府利用
行政手段对出版资源进行计划、协调与分配。出版资源政府配置手段的运用,是通过各种行政调控方式来实施的。其中最基本的实施方式有:通过出版产业政策及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来对出版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规划与导向;通过各年度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的下达来对出版资源配置进行指导与安排;通过各种出版法规的制定来对出版资源配置进行监督与规范;通过对出版物市场的日常监督来对出版资源配置进行控制与引导。